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藍色系搭配作為對比色廣泛流行于時尚界和藝術(shù)界,但是其流行根源并不明晰。色彩搭配往往受人的主觀感知而產(chǎn)生變化,因此個體或者群體的心理認同直接影響著黃藍色系的搭配流行。引入心理學中的格式塔視知覺理論可以將個人或者群體的思維及其對于色彩的認同進行互動分析,從色彩視知覺感觸追溯到固有的族群文化心理以及個人特定心理。通過跨學科研究、文獻研究、觀察法來探尋黃藍色系搭配的群體文化心理認同根源。
關(guān)鍵詞:格式塔心理學;群體認同;色彩搭配;色彩心理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早期的西方國家在使用黃藍兩色時存在除視覺效益之外的社會內(nèi)涵。在古代中國,黃色與藍色同屬于傳統(tǒng)五色,黃色更有著皇家專屬色的社會身份,屬于特定階層才可以使用的禁忌色彩。然而,現(xiàn)代卻流行著一種將藍色與黃色搭配使用的撞色時尚,并且廣泛應(yīng)用于日常服飾穿搭當中。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qū)е铝它S色與藍色成為一種服飾潮流色彩搭配。基于此,筆者展開了關(guān)于黃藍色系搭配群體心理認同的研究。主要從中國現(xiàn)代黃藍撞色搭配的流行原因開始分析,深入探討社會心理在這一過程中的促進作用。
(二)研究方法與意義
本研究使用了觀察法、定性分析法、文獻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和跨學科研究法。
本研究從社會學視角下為色彩認同方面的學術(shù)研究開拓新領(lǐng)域,建構(gòu)黃藍色彩調(diào)和的新搭配體系,歸納總結(jié)了族群思維與色彩視知覺認同之間的互動作用,為今后的學術(shù)研究提供依據(jù)。
二、黃藍色系搭配的歷史特征
(一)后印象主義中的大跨度色域特征
后印象主義繪畫開創(chuàng)了黃藍色系搭配的先河。其作品色域跨度較大,沖突較強,自成一派。
1.后印象主義中宗教花玻璃畫色彩特征的繼承
彩色玻璃畫是哥特式教堂最具代表的元素。哥特式教堂以羅馬式建筑為基礎(chǔ)在法國土地上誕生,而后影響整個歐洲。傳統(tǒng)的玻璃畫是用紅、黃、藍、紫等小塊彩色玻璃組合,通常會將黃色以及藍色這類對比色進行搭配,拼湊出“圣經(jīng)”中的場景。絢麗的色彩配合半透明的玻璃,在陽光的穿透下,地面上會形成五彩斑斕的朦朧的圖像,形成一種神秘而又遠離現(xiàn)實生活的天國氛圍[1]。這種常見于宗教教堂里的花玻璃畫因其色彩視覺之跳躍,氛圍渲染之濃郁,被廣泛地應(yīng)用于各種宗教場合。其色彩風格在法國的文化心理中根深蒂固,從而形成了色彩對比強烈、善于將黃藍色彩進行搭配的后印象主義美學。
2.黃藍色彩暗示的個人情感特征
后印象主義的代表畫家繪畫風格不同,但色彩使用有著一致性:將具象轉(zhuǎn)變?yōu)槌橄笄楦?,用色彩來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此處通過梵高的繪畫色彩特征進行分析。美國藝術(shù)評論家威廉·費沃爾認為:“布道者梵高變成追求色彩的梵高,對他來說沒有比黃色和藍色更寧靜。他從書本和圖解轉(zhuǎn)向更廣泛影響他的一種語言:太陽的色彩、向日葵——一年四季的色彩,這樣子不僅具有直接的效果還有象征性意義?!盵2]在梵高的作品《阿爾的臥室》中,更有意識地將原本房間墻面的紫色畫成藍色,從而和畫面中的黃色形成視覺反差。這一方法將視覺實體直接用情感中所感受到的色彩在圖面進行表達,完成了從視覺到精神的轉(zhuǎn)化[3]。這種搭配始于他自身文化底層心理中對于宗教玻璃畫的記憶與歸屬感。
研究發(fā)現(xiàn),后印象主義畫家作品中的色彩并非現(xiàn)實物體的色彩,而是畫家內(nèi)心某種思想的再現(xiàn)。
(二)藍黃撞色時尚的流行
1.梵高黃藍色彩搭配在服裝界的應(yīng)用流行
現(xiàn)代時裝界為凸顯服裝色彩的亮點與獨特并增加銷售,開始在藝術(shù)界尋求靈感,以梵高為代表的后印象主義風格進入時裝界的視野。世界頂尖品牌圣羅蘭就曾以“梵高”為主題進行過服裝大秀,利郎品牌也曾就梵高的黃藍色系搭配進行過主題設(shè)計大秀。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當中馬伊琍的人物劇中服裝就有較多的黃藍色系搭配。這種搭配更具有視覺沖擊力,包含情感。后印象主義黃藍色系搭配已經(jīng)逐漸影響了服飾的色彩搭配。
2.中國現(xiàn)代服飾黃藍色彩搭配的主次法則
日常服飾穿搭中的黃藍色彩搭配需要遵循嚴格的主次法則。這種高對比度的顏色搭配,對我們的視覺產(chǎn)生一種強有力的沖擊。從格式塔理論角度下思考黃藍色彩的搭配應(yīng)該更關(guān)注于整體性的視知覺反饋。黃與藍作為互補色,其視覺整體性存在著互補原理。因此在將二者進行調(diào)和時必須尊重主次法則。
藍色作為主體時,黃色處于次要地位。從整體視知覺感受上就會產(chǎn)生藍色所能夠給人帶來的安寧感。而在進一步的視知覺感受過程中,藍色給予我們的感知又會因為黃色的出現(xiàn)而變化出更加不同的聯(lián)覺感受。而為了彌補心理和視覺上的差異感,人們會在固有的色彩記憶中尋找這兩種顏色的物象表現(xiàn)從而完善我們的心理感知,使其更加圓滿舒適。
三、格式塔視知覺理論下
個體與族群的黃藍色彩視知覺判定
格式塔視知覺理論是從心理學出發(fā)研究個人的視知覺反饋的整體性認同[4]。其關(guān)鍵在于我們在觀察某一物體時優(yōu)先觀察事物整體性,這一視知覺認知會因固有的文化心理而產(chǎn)生不同感受。而在對于物體進一步觀察時,局部細節(jié)的反饋將會引發(fā)其他心理反饋,從而得到一個遠遠大于原本整體性感受的認知。
(一)格式塔視知覺理論下不同的社會身份對黃藍色彩認知的定向引導
通過格式塔理論的視知覺研究方法去分析不同身份階層人的感受可以有效地區(qū)分文化心理對于個人色彩認同的引導。研究社會身份群體時,我們將族群分為兩類,即個體階層和工人階層。
1.個體階層的黃藍色彩認知反應(yīng)
個體階層中的“個體”指個人和獨立。個體階層包括社會中的個體工商戶人群,在服務(wù)行業(yè)中從事非專業(yè)性的體力和非體力勞動的工作人員,以及自由職業(yè)人員、軍人、學生等獨立的個體人群。個體階層人群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意識,該階層人群在服飾色彩的選擇上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
第一,注重個性表達的服飾色彩觀。個體階層在職業(yè)和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重自我個性的表達,因此該階層人群的服飾色彩觀基于當前社會大環(huán)境,以個人審美喜好為主,是較為流動的、多元的服飾色彩觀。
第二,注重“性價比”的服飾色彩觀。個體階層在追求品質(zhì)與舒適度的同時,更加注重服飾色彩的“性價比”,追求用有限的資源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服飾,并能夠展現(xiàn)自身的個性。因此黃藍色搭配在這一階層中有著較好的認同度。
2.工人階層的黃藍色彩認知反應(yīng)
社會中的勞工階層包括在第二產(chǎn)業(yè)中從事直接和輔助性生產(chǎn)的體力、半體力勞動的人員或農(nóng)民。該階層人群的服飾色彩觀較為單調(diào),以實用主義和低成本為主。他們會弱化服飾色彩的視知覺效應(yīng)。
勞工階層人群在服飾色彩的選擇上并沒有不同場合、潮流時尚、心理功能、歷史人文等方面的要求,一切服飾色彩皆以適合生產(chǎn)勞動為出發(fā)點。以灰色、藍色、綠色等體現(xiàn)勞動人民的色彩為主,因此他們并不會過多地采用強烈的黃藍色彩配比。在勞動人民中常見的黃藍色彩也多以藍色為主體,黃色作為點綴搭配。
(二)格式塔視知覺理論下族群意識與色彩的連結(jié)
1.自然崇拜理念下的黃藍色彩認知定向特征
除了個體不同身份會對人的心理認同產(chǎn)生波動之外,族群集體的固有文化心理也會對于色彩的整體性認同有所影響[5]。中國人傳統(tǒng)色彩觀念的形成是基于原始時期對于自然色彩的崇拜。比如黃色,在原始時期代表著太陽和土地的顏色。一個是永遠遙不可及的存在;一個是真實承載我們生活的基礎(chǔ)。兩者在原始人的觀念中都是尤其重要的,因此黃色也在早期的自然崇拜理念中被認為是最為重要的色彩。
藍色來源于對于天空顏色的模仿。早期還沒有發(fā)現(xiàn)藍色燃料的時候,古人對于天空就有著不一樣的理解。皇帝將自己稱為“天子”,就是傳達出一種對于天空的尊崇。人們崇拜著能給大家?guī)頊嘏凸饷鞯奶炜张c太陽。因此,在還沒有現(xiàn)代黃色與藍色的撞色搭配的遠古,人們對于黃色與藍色的搭配就有著非常簡單的崇拜。這一認知深深地刻入了中華民族的族群文化心理。
四、社會制度更迭影響下黃藍色彩流行表現(xiàn)
族群的文化心理通常保持著某種穩(wěn)定,然而時代以及社會制度的更迭會從側(cè)面影響著族群意識,使其向著某些方向產(chǎn)生波動。黃藍色系搭配的族群認知在中國歷史上就不斷被制度和社會影響波及著。
(一)從皇權(quán)色彩到平民色彩
1.專屬帝王的禁忌色彩
黃色是滿族皇家最愛的顏色,象征著皇權(quán),具有約束力,清朝的皇帝朝服皆以黃色為主色。人類在先秦以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了色彩審美,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顏色。喜歡一種顏色的人會聚集形成部落。比如黃帝,黃帝崇尚黃色,號“有熊”,《史記·五帝本紀》有記載:“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6]。后世中的皇室貴族也經(jīng)常佩戴黃色的袋子來彰顯身份,而剝奪其使用黃色的權(quán)利即摘掉黃袋子,也是一種最為嚴重的懲罰。
《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溥儀有過一段敘述:“每當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腦海里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衣服鞋襪的里面、腰上系的帶子、吃飯喝茶的瓷制碗碟、包蓋飯鍋子的棉套、裹書的襖皮、窗簾、馬韁……無一不是黃的。這種獨家占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在清朝,黃色是禁色,規(guī)定官吏、平民皆不可用。
除了黃色,藍色同樣在皇權(quán)中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北京天壇祈年殿在明代時有著三層琉璃瓦檐,這三層中的最上層為藍色琉璃瓦,指代昊天上蒼,而中層的黃色琉璃瓦,代表著皇帝。黃與藍的搭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天子權(quán)柄,這一特點正是中國古代獨特的色彩階級。因此黃與藍的色彩搭配同樣禁止平民階層使用。
2.封建制度破裂的色彩解放
隨著清朝的瓦解,色彩禁忌也逐漸消逝。進入民國時期,服裝色彩搭配方式豐富起來。
20世紀20年代的藍灰底織錦女夾襖就透露出了明顯的黃藍搭配色彩傾向。藍灰色成為主體,配合金黃色的繡花紋飾。20世紀30年代旗袍的色彩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黃藍色彩搭配。此時的色彩配比依舊以藍色為主體,輔佐局部的黃色裝飾,鮮亮又優(yōu)雅。
(二)西方色彩搭配思潮的引入
1.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的布拉吉服裝流行
隨著封建枷鎖的破碎,西方后印象主義色彩風格的搭配時尚也傳入中國。美國著名導演邁克爾·沃德利1970 年拍攝的名為《伍德斯托克》的音樂節(jié)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橙色和黃色配以藍紫色使艷度相近的色彩搭配成為新的時尚潮流。這股風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以及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其中對中國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是蘇聯(lián)傳入的布拉吉服飾。
俄語中布拉吉表示的是一種連衣裙。20世紀50年代,中蘇關(guān)系良好時前蘇聯(lián)某領(lǐng)導人到中國訪問,中國人當時的服飾穿著在他看來不具有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為了體現(xiàn)社會主義的繁榮面貌,他鼓勵中國人穿花衣、著彩服,布拉吉因此成為中國的日常服飾之一。這種服飾一方面具有“進步”的政治內(nèi)涵,同時又能夠顯示女性的線條。它輕盈、活潑、性價比高,上至大演員,下至普通的小女孩,都能穿[7]。布拉吉服飾最明顯的特色就是色彩明亮且色彩對比較強烈,黃色以其鮮亮逐漸成為了色彩搭配的主體,而藍色保留有其淡雅的風格成為配色。
2.勞動布藍的社會撞衫現(xiàn)象特征
20世紀60年代,西方思潮影響下的布拉吉被認為是修正主義資產(chǎn)階級的服飾。人們摒棄了艷麗的布拉吉,轉(zhuǎn)向了以藍色、灰色為主的勞動服。這一時期的藍色服飾被認為是“無色彩服飾”,色彩搭配鮮艷的服飾會被指責為“奇裝異服”,進行批判。黃與藍的搭配漸漸稀少,單一的藍色成為服飾主體。
直到改革開放時期,法國著名時裝設(shè)計師皮爾·卡丹率領(lǐng)他的法國時裝表演團,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了一場罕見的服裝表演,這場表演所穿服飾用色大膽、對比明顯,與臺下寡淡的單藍色服飾形成巨大反差。人們此時才認識到西方服飾色彩時尚與中國的差距,為了更好接軌世界,色彩的社會壓制被解除。黃與藍又開始活躍于日常的流行穿搭當中。
五、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黃藍色彩搭配的群體認同分析,結(jié)合實際的黃藍色系搭配的歷史發(fā)展沿革,逐步發(fā)掘出其中隱藏著的潛在群體審美理念。并通過對部分實際作品的分析,總結(jié)出黃藍色彩的常見搭配形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黃藍色系的搭配與社會、文化、思想都通過社會心理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格式塔心理學的視知覺理論讓我們從視覺整體感知角度來認識黃藍色系搭配給予人心理的記憶,從而進一步影響了服飾色彩中黃藍搭配的流行。這種通過對黃藍色系的發(fā)展與時代及社會心理的探索,對未來色彩調(diào)和理論進行了完善以及對今后的色彩搭配的應(yīng)用發(fā)展方向進行預(yù)測。
參考文獻:
[1]蘇惠玲.西歐中世紀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的裝飾設(shè)計語言分析[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6.
[2]俄玉楠.形式的力度與色彩的純度——論表現(xiàn)主義先驅(qū)梵高的藝術(shù)特質(zhì)[J].社科縱橫,2008(5):119-220.
[3]崔之進.后印象派藝術(shù)的色彩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09.
[4]阿恩海姆.藝術(shù)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朱未央.族性書寫中的民族文化素與身份隱喻[D].上海:復旦大學,2012.
[6]劉士紅.色彩與滿族文化[D].長春:吉林藝術(shù)學院,2017.
[7]周丹,肖乾琴.近現(xiàn)代中國女性服飾文化與變遷[J].文藝生活(藝術(shù)中國),2013(5):130-131.
作者簡介:策逸婧,北京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shè)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