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姝璽
(蘇州學府中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要求:“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xiàn)力”,可見,合唱教學在初中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合唱是歌唱教學的進一步提升,它可以培養(yǎng)初中生的合作能力,提高音樂素養(yǎng),也是實現(xiàn)初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合唱應該成為初中音樂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合唱教學,最終呈現(xiàn)在舞臺上的應該是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情感的藝術和時間的藝術。
當前初中合唱教學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時間有限,形式大于內(nèi)容。初中的合唱課,一般體現(xiàn)在社團中,而密集性的合唱教學,主要應對的是參賽。較短的時間內(nèi),教會一部作品,其中不乏濫竽充數(shù)的學生。二是強調(diào)知識的傳授,忽視情感的共鳴。合唱表演,除了需要音準、節(jié)奏等基本要素外,更需要情感的表現(xiàn)。舞臺上,學生若面無表情、樂聲間缺乏互相交流,律動僵硬等,演出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三是學生基礎參差不齊,一味演唱、忽視聆聽。部分學生在小學時,已經(jīng)進行了二聲部的合唱訓練,而部分學生則沒有。比讓學生枯燥地唱更不可缺的是聽,教師要引導他們在聽覺中尋找更美的聲音。
以上是筆者在合唱教學中累積、歸納出的一些問題所在,根據(jù)現(xiàn)狀,仍在探索、研究與創(chuàng)新,以下就初中合唱教學在實踐中收到的良好的效果與大家分享,希望能給同仁一些參考。
教學中,我們習慣性地會通過橫向旋律的視唱來訓練學生的音準。但是,要讓學生真正感受、體驗合唱中的聲韻美、音律美的話,二聲部合唱才是進行合唱教學的基礎和關鍵。
柯達伊認為,卡農(nóng)形式的歌唱是發(fā)展多聲部歌唱能力的最好的準備。合唱教學先從輪唱開始,學生從間隔一拍,到間隔一個小節(jié),再到間隔一個樂句的二聲部卡農(nóng)開始練,逐漸培養(yǎng)、發(fā)展起縱向音樂思維?!堆┙q花》《一二三四歌》《保衛(wèi)黃河》《游擊隊歌》《卡農(nóng)歌》等歌曲均可用作練習。
在現(xiàn)有旋律的基礎上先進行三度的和聲構唱,穩(wěn)定后逐漸增加難度。中期的訓練,教師可將兩個聲部同時在鋼琴上彈奏,讓學生聆聽橫向旋律的流淌與縱向和聲的均衡。通過視唱,不但可以駕馭自己的聲部,還能夠準確地唱出另一個聲部,為日后順利過渡到多聲部合唱打下扎實的基礎。
日常教學中,筆者以人音版音樂教科書中的《青年友誼圓舞曲》《杵歌》等歌曲為例,進行了簡單的二聲部編創(chuàng),學生熟悉,短小精悍,由淺入深。
綜上所述,進行以二聲部合唱為重點的基礎合唱教學非常有必要。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起初的訓練,也許難度較大,會出現(xiàn)學生找不到音高位置,或唱著唱著偏離聲部……一旦訓練有素,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及縱向音樂思維的發(fā)展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一部合唱作品,如果只是一遍遍機械地、重復地去唱,學生則感到枯燥乏味,訓練也毫無意義。想要獲得教學實效,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多種教學方法來提升初中生的合唱能力。
運用柯爾文唱名手勢來訓練學生的唱譜、音準等,既直觀、形象,又能優(yōu)化教學。在日常的音階訓練和音程構唱教學中,教師用手勢帶動,變機械讀譜為趣味識譜,使學生既有了音準上的高低感知,也有了音級間的距離感知。
接唱,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的句式,感受同一部作品不同主題的情感,學會互相聆聽、默契合作,感受音樂的和諧之美。接唱,可以是橫向旋律的接唱及縱向和聲的接唱;也可以是一個樂句接下一個樂句的接唱及一個樂段接下一個樂段的接唱。
錄唱,可以幫助學生找出與范唱的差距,完善不足,提高他們對于音準、節(jié)奏、情感的認知,為日后的二度創(chuàng)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個人認為,一次次的錄唱勝過教師一遍遍地教唱。學生在聽中唱,在唱中聽,兩者結(jié)合,缺一不可。
以合唱教學《我心歌唱》這首作品為例:筆者先以兩聲部訓練為主,運用柯爾文手勢帶動學生進行縱向為重點的音準訓練。穩(wěn)定后再進行接唱。接唱,先從一個樂句的橫向、縱向接唱,逐漸過渡到一個樂段的縱向接唱。在聲部相對和諧的情況下,學生再次聆聽、感受范唱,通過錄唱,一次次找出不足。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很多學生對歌曲的強弱、快慢及樂句的呼吸等主動用筆圈圈畫畫。在小組交流時,相互間點評到位,例如:“老師,這一樂句我們是不是要做漸強的處理,而不是干巴巴地去唱?”“老師,三個聲部同時呼吸不太好聽,是不是要輪流呼吸”“老師,這里的速度要快些,下一段要回原速,是嗎”……
綜上所述,學生合唱能力的提升,應采用靈活的形式,多種教學方法并用。筆者上述的列舉還存在著局限性,需要教師在實踐中提煉適合學生自己的各類內(nèi)容和方法,讓其學習興趣持續(xù)。合唱是聽覺的藝術,同時也是時間的藝術,一部好的合唱作品的呈現(xiàn),需要教師優(yōu)化合唱教學,學生積淀音樂素養(yǎng),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合唱教學的重點是“合”,不僅僅是指聲音的有機融合,更是情感的相互融合。合唱教學除了讓學生追求整齊、統(tǒng)一、優(yōu)美的聲音之外,重點要引導他們飽含真情地去演唱,使合唱藝術具有情感的神韻,給聽眾帶來美的享受。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做深入了解,充分挖掘其精彩樂段、重點部分,對歌曲的剛與柔,動與靜,連與斷,氣息控制及感情抒發(fā)等進行整體設計。學生的情感表達與藝術表現(xiàn)將為合唱表演增添藝術魅力。
《鈴兒響叮當?shù)淖冞w》是根據(jù)《鈴兒響叮當》這首傳統(tǒng)的圣誕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八次變奏,不同風格,不同演繹。從牧歌、華爾茲、狐步舞到爵士、搖滾樂等。對于初中生而言,每個變奏主題對應的音樂風格演繹是極具挑戰(zhàn)的。教學中,主題的哼唱,筆者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哼鳴中靜靜感受歌曲的恬美。在搖滾風的變奏中,通過加入拍手伴奏來為歌曲增添動感。尾聲部分,主要在速度、力度上做漸快與漸強的處理,最終將其推向高潮。
逐漸培養(yǎng)學生分析作品的能力,不但可以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還進一步提升了合唱表演效果。作品分析主要包括:對作品的人文背景、曲式結(jié)構、伴奏音樂及情感起伏等方面的分析。音樂分析的方法有:聽覺分析、樂譜分析、比較分析、風格分析等等。
以合唱作品《我的祖國》教學為例:筆者首先向?qū)W生介紹該作品,它是根據(jù)斯美塔那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第二樂章《沃爾塔瓦河》部分音樂主題填詞而成的合唱歌曲。然后,引導學生從結(jié)構上進行分析:歌曲分成兩部分,第一樂段通過聽覺分析和比較分析,使學生感受e小調(diào)的柔美與F大調(diào)的明朗;第二樂段通過樂譜分析,感受旋律重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情感起伏方面,主要讓學生感受旋律的上行與下行,分別對應力度的漸強與漸弱,以及尾聲的漸行漸遠作漸慢處理,等等。
綜上所述,引導學生挖掘作品情感內(nèi)涵,逐漸培養(yǎng)他們分析作品的能力,對于初中生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情感是合唱藝術的靈魂。對音樂的學習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它是一種情感的過程。
總之,有效的合唱教學,需要教師打破常規(guī),優(yōu)化教學。合唱訓練,也非一朝一夕的事,它任重而道遠。學生多聲部樂感的培養(yǎng),教師教學策略的靈活運用,最終舞臺上聲情并茂的合唱呈現(xiàn),是一個由聽覺的建立到情感的共鳴,聲音地融合到時間的積淀的一個長期過程。通過合唱教學,也讓學生轉(zhuǎn)變觀念:不是為了比賽而合唱,合唱團也不是為了得獎而存在。合唱使我快樂,人人皆可合唱!而對合唱作品的精益求精,更體現(xiàn)著教師們的“工匠精神”。教學的路上,仍需我們不忘初心,讓美育如春風化雨浸潤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