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醫(yī)科大學 附屬第一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1)
臨床醫(yī)學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合格的醫(yī)生,普外科是重要的臨床醫(yī)學教育課程,實踐性和技能性較強,對于結束理論學習開始實習的學生來說是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1]。普外科實習中學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外科基礎知識、理論和操作,要求帶教老師必須要從小事抓起,嚴格規(guī)范基本操作和體格檢查操作,使學生領會操作的基本要求,規(guī)范各項操作過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為填鴨式教育,僅僅以應試教育為目的,缺點是學生記憶了許多數(shù)據,能夠應付考試但是沒有掌握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能應對實際的臨床工作,教學效果較差[2]。臨床實習教學是銜接理論和實踐學習的重要紐帶,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yǎng)良好的溝通能力,熟練地解決臨床問題[3]。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新型教學模式提高了實習質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4]。為了探討情景模擬聯(lián)合標準化病人在普外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本文對80 例普外科臨床實習生進行研究。
1.研究對象。選取本院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80 例普外科臨床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13 例;年齡為21-23 歲,平均年齡為(22.19±0.43)歲。觀察組男性30 例,女性10 例;年齡為20-23 歲,平均年齡為(22.11±0.40)歲。兩組學生的課程設置和帶教老師均一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教學方法。兩組普外科學生實習6 周,整個實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新入科室,對基礎操作的興趣較大;第二階段,學生回歸課本將臨床所見與理論知識結合;第三階段,學習疾病的治療措施,包括手術流程和藥物使用。帶教老師介紹科室的一般情況,每周進行1 次教學活動,由主治醫(yī)師主講;每周進行1 次教學查房,由主治醫(yī)師主持。工作內容包括:撰寫病歷、記錄病程、專科記錄、階段小結、出院小結、交接班記錄,填寫申請單和會診單等,傷口換藥和一般操作,粘貼報告單等。學生在此期間需要遵守紀律及實習的規(guī)章制度。
表1 兩組學生一般情況表
3.教學實施。觀察組給予情景模擬和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從本院普外科培訓的標準化病人中挑選3 位志愿者,由普外科專家講授典型病例的基本知識,包括疾病的發(fā)病原因、臨床表現(xiàn)、檢查和治療。安排標準化病人到病房參觀病人的情緒和動作,使標準化病人能夠反映真實的疾病現(xiàn)狀。學生對標準化病人采集病史,結合輔助檢查的結果做出診斷并做出治療意見。教師進行點評,并通過情景演示的方式講解典型病例的發(fā)病原因、表現(xiàn)、檢查和治療,最后結合標準化病人的情況進行討論。
4.評價方法。在實習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兩組學生通過實習考核得分、對教學的滿意度進行評價。一是考核得分,在實習完成后對學生進行考核,包括理論知識和技能考核,每門滿分100 分。二是教學滿意度調查[5],實習結束后調查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滿意度調查包括5 個維度,包括學習興趣、主動性、能力培養(yǎng)、溝通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每一項滿分為10 分,得分越高表明滿意度越高。該量表Cronbach’sα 系數(shù)為0.903。
5.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 20.0 軟件對統(tǒng)計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的方式進行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統(tǒng)計結果有顯著性差異。
1.兩組考核得分比較。觀察組實習生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考核得分分別為(89.56±4.79)分、(88.63±4.95)分,對照組分別為(85.70±4.13)分、(85.48±4.63)分;觀察組實習生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考核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考核得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考核得分的比較(分,±s)
2.兩組教學滿意度的比較。觀察組學習興趣、主動性、能力培養(yǎng)、溝通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要求,教育部啟動了“卓越醫(yī)師”的培養(yǎng)計劃。對臨床醫(yī)學工作者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招生名額逐漸增加,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足以滿足現(xiàn)代化的學習需求。醫(yī)學生實習存在較多問題,隨著患者對醫(y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提高,實習生練習實踐操作較少。在臨床帶教中帶教老師多自己操作,實習生旁聽,即便在較為合適的情況下,帶教老師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拒絕學生的操作要求,使得實習變成臨床課堂授課失去了原本的意義[6]。由于部分患者抵觸情緒較強,實習生在問診和查體過程中不能獲得完整、有效的信息,嚴重影響實習生的教學質量。因此改進教學模式十分必要[7]。
表3 兩組教學滿意度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教學滿意度的比較(分,±s)
1.提高普外科實習生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考核得分。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考核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傳統(tǒng)普外科實習教學模式是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不能應對臨床實踐工作;個別帶教老師將實習生看作是寫病歷的工具,并沒有傳授真正的知識。標準化病人是1964年由美國Barrows 教授提出,經過標準化培訓后能夠準確表達出臨床問題,能夠模擬病人講述病史,逼真地演繹臨床癥狀和體征,并對學生的技能進行評估,將評估意見反饋給學生。與常規(guī)教學方法相比較,標準化病人能夠較好解決臨床病例較少的問題,緩解教學資源的不足;提高教學的可靠性,培養(yǎng)基本技能和提高醫(yī)患的溝通能力,有效規(guī)避了道德倫理方面的問題,減少醫(yī)療糾紛,避免醫(yī)患矛盾的產生。
2.提高普外科實習生對教學的滿意度。本研究中觀察組學習興趣、主動性、能力培養(yǎng)、溝通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均高于對照組(P<0.05)。普外科實習涉及的內容較多,且每種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診斷和鑒別診斷聯(lián)系較為緊密。如果實習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教學中來,可能對繁多的課程產生倦怠感。在臨床醫(yī)學教育中,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主動性和臨床實踐能力外,教師應該認真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標準化病人模擬使學生主動尋求知識,還原了真實的診治過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學生了解病人的訴求,能夠主觀感受到疾病的體征,有助于對知識進行記憶;學生對疾病有全面的認識,學生能夠相互提出問題和建議。情景模擬教學打破了以病人為對象的教學方式,具有安全性和可重復性。以模擬為主的教學不僅培養(yǎng)動手能力,也能加強人文醫(yī)學素質。情景模擬教學對典型病例進行加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因此,情景模擬和標準化病人的教學方法互補,共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普外科實習生對教學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