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嫦 茍濤(通訊作者) 張和茂 王國慶 潘國林
(黔東南州人民醫(yī)院麻醉科 貴州 黔東南 556000)
結腸直腸癌是胃腸道中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患者的早期癥狀一般不顯著,但隨著癌腫的不斷增大會出現便血、腹瀉、便秘以及局部腹痛癥狀,疾病進展至晚期時常會出現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以及病死率[1]。對于患者的治療一般以外科根治性治療為主,另外隨著近年來腹腔鏡應用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逐漸取代了很多傳統開放性手術方式,在應用老年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的治療中效果顯著,但同時由于老年患者身體衰弱,對于手術以及麻醉的耐受程度較差,因此臨床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時需選擇適宜的麻醉方式,用以增強臨床治療以及預后效果[2]。本文將結合對老年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應用兩種麻醉方式,對患者肺內分流及氧合功能的影響進行研究與分析,詳情見于下文。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老年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依據不同麻醉方式的選擇分為兩組,對照組55例予以全身麻醉,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60~76歲,平均年齡(68.25±5.14)歲;觀察組55例予以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齡62~74歲,平均年齡(68.58±5.24)歲。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診斷確診,且符合手術治療指證,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兩組在年齡等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手術前對患者均予以右側鎖骨下中心靜脈穿刺,常規(guī)禁食禁水以及腸道準備,對患者均予以局麻下左側橈動脈穿刺置管,對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中心靜脈壓等生命指標及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行常規(guī)監(jiān)護。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予以全身麻醉,予以靜脈滴注舒芬太尼0.5μg/kg以及丙泊酚1.0mg/kg,行氣管插管,在術中持續(xù)予以丙泊酚、舒芬太尼泵注。
觀察組予以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患者在取右側臥位同時,進行硬膜外穿刺并放置導管,抽取2%利多卡因3mL,5min后推入0.5%的羅哌卡因7mL,在予以同對照組麻醉誘導及維持,患者待手術結束后觀察呼吸功能,待滿足拔管指證之后,拔出氣管插管。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在T1(氣管插管后10min)及T2(拔管時)的ABL(乳酸)、QS/QT(肺內血分流率)等氧合指標,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在T1、T2不同時刻的MAP(平均動脈壓)、HR(心率)、CVP(中心靜脈壓)等血流動力學指標指標;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期腹壓力等臨床指標。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2時刻兩組患者的QS/QT、ABL指標對比差異顯著(P<0.05),T1時刻兩組患者的QS/QT指標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ABL指標對比無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刻氧合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刻氧合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QS/QT ABL T1 T2 T1 T2觀察組 55 10.35±2.14 5.56±1.37 0.68±0.07 0.82±0.34對照組 55 17.95±2.0811.27±2.56 0.69±0.11 1.17±0.45 t 18.886 14.584 0.568 4.602 0.001 0.001 0.570 0.001 P
T1時刻兩組患者的MAP指標對比(P<0.05)差異顯著,HR、CVP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T2時刻兩組患者MAP、HR指標對比差異顯著(P<0.05),CVP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刻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刻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MAP HR CVP T1 T2 T1 T2 T1 T2觀察組 55 71.24±10.18 99.56±9.38 64.38±5.64 81.25±5.09 6.98±2.45 9.26±2.69對照組 55 76.32±10.24 110.36±11.26 62.35±5.68 86.35±5.02 6.75±2.34 8.56±2.57 t 2.609 5.465 1.880 5.290 0.505 1.395 0.010 0.001 0.060 0.001 0.614 0.165 P
兩組患者在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在氣腹壓力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蘇醒時間(min)拔管時間(min) 氣腹壓力(mmHg)觀察組 55 14.53±4.68 19.56±5.36 11.95±1.49對照組 55 17.56±5.08 24.57±6.35 11.96±1.53 t 3.253 4.471 0.034 0.001 0.001 0.972 P
結直腸癌的具體發(fā)病原因目前仍尚不明確,但一般認為與結腸息肉惡變、結腸粘膜慢性炎癥刺激以及飲食習慣以高脂飲食為主、遺傳因素等有關,可以發(fā)生在結腸或直腸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腸、乙狀結腸最為多見,并且癌腫形態(tài)多為腺癌,還能夠通過淋巴、血液以及直接蔓延等播散至其他組織以及臟器[3]。
臨床對患者的檢查診斷一般以直腸指檢、X射線鋇劑灌腸、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為主,X射線鋇劑能夠通過與空氣雙重對比造影顯示出患者充盈缺損、腸腔狹窄、粘膜破壞等征象,能夠對腫瘤的部位及范圍予以確定,還有腸鏡檢查可對可疑病灶予以病理活檢,尤其對于微小病灶的早期診斷效果顯著[4]。臨床對于患者治療的關鍵在于早期發(fā)現、及時診斷和手術根治,依據本研究,應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手術時在患者腹部取2-4個穿刺孔,分別作為主操作孔、觀察孔及輔助操作孔,并插入相應的攝像鏡頭和各種特殊的手術器,再結合腹腔鏡探頭對腹腔內臟器進行觀察,并利用手術器械進行相應手術[5]。
而在對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時,還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予以適宜麻醉形式,本研究中應用的全身麻醉方式,一般麻醉藥會經呼吸道吸入、靜脈或肌肉注射進入體內,并產生中樞神經系統的暫時抑制,臨床表現為神志消失、全身痛覺消失、遺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常用的藥物主要有巴比妥類、阿片類、苯二氮卓類等[6]。硬膜外麻醉主要是以膜外間隙阻滯麻醉,即是將局麻藥注入硬膜外腔,阻滯脊神經根,暫時使其麻醉區(qū)域產生麻痹的方式,常用的局麻藥有利多卡因、羅哌卡因等[7]。
依據本研究對患者手術治療時一般會建立氣腹以及采用頭低腳高的體位,都容易導致肺不張發(fā)生[8]。另外在全身應用麻醉機械通氣時,氣道壓過高會導致有效通氣的肺泡量下降,從而導致肺泡內氣體不能進行正常交換,從而形成靜脈血摻雜,導致肺內血流未經由氧合便直接與已氧合、動脈化的血相混合,增加肺內分流量,并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低氧血癥以及紫紺,并且經由一般的吸氧治療難以糾正[9]。而氧合功能的下降則能夠導致機體的能量生成不足,并引起代謝酸中毒等,對患者全身重要臟器造成負面影響,也會引起患者術中麻醉管理效果,對患者的血氣指標、生命指標等造成影響[10]。
結合本次臨床研究,臨床對觀察組患者應用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能夠顯著降低術中應激反應,還能夠通過降低肺內分流量改善氧合功能,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方式在老年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的應用,能夠顯著降低肺內分流,改善氧合功能,對患者術中管理及預后恢復影響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