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娟 王小平
有人問,“虎毒尚且不食子,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悲???”“抑郁癥真的會傷害自己的至親至愛?”“這太不可思議,家人要是早點察覺她的不良情緒是否能避免這場悲劇呢?”。
實際上,抑郁癥患者在病情嚴重時除了有自殘、自殺傾向和行為外,確有少數患者會實施極端、傷害他人的行為。這種與暴力行為結合在一起的暴力性自殺行為,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后果,極易引起社會的不理解甚至恐懼心理。
擴大性自殺,又被稱為“憐憫性殺人”“慈悲殺人”,是自殺的一種特殊類型。
擴大性自殺的概念早在上個世紀初就被提出,多指抑郁癥患者在嚴重的情緒低落的狀態(tài)下,感到困難重重,前途無望,有強烈的自殺企圖,并決意以自殺擺脫痛苦,但是想到自己死后,親人活著也“痛苦”,為了免除親人的“痛苦”和“不幸”,便將他們殺害后再自殺。其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他殺和自殺接連發(fā)生;被害人多為患者的父母、配偶和子女等直系親屬,因此又稱“家族性自殺”;患者出于對被害人的“憐憫”,決定先讓親人解脫后再自殺—殺人動機是出于對被害人的所謂“愛與保護”。
實際上,此類事件在近年來不乏有報道。2005年,廣州華港花園老總馬豪一家三口慘死家中。悲劇就是患上抑郁癥的馬豪自己一手導演的。他采用了最慘烈的自殺方式:把妻女殺死后自殺。2018年某日凌晨,患有抑郁癥的路某某攜五歲半女兒和六個月大的兒子跳水。經當地村民營救,路某某被救起,但一雙兒女溺水死亡。
綜合、深入地分析這類事件時,可發(fā)現其中的共同之處:
患者在實施兇殺行為之前多表現痛苦、絕望,自責自罪,自殺情緒明顯;
患者在案發(fā)前常流露出對親人的過分關愛;
患者多持有“自己死后,孩子可憐”“自己死后,妻子愛人或會受他人凌辱或會更悲慘”的心態(tài)。
由此可見,患者是在嚴重的抑郁情緒和強烈的自殺觀念影響下,所產生的病理性認知損害,繼而損害了對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喪失了理智與正確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正因為如此,抑郁癥患者的擴大性自殺也日益受到精神科臨床醫(yī)師和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專家的高度重視。而針對此類案件的責任能力問題,國內司法精神病學家大多認為,重度抑郁癥患者在強烈自殺觀念與嚴重抑郁情緒支配下出于“愛和保護”而殺害親人,其實際已喪失了對自身危害行為力的實質性辨認和控制能力,如果能排除現實動機,一般會評定為無責任能力,但要特別警惕幸存患者的再自殺風險。
擴大性自殺是一種外化的、波及他人的癥狀,具有風險高、危害大的特點,屬于病理情感支配下的病態(tài)行為。究其根本,不難發(fā)現“抑郁癥”才是背后的“真兇”。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包括持續(xù)的心情低落、興趣減退和快感缺失;自感無用、無助、無望;自責、自罪,甚至自殺。此外,抑郁癥還有許多的伴發(fā)癥狀,如睡眠障礙、食欲下降、性功能障礙、體重減輕、非軀體疾病所致各種慢性疼痛、胃腸道功能障礙等。以上狀態(tài)每日持續(xù)時間長,幾乎每天出現,且持續(xù)至少兩周以上。此外,患者的社會功能也會受到損害,如無法工作、學習,不能與家人正常相處,生活不能自理,不愿跟他人來往,甚至害怕出門。
目前全球有3.5億人飽受抑郁癥的折磨,每年有80萬人死于自殺。在我國,每年有超12萬的抑郁癥患者自殺,其中一部分就涉及“擴大性自殺”。而且,除了出于慈悲、憐憫動機而殺人外,嚴重抑郁癥患者還可能出現因憤怒報復而殺人或是想自殺但下不了手,而通過殺害陌生人來獲死刑的間接自殺。
既然擴大性自殺的根源在于“抑郁癥”,那么對其進行預防的根本就在于對抑郁癥的早期識別和積極治療,并警惕出現擴大性自殺的可能。
盡管抑郁癥十分高發(fā),卻尚未被公眾正確認識。臨床醫(yī)師在門診中,經常可以聽到類似的言語:“我覺得她心情不好只是暫時的,我可以保證她肯定不會傷害孩子的,這個從她最近對孩子比以前都關心就可以看出來”;“醫(yī)生,他不就是想不開嘛,不用住院吃藥吧,沒關系的,我相信他能自我調節(jié)就好了”。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患者未能及時就診,即使就診,最終接受系統(tǒng)治療的也只有很少一部分。這些有可能成為引發(fā)抑郁癥患者自傷自殺,甚至擴大性自殺的重要原因。
為防患于未然,當家中親友有疑似抑郁癥狀,出現以下信號時應當高度警惕:
1情緒波動大,痛苦、悲觀、絕望情緒明顯,有意無意地透露過“不想活、活著沒意思”的想法。
2平時一直情緒不好,突然表現完全正常,或跟其他家屬交待家中大小事宜等。
3情緒波動大,曾出現過在不告知其他家屬的情況下獨自帶著孩子去危險的地方被找回的情況。
4突然對家人(如孩子、配偶等)表現出過分的、超乎尋常的關愛。
出現以上情況時,家人應當及早將患者帶至專業(yè)醫(yī)療機構就診,尋求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的幫助。在求診過程中,家人應當積極與醫(yī)生溝通,建立患者的康復信心,并聽從醫(yī)生的意見和建議,在需服藥的情況下,需督促患者按時服用藥物,并配合物理治療或心理治療等方法。
總體來說,經正確診療的抑郁癥患者大多可獲得不錯的療效,約半數患者能獲得痊愈。因此,早期識別抑郁癥狀,及早尋求專業(yè)幫助,積極配合治療,可以有效預防擴大性自殺的發(fā)生。
王小平,教授,一級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精神病學科主任,精神醫(yī)學系主任,中南大學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所長,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司法精神病學方向研究。目前兼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精神病學基礎與臨床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中華醫(yī)學會精神醫(y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司法精神病學組組長,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綜合醫(yī)院精神心理研究協(xié)作組組長,中華醫(yī)學會精神醫(yī)學分會CSP精神科臨床規(guī)范化培訓中心主任(湖南),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xié)作組委員會委員,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精神科醫(yī)師分會常委,《中華精神科雜志》第六屆編輯委員會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