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不羽
行人在信號燈下按一個按鈕,信號燈“紅轉綠”,如此,行人可以安心地走過路口,機動車也可以提前得到風險提示,提前作出行動
上海市自2020年7月13日起,將取消行人交通違法“累進式執(zhí)法”模式,對行人闖紅燈、亂穿馬路等交通違法行為,依據現(xiàn)行交通法律法規(guī)予以處罰。
在規(guī)則設定上加大對行人亂闖紅燈等“日常違法”的處罰力度,體現(xiàn)的是法律法規(guī)的嚴肅性,無可厚非。很多發(fā)達國家對亂穿馬路等違法行為也有相應的處罰,力度也不小。在新加坡,行人第一次闖紅燈罰款200新元,第二次、第三次再闖,最重可判刑半年到一年半。美國各州對亂穿馬路者罰款2到50美元不等,相對于美國的收入水平,罰款數(shù)額不算大。但是處罰記錄將會記入個人信用記錄中。德國的處罰也是類似的信用污點記錄。這種罰信用的方式看上去不痛不癢,實際后果很嚴重。小到信用卡分期付款額度,大到個人貸款周期,都會受到影響。
不過,處罰終究只是公共治理的手段之一,有明顯的局限性。夫子有道:“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段話對公共治理的規(guī)則制定是很有啟發(fā)的。一個因畏懼處罰“免而無恥”的社會可以構筑秩序的底線,卻不會提升文明的高度。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固然需要一定的處罰力度進行矯治,更需要普及責任清晰的規(guī)則意識。
承擔選擇的后果,是最好的警示,也是最公平的結果。以交通秩序井然著稱的日本為例,如果行人闖紅燈走斑馬線出事故,那么他和機動車的責任是七三開。如果行人闖紅燈時沒有走斑馬線,且司機被證明為沒有操作失當,那么行人要負全責。相比之下,中國現(xiàn)行的事故責任劃分仍有“和稀泥”之嫌。
根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guī)定,司機無責、行人違規(guī)的事故中,機動車仍需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雖然這部分賠償數(shù)額一般不會很大,但是模糊了責任界限。即使在公共交通中,行人相對于機動車處于安全防護的弱勢,但是最基本的責任自負還是要有的。畢竟對成年人而言,承擔自身行為后果的責任意識,是嚴格自律的重要動力?!拔疫`規(guī)你賠錢”的責任邊界模糊,無疑會影響一些人的行為方式,反而增加了公共交通安全的風險系數(shù)。
除了完善規(guī)則,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賦予行人更高的路權,也是緩解行人與機動車之間“路權博弈”的突破點。
比如說設施更新,給行人更多安全和便利,是有效緩解人車爭路的方式。管理的合理化、有效性不能僅僅從制定規(guī)則的“軟件”上下功夫,還要注意設施、技術的“硬件”。政府部門既是公共秩序的維護者,也是公共服務的供應者,不能厚此薄彼。不可諱言的是,中國目前的公共交通管理還有很多短板有待補上。
比如說發(fā)達國家常見的行人自控式交通信號燈,在目前國內還未聞推廣,頗為讓人失望。日本街頭經常會看到,行人在信號燈下按一個按鈕,信號燈“紅轉綠”。如此,行人可以安心地走過路口,機動車也可以提前得到風險提示,提前作出行動。這種行人自控式交通信號燈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資源,也體現(xiàn)了對行人路權的尊重。遺憾的是,這種信號燈在國內未見普遍使用。能夠通過技術提升、設備升級解決問題,效率是最高的。
因此,在公共交通管理領域,可以大膽嘗試一些新技術,諸如各種感應技術、人像識別技術、人工智能等等。這些技術應用的論證、實驗可能比修改規(guī)則、制定罰則的紙面工作要費心費力。但是一旦實驗成功,效率提升也很可觀,所以應該出現(xiàn)在交通管理部門的選單上。政府的公共服務做得越好,公信力就越強,民眾對政府實施管理的配合度也會有效提高。這種自覺配合、習慣養(yǎng)成的潛移默化,通過處罰是無法實現(xiàn)的。
總之,制定規(guī)則也好,技術應用也罷,最終目的是為了保障民眾的安全、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從這個角度講,政府的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能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互相對立的。
(作者系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