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姝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工作一度陷入停滯狀態(tài)。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tǒng)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各地文化館和藝術培訓機構主動應對挑戰(zhàn),積極探索線下轉線上的網絡教育教學模式,形成了線上藝術普及的新局面。“新六藝學堂”是山東省文化館于2014年創(chuàng)辦的藝術類普及公共文化服務品牌,以樂、舞、戲、曲、書、畫六個方面為主要教學培訓內容。疫情發(fā)生以來,山東省文化館把線下“新六藝學堂”成功轉移到線上,不僅實現了“停課不停學”,還將課程的“空窗期”成功轉化為“窗口期”,打造成公益性藝術普及的網絡品牌,其創(chuàng)新實踐為疫情防控常態(tài)下全民藝術網絡普及帶來了諸多有益啟示。
一、疫情下公益性藝術普及網絡課堂的現實必要性
(一)物質消費低迷,精神文化需求增長
一場疫情,讓庚子年的春天變得沉重,沒人能給出疫情徹底結束的準確日期,物質性消費持續(xù)低迷,公眾出現心理困惑和不適。大量的閑暇時間,使得人們對文化藝術教育輔導、專業(yè)技能增長、培養(yǎng)業(yè)余愛好等方面的需求大幅增長。在艾瑞網對關鍵詞匯進行搜索,截至2020年5月,教育精神類產品已躍居全網搜索榜第一位,應“宅”而生的精神食糧真正成為疫情下全民“剛需”的焦點。
(二)公益性藝術品牌眾望所歸
疫情之下,人們的閑暇時間劇增,為尋求精神慰藉,往往青睞于平時想學而沒有時間學習的藝術科目,知名的公益性藝術品牌更是首選。山東省文化館“新六藝學堂”經過多年悉心打磨,群眾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的參與比例、群眾知曉率、社會文化活動的影響力、群眾滿意度逐年增強,已成為群眾文化工作中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公益類藝術活動品牌。每年春秋兩季,市民對“新六藝學堂”品牌的搜索量占全網站總量的28.7%,互動留言14000余條;全年總計800個課時,仍供不應求?!靶铝噷W堂”在2017年獲得“全國文化館(站)優(yōu)秀群眾文化品牌”稱號,2018年獲評第三屆山東省文化創(chuàng)新獎。疫情發(fā)生以來,“新六藝學堂”品牌倍受關注,參與者增多,足以看出品牌的知名度。
(三)互聯網大創(chuàng)意時代催生藝術類產品突破性變革
新冠病毒肺炎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不聚集、互相保持安全距離不僅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每一個公民對社會的責任。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面對面授課的傳統(tǒng)藝術課堂已經不能滿足疫情下的社會需求。危機總能催生突破性的變革,以強大的互聯網、智慧平臺、即時通信軟件等各種手段為支撐,網絡遠程藝術課堂已然成為緩解疫情下社會藝術類教育教學產品供需矛盾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
二、“新六藝學堂”線上培訓的探索
網絡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面授課程,是傳統(tǒng)教學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是多部門全方位立體化共同合作的成果。
(一)優(yōu)秀師資打造卓越網課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傳統(tǒng)面授課堂,講臺下有學生情境式的互動和應答,即使有小的教學瑕疵,也會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被輕松帶過。疫情階段的網絡教學對大多數教師而言則是一種挑戰(zhàn),在只有自己的安靜的教學氛圍下,心理緊張與教學局限在所難免。課堂沒有了真實的互動情境,橫亙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那塊屏幕難免會讓雙方交流產生距離感。網絡課堂正是考驗教師課堂把控力、語言組織力、講解示范力、網絡操作力的試金石?!靶铝噷W堂”教師團隊一直以來都秉承省級示范先進性標準,認真遴選文化館內中青年骨干及專業(yè)樂團、大學教師等經驗豐富的優(yōu)秀人才擔任授課教師。通過教學實踐經驗總結,預判教學重點與難點,定制網絡化教學方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精準講解,為全省示范性藝術網絡課程的普及做好了鋪墊,打好了基石。
(二)錄播教學打破網絡傳輸瓶頸
“新六藝學堂”是藝術類綜合公益課堂,其中聲樂課、器樂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眾所周知,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聲音的傳播質量對于音樂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網絡輸出聲音的質量在音樂課堂的表現大大超出其他語言講座類、繪畫書法類課程,如果采用即時通信軟件如“釘釘”“微信”“騰訊會議”等網絡直播的形式授課,信號不佳、影像模糊、網絡延時、影音不同步等問題就會逐步顯現。影像模糊,學生無法看清教師細微的技術動作;網絡延時、影音不同步,學生的注意力難以持續(xù)集中到教學內容上,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學員學習興趣。針對以上情況,“新六藝學堂”采取提前錄制課程、后期編配剪輯、分時分段播出、平臺反復觀看的形式,解決網絡傳輸因素對藝術課堂造成的困擾,最大限度地保證聲音和畫面質量,還原課堂現場感。對于簡單易學的普及性課程和篇幅短小的藝術作品,錄播完全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后期制作團隊為各門藝術課程編配文字解釋和趣味動畫,進行藝術作品分析、大師風格版本對比,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提升了用戶體驗感。
(三)專業(yè)設備破除遠程屏障隔閡
藝術類教學屬于專業(yè)性強、技術難點多的課程,“口傳心授”“手把手教,面對面學”一直是該類課程秉承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例如,鋼琴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現場彈奏示范新曲目,學員通過對教師彈奏樂曲時身體、手指、演奏狀態(tài)等細節(jié)的觀察和模仿,體會其中的微妙,學會其中的技術。一般的錄播課程雖然可以實現“面對面”學習,但對于細節(jié)官場、聆聽演奏等都會大打折扣。為了適應藝術類課程的這一特點,“新六藝學堂”采用多機位全方位立體化拍攝,360度無死角打造優(yōu)秀課程。攝像機作為視頻采集能力最強的設備,其畫面質感、對焦性能和存儲能力是手機或攝像頭很難與之相比的。“新六藝學堂”的所有課程錄制均采用專業(yè)級影視錄像及錄音設備,三機位同時拍攝,近遠景交替,保證課程整體流暢的同時,又有重點示范特寫。超廣角攝像設備Go Pro也加入網絡課堂硬件隊伍,88琴鍵的鋼琴示范、大卷軸的書畫作品都能輕松入鏡,將一流的視覺體驗帶給每一位學員。專業(yè)級收音設備清晰還原現場立體聲,排除噪音和其他干擾。優(yōu)質的聲音采集能力,對于音質要求高的聲樂課、器樂課等無疑是最大的幫助。如此全方位的硬件配合,帶給學員身臨其境的現實體驗,助力優(yōu)質課程再升級。
(四)完善課后反饋機制,構建完整教學體系平臺
一直以來,人們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主要起引導作用。網絡教學在方便快捷的同時,對學員自主學習與自我評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員在觀看完教學視頻后,加深理解、主動練習就需要作業(yè)反饋系統(tǒng)的支持。同時,山東省文化館注意到,無論視頻錄播課還是網絡直播課,都無法完成師生互動,只能單方面被動灌輸知識,學習的情況不能及時反饋?!靶铝噷W堂”以學生為本,自主建設公共服務文化云平臺,學員可以在觀看完每周課程后及時在云平臺上反饋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交圖片或視頻作業(yè)、在線與任課教師交流等。這不僅能迅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也方便教師及時指正、了解學生學習動態(tài),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和錄課方式,實現教學相長,閉合了網絡藝術課程教育的最后一環(huán)。
三、啟示
疫情發(fā)生以來,如此大規(guī)模地讓藝術愛好者在家通過線上學習接受系統(tǒng)輔導培訓,對在線藝術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在線藝術教育所帶來的利和弊,也引發(fā)人們對在線藝術教育行業(yè)未來發(fā)展的討論與思考。
第一,適應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要求,公益類藝術培訓機構肩負著重要社會責任。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李克強總理指出:“中華兒女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筑起了抗擊疫情的巍峨長城。”作為公益性藝術培訓機構,應當積極發(fā)揮獨特優(yōu)勢,主動承擔社會職責,精心組織、開展全省導向性、示范性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廣泛傳播普及文化藝術知識,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認清疫情下網絡藝術培訓的局限性,繼續(xù)探索建立線上與線下藝術教育融合發(fā)展模式。囿于藝術課程本身的特殊性,山東省文化館長期以來遵循“一對一”或“面授集體課”教學的教育模式,在這個特殊時期,如何迅速轉型并適應“教育新時代”成了一個新課題。我們應當認清,疫情只是“催化劑”,“線上+線下”的藝術培訓模式已經成熟,教育者應當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探索挖掘適合藝術門類的融合方式。將線下與線上優(yōu)勢互補,不拘泥于傳統(tǒng)課堂,也可借助互聯網優(yōu)勢將課堂帶到自然中、帶到生活情境中,更好地打破當前教育模式的局限。
第三,著眼未來發(fā)展,必須提質增效,補齊數字化建設的“欠賬”。當前我們處于“智能變革”的時刻,而此次疫情也讓全領域對于技術的價值有了更切實的體驗。網絡互聯時代的基礎設施亟需智能化的手段來實現深度數字化轉型,我們還需在數字基礎設施、云智能平臺及安全統(tǒng)一運維等方面,共同構建智慧應用和一站式數字化解決方案。各級政府也應加強規(guī)劃,進一步整合資源、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加大線上數字文化資源開放,著力提升公眾參與度和運營推廣能力,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提質增效。
結語
無論是實體課堂還是網絡教學,背后都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把握?!靶铝噷W堂”網絡藝術培訓課程與其說是疫情期間的迫不得已之舉,不如說是順應時代變化擴大文化館影響力的新方式。相對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在空間、人數、時間上都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隨著后期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對公眾的開放,“新六藝學堂”所有課程將全部面向市民,惠及更多熱愛藝術的人。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安排時間,提高碎片時間利用率,實現網絡藝術培訓常態(tài)化、合理化。
相信隨著科技進步,尤其是5G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在廣大教育工作者實踐、探索的合力作用下,跨時空、高效率、趣味強的新型藝術網絡教學模式終將打破傳統(tǒng)教育壁壘,成為契合時代、普惠大眾、展現藝術價值魅力的常態(tài)化存在。
[責任編輯:張? 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