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壽銀 張 霞
1.江蘇省鹽城市大豐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江蘇鹽城 224100;2.江蘇省鹽城市大豐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江蘇鹽城 224100
食管癌指發(fā)源于食管上皮組織的惡性病變,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占2.00%。全球每年死于食管癌患者約30 萬人。我國是食管癌高發(fā)區(qū),每年死于該病患者約15 萬人,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好發(fā)于40歲以上人群[1]。食管癌典型癥狀表現(xiàn)為進行性下咽困難。目前治療食管癌常用食管癌根治術,通?;颊咧委熀? 年生存率可達到36%。但食管切除后,將會影響患者消化與進食,故而臨床上多通過全胃代食管吻合術,來代替上消化道。全胃代食管吻合術在臨床上的實踐效果較為理想,但術后易出現(xiàn)較多并發(fā)癥,不利于患者康復[2-3]。管狀胃食管吻合術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消化道重建方式,其療效較為確切,且能有效減少對消化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及肺部的壓迫,目前已在臨床上獲得廣泛應用[4-5]。為進一步驗證管狀胃食管吻合術在食管癌手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對我院75 例食管癌患者展開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4 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75 例食管癌患者,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參照組37 例,男21 例,女16 例,年齡45 ~78 歲,平均(59.7±2.2)歲;病程3 ~8 月,平均(4.13±0.49)月;病理類型均為鱗癌,病理分期:Ⅱa 期18 例,Ⅱb 期15 例,Ⅲ期4 例。實驗組38 例,男22 例,女16 例,年齡44 ~79 歲,平均(60.1±2.0)歲;病程3 ~9 月,平均(4.24±0.38)月;病理類型均為鱗癌,病理分期:Ⅱa 期17 例,Ⅱb 期16 例,Ⅲ期5 例。經(jīng)統(tǒng)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理論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皆知情且同意。
納入標準:(1)與食管癌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合,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2)預計生存期>3 個月;(3)臨床資料完善;(4)可積極配合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性器質(zhì)性疾病者;(2)存在出血傾向、血液性疾病、嚴重性感染者;(3)研究前實施化療者;(4)有手術禁忌證者;(5)認知障礙、溝通障礙及精神疾病者。
所有患者均開展食管癌切除術,患者全麻,上段腫瘤行右胸上腹、頸部切口,中段行右胸上腹部切口,下段行左側后端外側切口,游離并切除腫瘤,病灶淋巴結清掃。
參照組行全胃代食管吻合術,待清掃完淋巴結后,上提胃至胸腔,促使食管殘端與胃相吻合,于賁門處進行切封、邊緣縫合,縫合切口在胃底最高點。
實驗組行管狀胃食管吻合術,手術切口同參照組,胃右動脈第3 分支處游離胃小彎,切除胃小彎、賁門,將胃網(wǎng)膜右動脈作為營養(yǎng)血管,切斷胃左右動脈、胃短動脈、胃網(wǎng)膜右動脈近端分支,保留胃網(wǎng)膜右動脈與靜脈,于胃大彎部位形成直徑約5cm 的管狀胃。平行縫合胃小彎處的側胃角,用絲線將肌層與漿膜縫合,同時實施包埋。促使胃形成管狀。手術盡量保留胃底組織,確保管狀胃、吻合口血液供應良好,使管狀胃經(jīng)食管裂孔進至原食管床,同時將食管殘端進行吻合,在食管床中固定、封閉管狀胃。
所有患者術后均予以抗生素、營養(yǎng)支持,以防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后隨訪2 個月。
(1)觀察兩組手術情況及住院時間。統(tǒng)計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評價手術效果。(2)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狀況。治療前后分別測量患者肺活量占預計值(FVC%)、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FEV1%)、最大通氣量占預計值(MVV%),評估患者肺功能。(3)觀察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2個月生活質(zhì)量。采用健康調(diào)查簡表(SF-36)評價患者生活質(zhì)量。SF-36 分值范圍為0 ~100 分,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好。(4)觀察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反流性食管炎、胸腔與肺部感染、胸胃綜合征、吻合口狹窄)。術后2 個月,展開隨訪,了解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狀況。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 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 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與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與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參照組 37 242.15±42.73 219.63±40.71 13.24±2.41實驗組 38 244.98±43.16 224.79±43.15 13.68±2.46 t 0.295 0.550 0.808 P 0.385 0.292 0.211
治療前兩組患者FVC%、FEV1%、MVV%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FVC%、FEV1%、MVV%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FVC%、FEV1%、MVV%指標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術前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2 個月與術前比較,兩組患者SF-36 評分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2 個月,實驗組SF-36 評分相較于參照組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n FVC% FEV1% MVV%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參照組 37 94.23±18.62 66.91±18.34 6.611 0.000 106.46±24.61 65.63±16.49 8.717 0.000 98.57±16.63 62.63±14.92 10.174 0.000實驗組 38 95.16±18.41 76.62±18.32 6.611 0.000 105.38±24.78 84.67±16.35 4.664 0.000 98.68±16.42 85.03±15.24 3.786 0.000 t 0.225 2.369 0.196 5.186 0.030 6.643 P 0.411 0.010 0.423 0.000 0.448 0.000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手術前后SF-36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手術前后SF-36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2個月 t P參照組 37 64.37±5.24 70.82±6.74 4.778 0.000實驗組 38 65.18±4.87 88.13±7.26 16.603 0.000 t 0.716 11.051 P 0.238 0.000
與參照組比較,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略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食管癌是消化科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其發(fā)病機制,但可能與飲食習慣、遺傳因素、化學因素、缺乏維生素、缺乏部分微量元素等有關[6]。外科手術是治療該病的首先有效方式,有關文獻報道[7-8],予以Ⅰ、Ⅱa 期患者手術治療,可有效提高其生存幾率。因食管癌生物解剖關系相對較為特殊,若應用左進胸手術方式,可造成腫瘤切除后吻合術開展難度增加,并會致使癌灶殘留。有關研究[9-10]表示,開胸后20%~30%食管癌患者術后可發(fā)生肺部感染,并且在食管癌根治術后,患者肺功能出現(xiàn)下降現(xiàn)象,致使其生活質(zhì)量降低,不利于其預后。所以,如何在食管癌根治術后盡量保留肺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一直都是臨床上討論的重點話題。
胃為臨床上常用的食管代替器官,全胃代食管吻合術主要是把食管放于食管床中,但由于胃在胸腔中占據(jù)較大空間,這將會壓迫到肺部與心臟,致使胸胃綜合征的出現(xiàn)[11-12]。管狀胃食管吻合術則是把胃折合成管狀,重建上消化道,因管狀胃直徑和食管較為相近,與人體器官正常生理通道相符合,從而可防止食物于胸胃內(nèi)堆積時間,減少胃潴留的發(fā)生,防控胸胃綜合征的出現(xiàn)[13]。另外,把管狀胃放到食管床中,并實施包埋,可有效減少胃在胸腔內(nèi)所占空間,減少對循環(huán)與呼吸系統(tǒng)的影響,進而防止呼吸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管狀胃食管吻合術通常把殘胃增加5 ~8cm,如此一來,可降低吻合口張力,且術中通過對胃壁肌層中血管網(wǎng)的保留,保證胃壁血供的充足性,從而促進患者切口的愈合,降低吻合口狹窄發(fā)生率;除此之外,術中通過切除多余胃組織,來減少術后胃酸的分泌,避免術后胃液潴留的發(fā)生[14-15]。另外,管狀胃不會引發(fā)胃泡影的出現(xiàn),且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肺部與胸腔病變,并能延長患者胃體,減輕胃部張力,便于消化道重建[16-17]。在本研究中,實驗組手術情況與住院時間和參照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這提示管狀胃食管切除術和全胃代食管吻合術的臨床療效相當。實驗組治療后肺功能與參照組比較,明顯較好(P <0.05),這說明管狀胃食管吻合術能有效減少對患者肺部功能的影響。實驗組術后2 個月生活質(zhì)量與參照組比較,顯著較高(P <0.05),可見管狀胃食管吻合術在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方面所達到的效果更佳。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與參照組比較,略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由此可推出管狀胃食管吻合術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總而言之,在胃食管手術中管狀胃食管吻合術的應用,可有效減少肺部的壓迫,提升其生活質(zhì)量,具有較好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