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編者按:共情陪伴心理社會能力項目,由哈佛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專家聯(lián)合發(fā)起,通過為幼兒園提供課程、培訓、科研指導,提升幼兒心理健康和社會情感能力。2017年,被中國教育學會立項為“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目前全國已有逾三千所幼兒園加入本項目,十萬家庭受益。本專欄旨在分享課題園研究成果,為更多園所的幼兒心理健康和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支持。
高質量的幼兒教育需要高質量的師幼互動。回應作為師幼互動中教師的主要互動行為,其適宜性直接影響師幼互動的質量。然而觀察發(fā)現(xiàn),教師回應幼兒的能力讓人堪憂,不回應、錯誤回應、不及時回應等情況經常發(fā)生,嚴重影響了師幼互動的質量和師幼關系的良好發(fā)展。
教師無效回應舉例及原因分析
案例1:“你怎么連這個都不知道”
小班談話活動時,劉老師問小朋友們早上起床后都干一些什么事情,其目的是幫助幼兒梳理晨起后的常規(guī)、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成成小朋友是第三個舉手的,他聲音很洪亮地回答:“我不知道。”劉老師愣了一下,繼而回答:“你早上起床后要干哪些事你不知道?”成成有點情緒,回答:“我就是不知道,奶奶沒告訴我?!眲⒗蠋熡幸恍┥鷼饬耍骸澳阍趺催B這個都不知道?還理直氣壯了。到前面來,好好跟老師說?!?/p>
【分析】教師容易聚焦幼兒的語言和行為本身,而沒有讀懂其背后的原因和心理需求。從這個案例不難看出,劉老師“你怎么連這個都不知道”的回應是因為她認為成成不僅沒有掌握該掌握的常識,而且“態(tài)度不端正”,從而聚焦在成成“我不知道”四個字及其語氣上給予回應。如果劉老師能夠冷靜下來,不難分析得出:奶奶對成成照顧有加、寵溺過度,包辦了孩子晨起后的所有事情,也難怪孩子會如此理直氣壯地“不知道”了。此時,教師可以回應:“老師猜測,因為很多事情是奶奶幫你做的,所以你不太清楚具體要干什么,是這樣嗎?”接下來還可以在進一步了解的基礎上,對孩子和家庭進行有關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引導。
案例2:“媽媽是為了你好才不讓你看電視”
中班集體教學活動“我很生氣”,老師運用繪本、視頻等方式,幫助幼兒感受生氣時是什么樣子的、人為什么會生氣。在接下來的提問環(huán)節(jié),老師問:“小朋友們,你們有生氣的時候嗎?是因為什么事情?”妮妮站起來說:“媽媽不讓我看動畫片了,我很生氣!”老師馬上回應:“媽媽不讓你看動畫片,是為了保護你的眼睛?!蹦菽菡f:“可是她答應讓我看兩集的?!崩蠋熛肓讼胝f:“噢,那媽媽說話不算話是不對,不過她也是為了你好。”當這位老師繼續(xù)問“小朋友還有什么事情生氣”時,再也沒有人舉手了。老師點名讓文文分享。文文小聲說:“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我會很生氣?!崩蠋熥穯枺骸澳悄阌惺裁崔k法讓自己不生氣嗎?有什么辦法讓爸爸媽媽不吵架嗎?”文文很茫然地望著老師。
【分析】教師著急用言語說教,教給幼兒人生“大道理”。這似乎是成人的“通病”,我們因為一片“好心”,急于將“道理”灌輸給孩子,希望他們少走一些彎路,而忽略了孩子是否能聽進去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本身是否“正確”。在這里,老師一句“媽媽不讓你看電視是為了你眼睛好”切斷了師幼溝通的可能性,孩子們不愿意再繼續(xù)分享。由于教師直接把“看電視是不好的行為”和“因為不讓看電視就生氣是不對的”劃等號,并把這個信息傳遞給幼兒,從而阻礙了幼兒對主題活動目標的理解和掌握。此時,教師可以回應:“媽媽沒有遵守她的約定,不讓你看電視了,這讓你非常生氣。生氣的時候你是怎么做的呢?”幼兒的感受被關照,接下來的討論和交流就會順利進行下去。
案例3:“好朋友要相互幫助”
中班戶外活動。達達跑來向老師“告狀”:“老師,他們都不是我的好朋友,他們都不幫助我?!崩蠋焼柊l(fā)生了什么事情,達達告訴老師剛剛他摔跤了,小朋友都在旁邊玩,沒有一個人扶他起來。老師安慰了達達,然后走過去對其他小朋友說:“大家都是一個班級的好朋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樣下次你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才會幫助你?!?/p>
【分析】乍一看,這里老師的回應似乎沒有什么問題,引導小朋友們間友愛和互相幫助,是為了發(fā)展其良好的社會品質??蓮挠變洪L遠發(fā)展來看,教師過于簡單的回應可能導致以下問題。第一,對所有小朋友來說并不公平。教師并沒有親眼看見事情的完整經過,也沒有弄清楚為什么會發(fā)生“不幫助”的現(xiàn)象,而是聽了達達的“告狀”就直接給了結論。對其他小朋友來說,是在“懵愣”的狀態(tài)下接收到“好朋友要互相幫助”的指令。第二,對達達的社會性發(fā)展不利。在這里,要回應的主體對象是達達,而非其他小朋友。試想,如果下次達達遇到需要別人幫忙但沒有得到幫助的時候,他會如何歸因?是責怪其他小朋友沒有按老師的指令幫助自己,還是思考自己為什么沒有人幫忙?第三,不利于達達和其他小朋友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在遇到困難時如何向他人尋求幫助?怎么識別他人遇到困難了?在他人遇到困難時我們可以怎么做?此時,可以回應:“達達能夠自己照顧好自己,你很堅強。你也想得到朋友們的幫助,是嗎?”并以此為教育契機,帶領孩子們展開一次討論,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總的來說,教師如何回應幼兒是一門大學問,好的回應能夠直擊人心或讓人如沐春風,引發(fā)思考和成長;不好的回應是生硬和沒有溫度的,不僅使互動無效,還可能會引發(fā)消極后果。幼兒教師傳遞的不僅僅是具體的知識,而是一種價值觀。如何讓年輕教師能夠領略到積極回應幼兒的魅力,我們做了以下探討,并初步取得成效。
幫助教師提升回應能力的策略
深度共情年輕老師
當課堂上因為自己的不當回應而導致“冷場”時,大部分老師能察覺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可能產生“焦慮”“愧疚”“委屈”等多種情緒。在進行集體教研和培訓時,我們首先抓住活動中的亮點給予鼓勵,讓老師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提升成就感。然后共情老師們因活動中的不足而帶來的“負面情緒”,幫助他們接納這些情緒。強調絕大部分幼兒老師是因為愛孩子而走進了這個崗位,“愛”是最好的潤滑劑。但由于學齡前兒童思維的特殊性,他們的回答可能天馬行空、讓人猝不及防,這是很正常的事。有經驗的老師都未必能很好應對,更不用說經驗和能力都尚缺的年輕老師。當老師感覺被理解后,更能看到幼兒教育工作的價值與意義,也更愿意接受專業(yè)引領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