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鋒 王華川
(達州市中心醫(yī)院 胸外科 四川 達州 635000)
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為常見類型,約占肺癌患者的80%,臨床表現(xiàn)為咳痰、胸痛、低熱等,因早期癥狀不顯著易被忽略,導致肺癌發(fā)現(xiàn)時大多已進展至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機會[1]。而隨著肺癌診斷技術的進步,早期檢出率大大提高,因此早期治療方案的選擇成為臨床關注重點。既往,開胸肺葉切除術是臨床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常用手術,可有效切除病變肺葉,充分清掃淋巴結,提高患者存活率。但該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中出血量多,且疼痛感嚴重,患者耐受性差[2]。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一種先進的診療手段,借助高科技器械及電視攝像技術,僅需2~3個3cm左右切口即可進行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等特點[3]。鑒于此,本研究觀察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與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258例于我院治療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129例。對照組男75例,女54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50.74±4.21)歲;臨床分期:59例Ⅰb、39例Ⅱa、31例Ⅱb;病理類型:42例腺癌、51例鱗癌、36例腺鱗癌。觀察組男73例,女56例;年齡37~64歲,平均年齡(50.69±4.22)歲;臨床分期:57例Ⅰb、40例Ⅱa、32例Ⅱb;病理類型:43例腺癌、50例鱗癌、36例腺鱗癌。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取患者側(cè)臥位,行氣管插管全麻操作,于患者胸外側(cè)開30cm左右切口,之后逐層分離各組織,并切斷第6肋進入胸腔。將病變肺葉切除,并實施淋巴結清掃術,使用胸腔閉式引流后,逐層縫合各組織,原路退回。觀察組使用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麻醉方法同對照組,取患者側(cè)臥位,在第7肋與第8肋間作一切口,便于胸腔鏡進入探測胸腔內(nèi)環(huán)境。取患者第4肋與第5肋間切4cm左右小口作為主操作孔,并于第9肋與第10肋間作一2cm左右切口,作為副操作孔,。手術全程借助胸腔鏡視野操作,無需撐開肋間,仔細觀察病灶處有無粘連后,進行快速切片送檢,證實惡性腫瘤后,切除病變肺葉,之后實施淋巴清掃術,使用胸腔閉式引流后,自操作孔退出器械,并縫合切口。
(1)圍術期相關指標:記錄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術后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兩組術后疼痛程度,給予0~10刻度尺,對應0~10分,由患者主觀判斷,分數(shù)越高越疼痛。(2)術后并發(fā)癥:記錄兩組術后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肺不張、慢性疼痛等發(fā)生狀況。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引流時間短,術后疼痛評分低,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對比(±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后疼痛評分(分)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個)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 術后引流時間(d)觀察組 129 147.62±25.38 4.18±1.29 13.25±2.95 103.25±20.56 5.67±2.04 2.15±0.42對照組 129 159.91±30.25 6.43±1.97 12.14±2.52 153.84±35.71 7.59±2.37 2.67±0.63 t 3.535 10.852 3.249 13.944 6.974 7.800 0.001 0.000 0.001 0.000 0.000 0.000 P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肺癌根據(jù)生物學行為可分為兩大類,即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生長相較于小細胞肺癌而言,擴散轉(zhuǎn)移慢、生長分裂慢,但對放化療敏感性欠佳,外科治療成為該病的首選方案[4]。手術是外科治療的常用方式,通過切除病變肺葉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疼痛強烈,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心肺功能,致使術后身體素質(zhì)差[5]。而隨著早期肺癌檢出率的升高,需手術治療的患者亦逐漸增加,故選取高效安全、創(chuàng)傷小的手術方式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尤為重要。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對比[n(%)]
開胸肺葉切除術是臨床傳統(tǒng)手術,應用較早,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存率。但該手術開腹范圍大,術中需撐開肋骨并切斷胸壁肌肉,且術后疼痛感明顯,部分老年患者難以耐受,易出現(xiàn)肌肉僵直、皮下氣腫等并發(fā)癥[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引流時間短,術后疼痛評分低,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多,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表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療效優(yōu)于開胸肺葉切除術,可降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減少術中出血量,預防術后并發(fā)癥,安全性更高。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術式,隨著胸腔鏡技術的發(fā)展,相關設備的更新,該手術已逐漸趨于成熟,并積累較為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與開胸肺葉切除術相比,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僅需2~3個小切口即可進行手術,且術中借助胸腔鏡視野無需撐開肋間骨,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小,利于減輕術后疼痛,加快患者康復。同時在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更加便捷,可更完整的清掃淋巴結,且對周圍組織刺激較小,耐受性更佳,適用于體質(zhì)欠佳的老年患者,臨床應用范圍更廣。
綜上所述,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應用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效果顯著,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且術后并發(fā)癥少,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