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蘋
(北京市順義區(qū)李橋鎮(zhèn)衛(wèi)生院,北京 101304)
慢性胃炎臨床發(fā)病率較高,且病程長、病情易反復發(fā)作,具體發(fā)病與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相關,西藥治療以抑制胃酸分泌、促進胃腸蠕動為主,但復發(fā)率較高,治療效果欠佳[1]。近年來中醫(yī)治療在慢性胃炎患者中不斷推廣,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其中脾虛胃熱型慢性胃炎臨床較為常見,患者噯氣且胃脘脹悶,具體發(fā)病與脾胃失調、風寒濕邪入侵等有關,臨床治療應以調和寒熱、健脾益氣為主[2]。本文探究了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虛胃熱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和安全性,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脾虛胃熱型慢性胃炎患者中選擇100例進行研究,將患者按照其姓氏拼音首字母先后順序編號,隨機分對照組、試驗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0~69歲,平均(44.73±3.92)歲,病程2~19年,平均(10.23±2.82)年;試驗組男2 7 例,女2 3 例,年齡2 1 ~6 9 歲,平均(44.89±3.77)歲,病程2~18年,平均(9.43±2.77)年。上述資料組間差異對結果影響較小,可比較。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西藥治療,給予患者奧美拉唑聯合鋁碳酸鎂咀嚼片治療,前者用量為20 mg/次,2次/d,后者0.5 g/次,3次/d,均口服給藥;試驗組基礎治療同上,配合開展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方劑:半夏10 g、黨參15 g、黃岑10 g、白及10 g、炒枳實10 g、黃連3 g、干姜3 g、甘草6 g、大棗6枚,若患者反酸嚴重,加入烏賊骨15 g,對于胃脘刺痛明顯患者加白芍20 g,對于肝郁化火患者,加夏枯草15 g,若患者便秘可加大黃6g,藥物混合后清水浸泡1 h后熬煮,收汁200 mL,1劑/d,持續(xù)給藥4周。
(1)治療效果,標準[3]: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顯示糜爛、黏膜紅腫出血、紅斑等基本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明顯恢復;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2)不良反應率,包括: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皮疹;(3)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分,主要癥狀:胃痛、胃痞、噯氣,按照嚴重程度由輕到重0~3分評分,于治療前1 d和治療后4周評估比較。
數據處理使用SPSS 24.0軟件,計數資料,表示為[n/(%)],x2值進行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s),t值檢驗,統(tǒng)計學意義指標:P<0.05。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試驗組不良反應率為4.00%,與對照組6.00%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胃痛、胃痞、噯氣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組間比較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n(%)]
慢性胃炎是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西醫(yī)理論認為此疾病發(fā)病與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有關,臨床治療多采取藥物控制病情方式,但由于病程較長,患者多需長期服藥,易產生耐藥性,且對患者機體造成不良刺激,不利于病情恢復。
表3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n=50)
表3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n=50)
注: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效果和治療后證候積分優(yōu)于對照組,但兩組不良反應差異較小,原因分析如下:半夏瀉心湯中半夏性苦辛,可降噪,且能夠降逆和胃,同時具有散結除痞功效,炒枳實能夠理氣和中,調和腸胃,黃岑能夠調和寒熱,干姜性辛熱,具有除痞散寒功效,大棗性溫,可調和中氣,并能夠緩和干姜、半夏辛熱傷陰情況,也可預防黃岑性寒傷陽問題,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共奏補脾降熱、理氣和胃功效。同時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方劑中辦校具有鎮(zhèn)吐、抗腫瘤功效,黃岑能夠起到抗菌效果,能夠提高胃黏膜抵御能力,進而緩解患者病情。
綜上,在脾虛胃熱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療中,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利于病情恢復,促進患者病癥改善,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