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學習,尤其是詩文學習離不開深度學習。深度學習作為當代學習科學提出的一種新的學習理念,是指學生以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用一種比較高階的思維去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并能夠將知識進行有效整合、遷移。本文即以一道中考詩詞閱讀試題為例,從語文詩詞學習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環(huán)境”對話角度嘗試闡述了語文詩詞學習需要開展深度學習的重要性。
【關鍵詞】語文學習? 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5-0099-02
深度學習是當代學習科學提出的重要概念。深度學習也叫深層學習,是相對于淺層學習而言的。作為一種學習理念,深度學習既關注學習結果,也關注學習過程。從結果上看,深度學習對應的是布盧姆認知領域學習目標中的“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這四個較高級的認知層次,不只涉及記憶,還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問題的解決。
要達到這種深度學習的結果,離不開深度學習的過程。深度學習的過程是指學生以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用一種比較高階的思維去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并能夠將知識進行有效整合、遷移。所謂整合,就是學生可以將現(xiàn)有知識與以往知識結合起來,加強知識間的聯(lián)系,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所謂遷移,是指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將所學知識有效地遷移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運用已學知識去思考、理解、領會新學知識,學會學習的方法。在深度學習中,高階思維是其最核心特征。所謂高階思維,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心智活動和認知能力,是一種帶有創(chuàng)新性、批判性的認知。
下面由一道中考詩詞閱讀題來具體談談詩詞學習中的深度學習。原題如下:
過蘇州
蘇舜欽
東出盤門刮眼明,蕭蕭疏雨更陰晴。
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
萬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羈苦俗人輕。
無窮好景無緣住,旅棹區(qū)區(qū)暮亦行。
一、與文本對話,深度解讀文本。
本考題第一小題為:“東出盤門刮眼明”的“刮”字,堪稱“煉字”的典范,請聯(lián)系詩的內容,分析其煉字之妙。從這道題可以看出,詩歌的學習不能只停留于對書本知識或教師講授內容進行簡單的記憶或復制,對詩歌內容不求甚解。詩歌學習不僅是朗讀、背誦、記憶,而應該在問題的引領下,激發(fā)學生深度參與,與文本對話,“領著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一趟趟地“來回穿行”,不停地叩擊、涵詠、把玩、回味,實現(xiàn)對文本深度解讀,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去理解和運用,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以此題為例,“東出盤門刮眼明”意思是:東出盤門景致看得分外明晰,為什么會這樣?“刮眼明”的刮眼又該如何理解呢?因此,學生要想完成這道題,必須對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深度表達。
刮眼,即刮目。擦拭眼睛。謂看得真切。 唐代韓愈《過襄城》詩:“郾城辭罷過襄城, 潁水嵩山刮眼明?!苯Y合下一句“蕭蕭疏雨更陰晴”,可以看出:此刻,雨過天晴,行舟剛剛駛出盤門,映入眼前的便是一片晴朗明媚之色。不說景物如何明媚,而說“刮眼明”,一個“刮”字用得好用得妙,“刮”字既道出了雨過天晴,氣清水秀,景色如此清新明媚,令人感到眼界明亮、開朗,給人以一種動態(tài)的畫面感,又寫出詩人面對此情此景時無意中流露出的欣喜、贊嘆之情。
二、與作者對話,深度體悟情感。
此考題第二小題為:“一身羈苦俗人輕”一句,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這道題考查的是學生在文本解讀基礎上對詩人思想情感的體悟。這也是深度學習所強調的——高質量問題驅動的學習。這里的“高質量的問題”,主要是指能夠引發(fā)豐富的、結構化的語文學習活動的問題。它往往會給予學生思考的方向、思維的空間、發(fā)展的機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高階思維,激起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引領學生層層深入,由表及內,從局部到整體的概括,從微觀到宏觀的提升。因此,這道題,需要學生在深刻解讀整首詩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深入文字背后多角度體悟作者情感。這樣的問題探究,學生由知到行、由淺入深,不為提問而提問、不為探究而探究,但探究卻在層層遞進中更加深入。
蘇舜欽曾任大理評事,后被范仲淹推薦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他曾多次進言朝廷,討論時政得失。后來因為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而遭彈劾被貶謫。這首詩就是詩人過蘇州時流連光景之作,而這一句便是借蘇州美好風光來抒懷自己心中情懷的。前面描寫旖旎風光不由生發(fā)“俱自得”、“皆有情”感慨,卻不能不對影自憐。世間萬物的盛衰榮發(fā)皆有天意,而自身的榮辱似乎不合此道,所以“一身羈苦”道盡被貶后在外四方漂泊的羈旅之愁苦。世間的俗人只目盯富貴榮華,不舉道德學問,自己的羈旅之苦,白為俗人所輕。詩人被他人借故彈劾罷免后,曾向歐陽修寫信說:“舜欽年將四十,齒搖發(fā)蒼,才為大理評事。廩祿所人,不足充衣食,性復不能與兇邪之人相就近。今脫去仕籍,非不幸也?!保ㄙM袞《梁溪漫志》引)這段話可說是對“一身羈苦”的注腳,也是不畏世欲輕視的自白。所以一句“俗人輕”,表現(xiàn)了詩人對世俗之眼只認榮華富貴的憤懣和諷刺,同時也表現(xiàn)出詩人不為世俗輕視,流連美景,放曠閑逸、一任自然的豁達,頗具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高潔志趣。
三、與“環(huán)境”對話,深度拓展遷移。
此題第三題為:下面這首詩的頸聯(lián)“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云山苦見留”與“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在寫法上有何相似之處?請作簡要分析。這道題考查學生不僅是本詩的閱讀與理解,還要比較閱讀,與“環(huán)境”對話,與“他山之石”對話,即學會縱向橫向比較閱讀,進行知識的拓展與遷移。前文所言,深度學習即用一種比較高階的思維去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并能夠將知識進行有效整合、遷移,一方面將現(xiàn)有知識與以往知識結合起來,加強知識間的聯(lián)系,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能夠舉一反三,將所學知識有效的遷移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由已學知識去思考、理解、領會新學知識,學會學習的方法。這也是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征。
這道題無疑正是高階思維的體現(xiàn)?!熬G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綠楊依依,宛如舞姿婆娑,春水泱泱,白鷺相隨,宛如愛侶為伴,全都各自怡然自樂。近水如鏡,遠山綿綿,相互含情脈脈?!耙磺芯罢Z皆情語”,面對無窮美景,詩人的情與自然的景合為一體,物我合一,別有韻致,頗有“望峰息心”、“窺谷忘反”之意趣。楊萬里的“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云山苦見留”亦是如此,由于“四泊百花洲”,楊柳都與我熟識,眼底云山對我依依挽留。因此寫作手法上的相似之處有三:都運用擬人手法,賦予山水景物以人的情感;遠近結合,畫面生動;移情于物,將主觀情感移到事物上,并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我合一,渾然一體。
由此可以看出,語文學習,尤其是詩詞學習離不開深度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培養(yǎng)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而深度學習作為一種高階學習,是區(qū)別于那種只是機械地接受知識,孤立地存儲信息,簡單地描述和復制的淺層學習的,而是一種具有閱讀、理解、分析、綜合、評價、創(chuàng)造等較高認知水平層次的學習。因此,語文詩詞深度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記憶、不是單一的文本復制,不是單純的道理累加,而必須與文本對話,深度理解文本內容;與作者對話,深度體悟作者情感;與“環(huán)境”對話,有效開展拓展遷移,在學習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自覺的主動的思考,在學生主動的思考中自覺的深度的建構。這樣,才能讓文本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真正“發(fā)展”起來,讓學習真正“高效”起來。
參考文獻:
[1]吳秀娟.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30.
[2]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xiàn)代教學.2005 (5):29-30.
[3]郭華.深度教學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 (11):25-3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作者簡介:
朱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北厙中學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