王國華
我國自古有重農輕商的傳統(tǒng),行業(yè)排序一般為士、農、工、商。這種傳統(tǒng)延續(xù)了幾千年。到了清朝末年,外國資本大量涌入,商業(yè)繁盛,雖然被動,但也是大勢所趨。為此,清政府在光緒二十九年七月設立商部,實行“恤商政策”。同年九月,又把工、商兩部合并,改為農工商部,分為農部、工務、商務、庶務四司,商務司專管一切商政,統(tǒng)轄京內的商務、學堂、公司、局、廠等,還分別成立工藝局、商律館、商標局、度量衡局等機關,專管工商企業(yè)和市場經濟活動。同時頒布《公司律》及相關條例,規(guī)范商業(yè)運營。
【注冊公司賞個頭銜】
這些條例中,對商業(yè)經營者作了界定:年滿16歲,而且男女均可。但已嫁的婦女做生意,必須有丈夫的允準字據,且規(guī)定錢款、債務、虧折等事宜,丈夫不能以未參與經營為借口推卸責任??芍^古有父債子還,今有妻債夫還。
清政府改變了過去的輕商觀念,大力鼓勵民間資本投向實業(yè)。不過,社會的鼓勵措施依然停留在舊有思維,即投資就可以加官晉爵。來看看具體方案:
集股兩千萬以上者,可以做農工商部的頭等顧問官,加頭品頂戴,并為其請加仿寶星式樣,特賜雙龍金牌,準其子孫世襲農工商部四等顧問官,至三代止;集股二百萬至兩千萬之間的,根據錢數多少,分別給予農工商部頭等、二等、三等、四等顧問,加封頭品、二品、三品、四品頂戴;集股二十萬至二百萬之間者,分別作為該部頭等、二等至五等議員,加封五品、六品、七品頂戴。如果商人集股若干,而本身又已有職銜,不愿再加封農工商部職銜的,準其呈請,將封賞轉移給其同胞兄弟及直系子侄,但不得濫移遠親。
有了這些頭銜,商人如在京外各處辦理商務事宜,拜謁督撫司道等官員時,自四等顧問以上者,地方官均需按京官禮儀接待他們。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對這些待遇很感興趣,注冊公司之風甚囂塵上。
按規(guī)定,當時的公司分為四類:合資公司、合資有限公司、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但無論哪一種,都應該注明公司名號、作何貿易、有限還是無限、合資人數及姓名、住址、資本等。據此還制定了一些基本原則,比如合資需要兩人或兩人以上;股份公司必須七人或七人以上;股份銀數必須平均,不能參差不齊。每股銀數至少以五元為限,但可以分期繳納;公司開辦三月后,限一月內董事局須邀請眾股東召開會議,詳細陳說開辦事宜,如有緊要事情可請股東定奪……
官府對企業(yè)的監(jiān)督管理,通過年報來實施?!吧倘速Q易無論大小必須立有流水賬簿,凡銀錢貨物出入,以及日用等項均宜逐日登記”,商人所有的賬冊,及相關貿易往來信件需留存十年,以備查詢。十年以后,可以自行銷毀。
其實,官府主要還是通過商會來管理企業(yè)。凡公司設立之處,已經設立商會的,須將注冊之呈狀由商會總董蓋上圖章呈寄商部;未曾設立商會的,可暫由附近之商會或就地著名之商立公所加蓋圖章呈部核辦。商會在當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公司如何搞破產清算】
在清朝,關于公司破產的制度已經相當完備。
申報破產,首先要遞送資料?!豆韭伞分幸?guī)定“商人因貿易虧折,或遇意外之事不得已自愿破產者,應赴地方官及商會呈報,俟查明屬實,然后將該商破產宣告于眾”,又規(guī)定“若該商倒閉不自呈破產,先由各債主查知,赴地方官呈報者,應先傳該商到案,訊系屬實,并無倒騙情弊者”,仍按呈報破產辦理。
確認商家是否可以破產,權力基本在民間組織——商會的手上,官府只負監(jiān)督之責。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官府也可能是管不過來,這間接地激發(fā)了民間的經濟活力,并使這種活力能夠持之以恒。
宣告破產后五日內,商會要遴選出一個為人公正、家境殷實的人擔任董事,負責清理破產一切事務。董事的主要工作包括監(jiān)督破產者、召集債主會議、領銜清算賬目、處分財產等。等這一切都辦完之后,各債主在攤還的債款中提出一筆錢作為董事的酬勞。也許是有約定俗成的比例,因此董事不用擔心自己白忙活。
在此之前,地方官會先發(fā)出公告,向各債主收集相關賬目,驗看債主真?zhèn)?,然后召開債主會議。為使會議如期召開,特規(guī)定,到了會期,如果尚有一二債主因各種緣由未至,而他們占的份額又不到1/4,董事可以邀集已到債主先行議決,未到債主只能聽從公決,不得再有異議。債主的決議依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相同意見超過3/4,即可形成決議。各債主不能搞小動作,串通他人私下追討,只能在董事牽頭下一起追討。
接下來就是清算賬目和財產處分,基本原則是按比例分配破產者剩余的財產和物資(或者將物資變現后的資金),在此期間,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防備申報破產者的欺詐行為。當時的制度詳細地羅列了各種欺詐行為,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故意隱匿涂改賬簿字據;于倒閉前將財貨轉移他處,或者詭稱某些貨物是他人寄存在自己這里的,然后串通他人冒領;損害債主利益,于倒閉前一個月內將貨物賤賣;平時吃喝用度奢侈浪費,濫向本公司內支取銀錢;已經呈報破產卻私自還清其中一二兩位債主的款項,致使各債主所得無法平均,等等。
對于故意倒騙者,商會查實以后呈報官府,官府可以處以監(jiān)禁其20天以上3年以下,或罰金50元以上1000元以下,乃至監(jiān)禁與罰金并行。
清朝關于公司破產的規(guī)定中,有好幾條讀來頗有人情味。比如:債主開會時,許可破產者在場旁聽,如有損害自己利益之事,可以現場申訴。破產前,商家因為經營不善,或者大環(huán)境不好、市面緊迫,一時周轉不靈,不能按期償還各項債務的,準予其據實呈報商會,邀集各債主召開會議,酌情予以寬限或者另想辦法,以免其倒閉,盡維持之誼,但逾期不得超過一年。若到期還是不能償還,那就必須呈報破產了。破產者將財產全部償還債務,且沒隱藏財物,而又沒有任何生活來源了,那怎么辦,豈不活活餓死?別著急,這時候可以由董事牽頭,跟債主商議后,準予在未攤分財物時留下一部分(原則上是兩年的生活費)給破產者,以示體恤之情。
破產者將剩余的所有財產償還給債主,如果償還率達到50%以上,且各債主再無異議,可以準其免還余債,然后由商會移請地方官銷案。這個破產行為就算完結,董事就可以回家睡大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