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榮
彭湃一家追求真理,拋棄富貴生活,為了信仰和中囯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而戰(zhàn),前后犧牲了7名親人。彭湃與蔡素屏夫妻先后生育了4個男孩:1915年生彭鐸(早卒)、1922年生彭絳人、1925年生彭士祿、1928年生彭洪;彭湃與第二任夫人許玉磬育有彭美美、彭小湃。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國民黨四處屠殺革命者,連革命志士的后代也不放過。彭湃的遺孤被迫分散避難。其中,彭絳人、彭小湃在顛沛流離的過程中,與中國濟難會結下不解之緣。
獲釋與“新家”
1928年夏,海陸豐蘇維埃被強敵圍剿,彭湃妻子蔡素屏在海豐公平鎮(zhèn)被捕,不久壯烈犧牲,躲藏在山上的彭絳人也被敵人抓獲。8月19日,海城區(qū)蘇維埃政府交通員楊素琴(海陸惠紫暴動委員會主席楊望胞姐)被捕,被判兩個月監(jiān)禁。她與吳樹容、彭絳人同處一個牢房。據(jù)楊素琴1985年回憶:“有一天,彭絳人手里寫三個字問我懂不懂,我說是‘彭絳人,他馬上叫我不可告訴別人。那時他才6歲,我們都很喜歡他。有一天,幾個國民黨兵在監(jiān)房外看絳人,看后細聲地說:‘這么小,不能槍斃,干脆做個包給他食。我聽到后,馬上對絳人說‘外面拿包給你,你不可食。他機靈地說‘我知道?!?/p>
陳炯明治粵時期,鐘秀南曾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陳炯明下野后,鐘秀南婉辭孫中山要他繼續(xù)留任廣東的請求,前往香港襄助陳炯明打理中國致公黨中央事務。1928年春,國民黨第五軍進攻海豐時,軍長徐景唐認為鐘秀南等原粵系人物的地方基礎較好,于是聘請鐘秀南任海豐縣長兼清鄉(xiāng)委員會主任,助紂為虐。彭湃妹夫鐘維華與鐘秀南是同宗親戚,便疏通鐘秀南把彭絳人保釋出來。當年秋,鐘秀南和時任國民黨廣東省清黨委員會海陸豐特派員陳祖貽等人與國民黨軍隊之間出現(xiàn)了裂痕,加上地方人情關系使然,故把彭絳人保釋了出來。
1928年11月,彭湃奉中共中央指示,離開潮汕大南山抵達上海,擔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次年1月兼任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軍委書記。7月,中共中央決定派彭湃到蘇聯(lián)學習。大約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間,彭湃母親周鳳在護送下,帶著彭絳人抵滬,并把他交給彭湃。8月23日,在中央特科工作、以開“五洲藥房”為掩護的海豐同鄉(xiāng)柯麟為彭湃餞行。讓柯麟萬萬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中共中央軍委秘書白鑫叛變,出賣了彭湃。30日,彭湃、楊殷、顏昌頤、邢士貞壯烈犧牲。
彭湃犧牲后,他的第二任夫人許玉磬決意繼承丈夫遺志,回大南山堅持戰(zhàn)斗,于是把年僅6歲的彭絳人和自己親生的幼兒彭小湃委托給中央機關,再由中央機關交給中國赤色革命互濟會全國總會組織部部長王弼安排托養(yǎng)。起初,彭絳人被安排在羅偉(又名羅茂先,新中國成立后在青島紡管局任職)的家里寄住,先后用了彭徑松、彭亞森、亞松等化名。
中國赤色革命互濟會原名“中國濟難會”,是為了援救受難者和烈士家屬,由宋慶齡等社會民主人士與共產黨人惲代英等于1925年9月在上海發(fā)起成立的公開群眾組織。大革命失敗后,濟難會被迫轉入地下,1929年12月改名“中國赤色革命互濟會”,繼續(xù)開展工作。
1931年10月,黃勵從蘇聯(lián)回國,擔任互濟會全國總會主任兼黨團書記。這時,彭絳人已由羅家轉到互濟會全國總會機關,由機關掩護人、地下黨員朱姚照顧生活,一起居住的還有朱姚的女兒以及互濟總會宣傳部部長羅俊。彭絳人與朱姚的女兒朱琳一起在上海虹口普育小學讀書。虹口普育小學是互濟總會在上海虹口區(qū)集賢里辦的第一所專門安置烈士遺孤與受難同志子弟的學校。為了掩護順利辦學,還特意從社會上招收了50多名學生混搭就讀,校長是周雨亭,教員有孫鴻湘夫婦等。
病逝與尾聲
彭絳人轉到互濟總會后,朱姚對他百般呵護、關懷備至,甚至比對自己女兒還要上心。黃勵非常敬佩彭湃的革命精神,同樣十分疼愛彭絳人,經常關心他的成長,給他講述彭湃英勇斗爭的事跡,以激發(fā)他奮發(fā)向上。
可惜,好景不長。1932年暑假的一天,互濟總會組織部部長王嵩出于關愛,帶著10歲的彭絳人到租界游玩,因疏于健康防護,讓他喝了不干凈的酸梅湯?;貋砗?,彭絳人不慎患上腦膜炎。朱姚十分焦急,將彭絳人送到醫(yī)院救治。幾天后,雖然盡力搶救,但仍無力回天。彭絳人的離去讓黃勵與朱姚悲痛不已,據(jù)羅俊回憶:“記得當亞松不幸病死的時候,朱媽媽傷痛之至,一提起就哭?!?/p>
1932年8月,黃勵調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后任江蘇省委組織部部長,劉明儼、鄧中夏、裴繼華接續(xù)擔綱互濟總會的工作。1933年7月,黃勵被捕,英勇就義。同年秋,互濟總會遭到敵人嚴重破壞,無法再辦。朱姚機智勇敢,繼續(xù)留守在尚未撤離的機關內做掩護工作,一直堅持到1935年才回到南通夫家與女兒一起生活。
彭湃的第二任夫人許玉磬回到大南山后堅持戰(zhàn)斗,1932年在汕頭英勇就義。她離開上海時委托給中央機關的彭小湃后轉入互濟會創(chuàng)辦的大同幼稚園撫育。大同幼稚園創(chuàng)辦于1930年春,專門收養(yǎng)烈士遺孤以及在前方作戰(zhàn)的領袖子女,董健吾任園長。
1929年底,王弼按周恩來的意見找到中央特科的陳賡商量辦園之事,聯(lián)系到在上海圣彼得堂擔任牧師的地下黨員董健吾。董健吾立即賣掉了祖上留給他的田地,租下了教友在戈登路441號的兩幢石庫門房子,次年3月辦起了大同幼稚園。董健吾與上層社會關系較好,為了安全掩護,還特別邀請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寫園名。
幼稚園辦了近1年時,董健吾覺得幼稚園的位置離英租界捕房太近,石庫門里又沒有活動場所,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于是,將幼兒園搬到了陶爾菲斯路341號(今南昌路48號)的一幢離法國公園(今復興公園)較近的兩層樓房繼續(xù)辦學。這里與環(huán)龍路正好處在同一直線上,環(huán)境幽靜,天氣晴朗時,可以帶孩子們到公園里玩。
當時,在大同幼稚園工作的有李求實之妻秦怡君、李立三前妻李一純等中共黨員。收養(yǎng)的孩子中,除了有彭小湃,還有惲代英之子惲仲希、蔡和森之子蔡轉、李立三之女李力,以及楊殷之子、王弼之女等近20人。1931年3月,毛澤東之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也被送到幼稚園。幼稚園的5位保育員和19個孩子曾在法國公園拍過一張集體照。
1931年4月,顧順章叛變,中共中央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chuàng),決定遷往江西瑞金。大同幼稚園的生存環(huán)境也因此愈加兇險,被迫在1933年春解散,孩子們分別被親友或地下黨有關人士收養(yǎng),彭小湃下落不明。
彭絳人和彭小湃的往事被塵封在上海一角。近年來,在彭湃孫女彭伊娜和中共原兩廣省委書記彭承澤之孫彭小睿等彭氏后人的努力下,才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黨內同志相關的回憶資料,為家國故事增添了又一續(xù)篇。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