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暢
引 言
行為金融學將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等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是與傳統金融學熱門的交叉學科,它的興起對于傳統金融理論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更加全面和準確的解釋了一些主流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金融現象。本文通過行為金融學的角度,對巴林銀行倒閉事件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理論綜述
(一)過度自信。在金融學領域,過度自信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投資者會高估自己對股票估值的能力。二是投資者會認為自己擁有確定的且沒有被別的投資者掌握的信息,三是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在投資證券時,往往不夠分散化。四是對于相關歷史信息研究的不夠充分。
(二)過度交易。過度交易是過度自信的產物之一。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往往會產生控制力幻覺,認為他們可以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展,認為自己的決策都是正確的且能夠得到比別人更全面準確的信息,于是加大投資頻率。
(三)認知失調。在經濟學中,指的是投資者總是相信他們的投資決策時正確的,當出現反面事實的,大腦的防護機制會過濾掉這些反面消息,并改變對歷史決策的回憶,導致投資者評價自己的投資行為是否符合既定的投資標準時,很難做到客觀公正。
(四)確認性偏差。確認性偏差指的是當人們形成先驗信念時,他們就會下意識的去尋找有利于證實自身信念的各種信息,甚至于故意扭曲所得到的最新證據,這樣人們不僅逃避了后悔帶來的痛苦,更增添了他們的“過度自信”。
(五)損失厭惡。損失厭惡多用來表現人們對即使損失信號的具體情緒反應,與收益相比,人們對損失表現的更加敏感,研究表明,在金融市場中損失所帶來的負效用是等量收益所帶來的正效用的2.5倍。大多投資者在遭受了損失之后,仍不愿意賣出股票,結果導致更大的損失。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建立了巴林銀行主要用于投資管理和企業(yè)融資,很快就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認可,然而在1995年巴林銀行因經營失誤而倒閉。這一巨大損失竟是源于一個普通證券交易員尼克.李森的判斷失誤。在交易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為了暫時存放這些錯誤的交易,期貨交易員常常會設置一個特殊賬戶,巴林銀行的“99905”賬戶就是這種性質的“錯誤賬戶”,這是金融市場上的合理賬戶。后來接到總部的消息,李森可以設置一個用于在新加坡自行處理較小錯誤的另一個“錯誤賬戶”,目的是減輕倫敦總部的工作量,因此李森就設置了“88888”賬戶,但是后來總部又要求所有的錯誤都由“99905”賬戶來處理,于是此賬戶就被閑置了,然而后來李森又非法啟動了這個賬戶,“88888”賬戶里隱藏的錯誤越來越多,2014年日本經濟慢慢走出衰退,于是李森大量買進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和看漲期權。然而1995年日本神戶突發(fā)大地震,日經指數大幅度下跌,損失已接近整個集團的資本和儲備之和,損失嚴重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無奈之下只能宣告破產。
(二)案例分析。1.過度自信、認知失調和過度交易。李森之前的職業(yè)發(fā)展經驗是導致他過度自信心理的部分原因,步步高升的職位讓李森陷入了成功的喜悅和財富中,導致了他過度自信和認知失調的心理。在投資過程中,成功的投資經驗會增加過度自信的程度,經歷過投資失敗的人們往往更加悲觀,而像李森這種在金融市場上飽嘗甜頭的投資者會認為自己的選擇大多都是正確的。同時過度自信產生控制力幻覺會使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上過度交易。2.確認性偏差。1990年,日本的泡沫經濟從繁榮走向崩潰,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經濟由于“世紀末大蕭條”的影響,進入戰(zhàn)后調整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持續(xù)至1993年,日本經濟在1994年有回升的趨勢。于是李森預測日本股市將會大漲,一旦這種想法形成,他會將注意力放在利好消息上,而忽略了否定其決策的信息,于是買進大量看漲期權和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屬于行為金融學領域中確認性偏差的認知錯誤。3.損失厭惡。李森和知情人士的相關做法體現了他們損失厭惡的心理,當面對損失發(fā)生時,他們會追求風險,有意的擴大交易規(guī)模來彌補之前的損失,造成了損失進一步擴大最終無法補救。他們的做法體現了投資者在面對風險時不是規(guī)避風險而是要是追求風險的心理傾向,屬于損失厭惡。
三、建議對策
以上幾種造成巴林銀行倒閉的因素都屬于非理性投資心理,事實上,金融市場上進行交易活動的投資者都是非理性的,對此我們應該予以糾正來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梢詮囊韵聨c入手:(一)加強投資者教育。許多損失都是由于投資者進行經濟分析時不夠理性造成的,因此在治理非理性行為的心理因素時,最有效的就是要加強投資者的理性投資教育。金融市場上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舉辦講座、拍宣傳片等方式來普及相關知識,提供更多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途徑。(二)職務分離。公司內部的實行交易操作的人員要與實施監(jiān)督職務的人員相分離,并且在某個項目出現重大失誤后,應該任命一個新的決策者來繼續(xù)管理這個項目,若將各項職務集中于同一個人,容易因個人非理性行為而導致一系列的經濟損失。職務分散可以起到相互提醒、相互監(jiān)督的作用。減少非理性投資行為的發(fā)生。(三)提高信息透明度。我國應該借鑒國外成熟的信息披露制度,以避免某些投資者利用內幕消息來獲取不當利益,健全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體系來限制內幕交易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三)政府加大監(jiān)管力度。政府需要加強金融市場的監(jiān)管力度,設置包括政府、金融機構、社會輿論在內的多層次監(jiān)管體系,及時發(fā)現不利因素并處理,不管業(yè)績好壞,都要定期向上級匯報風險報告和投資業(yè)績。
【參考文獻】
[1] 行為金融學(第2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陸劍清著,2017
[2] 行為金融學案例[M].中國發(fā)展出版社,崔巍著,2013
[3] 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M]. 中國經濟出版社 , (英)尼克·李森著, 1996
[4] 李黔川. “非理性”投資決策的行為分析[D].重慶大學,2008.
[5] 薛斐. 基于情緒的投資者行為研究[D].復旦大學,2005.
[6] 賀京同, 付婷婷.行為金融學框架下的實驗金融研究評述[J].上海金融, 2018 (4) :48-53.
[7] 鄭健雄.泰勒的行為金融學與系統性風險的防范[J].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18 (2) :25-30.
[8] 馬紅.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的反思[J].科技風,2017(14):258-259.
[9] 張崢,徐信忠.行為金融學研究綜述[J].管理世界,2006(09):15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