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旭波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感染科 廣東 廣州 510317)
B超引導肝穿刺活檢術主要是通過吸取肝臟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本次研究對B超引導肝穿刺活檢術患者運用圍手術期護理,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間收治的B超引導肝穿刺活檢術患者3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19例)與觀察組(19例),對照組肝穿刺活檢術患者需要運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年齡≥22歲,≤67歲,平均年齡(38.52±3.45)歲,男女比例11∶8;而觀察組肝穿刺活檢術患者需要采用圍手術期護理,年齡≥21歲,≤69歲,平均年齡(39.14±3.26)歲,男女比例10∶9;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較小,不具有實際統(tǒng)計意義(P>0.05)。
給予對照組B超引導肝穿刺活檢術患者運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主要是對其進行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等[1]。而觀察組B超引導肝穿刺活檢術患者需要采用圍手術期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完善術前檢查,在患者手術前需要掌握患者肝、腎功能狀況,了解其用藥史、過敏史等。具體檢查內(nèi)容包括血常規(guī)、肝功能、X線檢查等。(2)部分患者對B超引導肝穿刺活檢術認知度低,在術前比較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以及緊張等不良情緒。需要護理人員向其講述該種手術的作用、意義、注意事項以及配合等,進而提升患者對手術認知度,緩解不良情緒。(3)術前指導,指導患者進行屏氣練習,引導患者在呼氣末屏氣片刻,具體屏氣時間在10s左右[2]。告知患者術后需要絕對臥床,向其解釋床上大小便的注意事項。(4)術中配合,術中指導患者取正確體位、引導其適時放松、屏氣,并詢問患者有無惡心、嘔吐以及胸悶等不良反應,鼓勵患者如有不適可以主動向醫(yī)生示意。穿刺時應該避開患者視線,然后向患者講述呼吸、屏氣要點,轉(zhuǎn)移其注意力,保證手術順利進行。(5)術后護理,術后需要患者絕對臥床8h,并將床頭部抬高30°,降低患者腹部壓力,減少腰酸背痛狀況出現(xiàn)。此外,還需要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狀況,實時觀察切口有無出血現(xiàn)象,一旦發(fā)現(xiàn)需要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部分患者對疼痛敏感性高,需適當給予鎮(zhèn)痛藥物[3]。
觀察組與對照組B超引導穿刺活檢術患者研究數(shù)據(jù)以護理滿意度、治療有效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焦慮、抑郁評分為主要判斷標準。治療有效率評分標準:顯效為癥狀完全消失,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有效為癥狀顯著改善,但仍有不良狀況存在;無效為臨床癥狀未得到有效改善,并出現(xiàn)癥狀加重。HAD評定焦慮郁:評分≥9分為有焦慮癥狀。HAD主要應用于綜合醫(yī)院對對患者進行焦慮篩查,主要由于14個條目組成,其中7個條目評定抑郁,7個條目評定焦慮。而Zung評分標準為:50~60分為輕度,60~70分為中毒,70~80分為重度,≥80分為極重度。
數(shù)據(jù)通過SPSS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n)為計數(shù)資料,護理滿意度、治療有效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評分使用(%)來表示,采用t進行數(shù)據(jù)檢驗,(P<0.05)為具有可比性。
治療結果請見表1至表3。
表1 兩組患者HAD、EPDS以及護理滿意度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HAD、EPDS以及護理滿意度對比(±s)
組別 HAD評分 Zung評分 護理滿意度[n(%)]觀察組 3.25±0.24 52.37±0.36 18(74)對照組 7.31±0.86 65.48±0.97 15(78.95)χ2 4.589 4.259 2.073 P<0.05 <0.05 >0.05
表2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表3 治療總有效率對比(±s)
表3 治療總有效率對比(±s)
組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觀察組 62.45 34.98 2.57 97.43對照組 45.68 38.84 15.48 84.52 χ2 2.148 3.547 2.174 4.569 P<0.05 <0.05 <0.05 <0.05
B超引導肝穿刺活檢術屬于臨床中比較常見的診斷方式,通過該種手術方式可以進一步明確患者的肝組織炎癥分級、具體纖維化狀況[4]。適用于肝功能檢查異常、不明原因肝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以及不明原因的發(fā)熱等。但該手術方式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患者術后比較容易出現(xiàn)惡心、嘔吐、傷口滲血、傷口疼痛以及胸悶等并發(fā)癥。本次研究對B超引導肝穿刺活檢術患者運用圍手術期護理,該種護理方式將整個護理服務貫穿于術前、術中以及術后[5]。結果顯示,觀察組HAD、EPDS評分以及護理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出現(xiàn)該種狀況的原因是圍手術期護理術前會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術前指導其屏氣、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滿足患者護理需要[6]。此外,觀察組患者傷口出血、惡心、嘔吐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患者差異性低(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