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杰
有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在期中考試前很努力,考試成績一下從25名上升到12名,她很開心地夸獎道:“兒子,你真的很聰明,只要你努力,成績就能上來。下次咱們好好努力,期末考試成績還能再往上走走?!蹦缸佣紴樾碌哪繕思硬灰?,但激動過后,孩子在學習中并沒有表現得更努力,甚至在期末考試前也不肯復習。媽媽很困惑,為什么孩子的好行為只是曇花一現呢?
太抽象的夸獎,不能將好的行為模式復制到未來:媽媽的夸獎太抽象了。孩子其實并不明白什么是“努力”,不明白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樣的努力行為,以及這些努力行為帶來了什么樣的結果。如果媽媽講不清,孩子也看不清,那孩子就沒有辦法把這次“努力的行為模式”抽取出來,復制并運用到未來。這樣,孩子只能用一個籠統(tǒng)的目標—如果我好好努力,我的成績便會提升,去指導后面的學習,是很難有效的。這會使得孩子一直把注意力關注在:單詞好難背,我真的堅持不住;唉,我怎么又走神了。如此一來,孩子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努力就沒有把握,面對即將到來的考試也會焦慮和退縮。所以,抽象地夸獎孩子“努力”對于促進其努力行為本身是無效的。
基于過程去夸獎,將具體行為與行為的結果建立聯系:在夸獎孩子之前,父母首先要問自己:“孩子在考試之前到底做了哪些努力的行為?”“這些努力的行為帶來的結果是什么?”只有父母真實地看到、觀察到、注意到孩子的行為,才能將觀察到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反饋給孩子。比如孩子之前一次月考時,有幾個生字寫錯被扣了分。這次期中考試前,孩子把生字都復習了一遍,還請媽媽幫他聽寫,在聽寫過程中,把有點兒模糊的生字做了重點標注、多次復習。那媽媽就要把這個行為模式抽取出來,告訴孩子:“我看到你在考試之前專門把生字做了復習,還把有點兒記不準的生字重點標注,多次鞏固。果然這次考試生字就全對啦!”孩子就能夠清晰地看到:我做了什么?這個行為有了什么效果?那下一次考試之前,他會繼續(xù)用這樣的行為模式去復習生字。他還可以將這個行為模式遷移到別的學習中。這樣,考試前“重點標注、多次鞏固”的行為就會穩(wěn)固下來形成習慣。
用啟發(fā)式提問,讓孩子自己去發(fā)現行為與結果的關系:如果媽媽不知道孩子做了什么,千萬不要空洞、盲目地夸獎孩子“真棒”“真努力”“真厲害”。媽媽可以使用啟發(fā)式提問讓孩子自己發(fā)現行為的過程及其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比如可以去好奇地問孩子:“我發(fā)現這次考試之前,你學習的狀態(tài)很投入,做題速度很快。咦,你是怎么做到讓自己更投入的呢?”也許孩子有自己的答案,他說:“因為我特別希望能考好,所以每天坐下學習前,都對自己說‘加油,然后我就加油地寫了?!边@樣,孩子會發(fā)現,原來自我激勵的方法好用,他就會繼續(xù)使用這個方法。也許孩子也不知道為什么能投入學習,那媽媽就和他一起去找答案?!笆前。趺醋龅降哪??下次,我們都注意看一看在哪些狀態(tài)下,你更容易投入進去?!边@樣,孩子帶著好奇打開自我觀察的眼睛,就會不斷地看到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好行為,并且看到這些行為的好處,將這些行為穩(wěn)固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