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林
摘 要:國家提出職業(yè)教育政策,人社部推行一體化教學改革,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與綜合職業(yè)能力。一體化教學擁有自身的優(yōu)越性,改善教學環(huán)境、提升師資隊伍、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一體化教學只是形式上的,學生難以融入一體化教學,教師角色還沒完全轉化。在一體化教學模式下,教與學中融入可視化學習,教與學過程學習成果轉為可視化,激活了一體化教學,可視化的應用為一體化教學錦上添花。
關鍵詞:教與學;實踐研究
1 一體化教學現(xiàn)狀分析
隨著國家對職業(yè)教育的重視,教學改革逐步深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提出:建設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yǎng)模式,推行企業(yè)學徒制。人社部在技工院校推廣一體化教學改革實現(xiàn)這目標,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正是一體化教學的靈魂。 所謂“一體化”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綜合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以職業(yè)標準為依據,以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教學活動。通過實施取得好的效果。
1.1 改善學習的教學環(huán)境
一體化教學對硬件設備、環(huán)境等要求較高,需必備工學一體化教室,增加實訓設備;場地要求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學習和實踐的需要,同時需要配套了與一體化教學相關的教學資料、教學基礎設施等,因此教學環(huán)境得到明顯提升。
1.2 提升師資隊伍質量
筆者學校系部組織專任教師參加了一體化教學改革培訓和一體化教師等級認證,學習一體化課程新理念,對教材及工作頁的解讀;觀摩學校獲國家級教師職業(yè)能力大賽的教師一體化課堂現(xiàn)場教學,聘請了一體化教學大師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組織編寫一體化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工作頁。這些學習使教學理念和教學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1.3 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
一體化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工作崗位需求,以工作任務作引領和小組評價貫穿一體化教學課堂,將傳統(tǒng)課堂變成了教、學、做合一的工學一體化課堂。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使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職業(y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但是通過觀摩一體化教學過程,也還有存在不足的地方:
1.4 學生融合一體化教學過程欠佳
一體化教學具有完整的教學流程過程,基本分為六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有學生自主學習互動探究討論。通過觀摩一體化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學生沒有很好知曉一體化教學流程,不知道如何去做。部分學生沒有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工作頁不能獨立完成;有些學生還存在心理依賴于教師的講,沒有養(yǎng)成獨立思考;有的同學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差提不出問題或提出的問題質偏題,以至于不敢發(fā)表意見,難以融入一體化教學。
1.5 討論合作、理實結合形式化
一體化教師采用的小組合作探討學習方式,但實際一體化教學中呈現(xiàn)出形式化。因為一是大部分技校生源基礎比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必須在老師充分引導下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之才能完成學習任務,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不愿意參加到學習任務中。二是在成員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膚淺表面化,討論的過程處于形式化,并沒有真正的融入討論,發(fā)言面偏窄。但現(xiàn)在多數(shù)學校的一體化教學,還有存在是形式上的一體化現(xiàn)象。
1.6 教師理念與角色沒能充分轉入一體化教學
通過觀摩一體化課,相當一部分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對一體化教學仍有不適應。面對學習就是工作任務,典型工作崗位的教學,感到無所適從。培訓后雖然懂得一些新理念及上課技能,但在一體化課堂教學中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不足。究其原因,還是教學理念、角色沒有從傳統(tǒng)教學轉變到一體化教學中來。
2 可視化學習的意義
墨爾本大學教授約翰·哈蒂提出“讓教與學可視化“的教學理論,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取得學業(yè)的成功,即可視化學習。它具有兩層含義:一是讓教師看見學生的“學”,教師能清楚得看到自己所起的作用;二是讓學生看見教師的“教”,促使自己學有所成。無論在哪一種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是主要的兩大主體,教與學就是知識銜接轉化的路徑。學生是不可控制的變量,而教師作為可控制的變量,兩者造成差異的主要來源。一教師怎樣知道的哪些行為造成了學生學習的差異,這就需要讓教可視化。二是學生本身知道盲點在哪里造成學習最終差異,這就需要學的可視化。正如約翰·哈蒂所說的那樣,可視化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取得學業(yè)的成功,提高他們的學習速度,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初衷亦是如此。
3 一體化教學中“教與學”的可視化
在一體化教學中,教學案例設計首先應該是可視化,包含教學目標可視化、教學實施過程可視化等方面??梢暬虒W案例設計融入學習情境,在情境中學生知曉學習流程,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其次是學的可視化,每個一體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應對學習成果可視化可量化,把學習結果轉化成果。因此,一體化教學的可視化應從教與學的可視化開始。
3.1 教的可視化
3.1.1 教學案例設計可視化
一體化教學案例設包含課題選題可視化、學習目標可視化、學習內容可視化、學習資源可視化、教學實施可視化及學習評價可視化。選題需要專業(yè)定位及價值,學習目標需要結合國家職業(yè)標準進行,通過學習情境描述學習任務與要求,學習資源的選用及作用。在教學案例設計形式上有多種多樣,但要讓學生能看得到、體會得到,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有成就感。
3.1.2 教學情境可視化設計
教學情境實現(xiàn)學生進入情境,應是帶著任務的職業(yè)人,也是職業(yè)素質培養(yǎng)的起點。教學情境設計要求學生團隊合作,該情境特點:一是問題描述讓學生感到所做的工作很有社會價值,調動學生興趣;二是能讓學生快速明確所做的工作,使學習成果可視化可量化;三是引出任務,學生收集資料、學習、開展工作,檢驗學習成果;四是該情境為目標、學習效果為導向,由學生完成整個任務的計劃、實施、展示成果,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工學結合意識。
3.1.3 教學實施可視化設計
教學實施過程可視化在教師引導下,將學生的學習實施過程過程轉化為工作過程,在工作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設計可視化的具體步驟。教學實施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學習內容、學生學習活動、教師教學活動、教學手段與方法等。
教學環(huán)節(jié)有:課前學習、課中學習、課后拓展。以課中學習一體化教學六個步驟為例,一體化教學融入可視化,這樣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看到教師活動及設計;同樣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向更明確,有助于小組分工、任務布置、討論學習等??梢愿鶕W科、專業(yè)特點設定若干個教學過程。
3.2 學的可視化設計
3.2.1 教學流程可視化
教學前學生被動學習,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一體化教學引導,讓學生理解一體化教學每個過程角色及任務分配,學習過程遵序漸進。教師應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現(xiàn)狀、需求、基礎,適當調整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教學過程學生“學什么”、“如何學”、“學得如何”,對應學習流程、成果可視化可量化、學習目的及意義,體現(xiàn)工學結合以學生為中心。
3.2.2 學習成果可視化設計
學習成果可視化是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六個步驟所獲得知識技能,明確工作任務、計劃狀況、任務實施進展現(xiàn)狀,達到什么進度等。讓所有人都明確自己的角色及工作任務,學到了什么,應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得出什么樣的學習成果,組員的學習成果在小組里的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這樣做不僅可視化還要可量化。為此主要設計了“小組工作計劃表”、“小組現(xiàn)場施工評價表”、“小組學習過程記錄表”、“小組成員成果占比表”等來對學習的可視化可量化,讓其明確各自思其職、主動完成工作任務、貢獻學習成果,實現(xiàn)學生盲目學習變成有目標學習,需要各自的付出才能完成小組任務,實現(xiàn)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4 結束語
一體化教學改革是很好的改革,也是一項探索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模式,也需要不斷的進行優(yōu)化豐富。本文從一體化教學目前存在不足的地方分析入手,找出教與學從可視化的視角解決問題,從教師的角度做好可視化的案例設計,做好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設計好教學情境,體現(xiàn)教的可視化;另一方面從學生學的角度熟悉一體化教學流程,理解自身作用,與一體化教學銜接融入,進而設計學習成果的可視化可量化,體現(xiàn)學生學的可視化。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全社會重視、參與和關注,以使其能順利進行和不斷完善。
本文系2018年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yè)建設項目(項目編號:L20190401)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趙志群,楊琳,辜東蓮.淺論職業(yè)教育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的發(fā)展[J].教育與職業(yè),2012(35):15-16.
[2]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一體化課程開發(fā)技術規(guī)程(試行)[Z].北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2.
[3]王愛敏.職業(yè)教育“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4]曹曉明.可視化教學過程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9(3):16-19.
[5]李芒,蔡旻君,蔣科蔚,等.可視化教學設計方法 與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13(3):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