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羅顯雁 岳超 彭建中
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皮膚科310009
O-Z皮瓣是旋轉皮瓣的一種變化形式[1],該皮瓣可修復較大面積皮膚缺損,同時局部皮瓣色澤、質地、組織厚度等與周邊組織相似,手術后形成的曲線瘢痕避免張力過大,修復后外觀效果滿意。筆者采用改良O-Z皮瓣,形成雙O-Z皮瓣(稱為O-Z-O 皮瓣),巧妙應用“多余”皮膚形成的“皮瓣橋”,修復相鄰的兩個皮膚缺損,取得滿意效果。
60 例面部相鄰皮膚腫物患者均來自2015—2018 年間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其中男14例,女46例,年齡18 ~75 歲,平均45.3 歲;病程0.5 ~70 年,平均32.8 年。色素痣50 例,脂溢性角化病4 例,尋常疣3 例,基底細胞癌2 例,鱗狀細胞癌1 例(術前體檢及頸部淋巴結彩超檢查未見異常)。皮損面積0.2 cm×0.2 cm ~1.8 cm×1.2 cm,皮瓣橋寬度需≥相鄰繼發(fā)缺損最大者1/3 直徑,若皮瓣橋寬度<相鄰繼發(fā)缺損最大者1/3 直徑,則形成皮瓣面積太小,不能充分減張覆蓋相鄰缺損,則不宜行O-Z-O皮瓣修復。
1.皮瓣設計:根據皮損大小,對于良性皮損在距皮損邊緣0.1 ~0.2 cm處標記切除線,對于惡性皮損采用Mohs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同時切除相鄰皮損,在皮瓣橋正中離斷或沿相鄰缺損內側切線離斷,將兩側皮瓣橋殘端沿相反方向相互交錯,間斷縫合固定,形成O-Z-O皮瓣(圖1)。
2.手術過程:常規(guī)消毒鋪巾,皮損區(qū)及皮瓣區(qū)行局部浸潤麻醉,沿標記線切開皮膚,沿皮膚脂肪層完整切除病灶,電凝止血,充分游離皮瓣橋及缺損周圍,直至皮瓣橋相互交錯時,張力達到最小化,然后根據張力線及皺紋線,兼顧美容需求,采用圖1A或1B術式手術,同時需注意皮瓣厚度及血運,牽拉皮瓣時,用力適宜,切忌粗暴操作,反方向相互交錯閉合傷口,必要時放置引流條,局部加壓包扎固定,見圖2、3。
60例患者切除面部皮損后采用O-Z-O皮瓣縫合,均Ⅰ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視手術部位不同,于術后7 ~14 d 拆線。隨訪6~24個月,皮瓣區(qū)域色澤與周邊正常皮膚一致,無瘢痕增生,無感覺障礙,美容效果佳,皮損無復發(fā),見圖2、3。
對面部相鄰組織缺損的修復,缺乏針對性的手術方法。采用O-Z-O 皮瓣可充分利用中間“多余”的皮瓣橋皮膚,減少組織移位變形,可更加有效地修復相鄰組織缺損,術后美容效果更佳。
圖1 選擇切口方向與皮膚朗格氏線基本一致 1A:中線切口為最短切口;1B:切線切口為最長切口
圖2 O-Z-O 皮瓣修復右側面部鱗狀細胞癌皮損 2A:右側面部鱗狀細胞癌所致相鄰皮損;2B:腫瘤切凈后缺損大小為2.8 ㎝×2.2 ㎝(上)、2.0 ㎝×1.8 ㎝(下);2C:中間離斷皮瓣橋;2D:術后即刻;2E:術后2年隨訪
圖3 O-Z-O皮瓣修復左側下頜部黑素細胞痣皮損 3A:左側下頜部相鄰色素痣皮損;3B:擴大0.1 cm標記皮損,沿標線切除皮損,擴切后為缺損大小為0.5 cm×0.4 cm(右)、0.4 cm×0.3 cm(左);3C:沿側切線離斷皮瓣橋;3D:術后即刻;3E:術后2年隨訪
O-Z-O 皮瓣的設計是基于O-Z 皮瓣,亦屬于旋轉皮瓣,充分游離皮瓣橋,離斷后形成2個皮瓣增加組織活動度,達到充分釋放局部組織張力的目的。O-Z皮瓣可修復較大缺損,但仍需考慮皮瓣橋的寬度、皮瓣厚度、血供,移動度等,避免皮瓣橋皮瓣尖端缺血壞死,操作過程宜輕柔,間斷內縫固定皮瓣方向,必要時放置引流條,減張包扎,有效避免血腫、感染及術后瘢痕的發(fā)生[2]。但O-Z 皮瓣也有其缺點,如遺留較多的輔助切口瘢痕,同時由于皮瓣受到扭轉、牽拉,皮瓣發(fā)生血供障礙的風險相應增加。O-Z-O皮瓣則具有O-Z皮瓣的優(yōu)點,如皮瓣在色澤、質地、厚度等方面與周邊皮膚相近,隨意性強等[3],同時對于相鄰皮損可以不增加切口,充分利用皮瓣橋進行修復。此外,游離皮瓣尖端可修剪成弧形,這樣更有利于對位覆蓋缺損部位,減輕瘢痕形成。
對于相鄰的圓形或橢圓形缺損,采用O-Z-O 皮瓣不僅能充分利用“多余”的皮膚組織,減少局部缺損縫合時的張力,同時皮瓣血供豐富,較少壞死,修復后皮瓣區(qū)膚色均一,易被患者接受。和直接切除縫合相比,本法切口小,可以同時切除相鄰皮損并進行減張縫合,術后瘢痕修復好。根據筆者經驗,皮瓣橋寬度應不小于較大繼發(fā)缺損直徑的1/3,這樣臨床操作過程中,才能充分游離皮瓣,錯位縫合后,充分覆蓋創(chuàng)面,且張力達到較好的松解狀態(tài),對后期瘢痕的形成起到重要抑制作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