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
摘 要:“知”與“行”是我國古代哲學史上的一對重要范疇。王陽明的知行觀揭示了“知”與“行”之間的聯(lián)系,本文主要對“知行合一”思想進行探討和分析,在梳理“知行合一”思想理論發(fā)展的基礎上,對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內(nèi)容進行闡述和分析,最終從歷史影響、社會意義和方法指引探究其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王陽明;知行合一;現(xiàn)實意義
從古至今,“知行合一”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據(jù)極為重要的位置?!爸泻弦弧彼枷氚羁痰睦碚搩?nèi)涵,在當今其思想的歷史影響、社會意義和方法指引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論發(fā)展
(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知行論
孔子將“知”與“行”之間的關系作為一種哲學上的概念,《論語》中對“知”的解釋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盵1]孟子對知行關系的理解包括知先行后與知行分離?!睹献印分袑懙馈岸恐俨凰迹斡谖?。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盵2]荀子認為知與行應該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不知地之厚也”“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薄爸恍?,雖敦必困”[3]。
(二)宋明理學的知行論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重要學派,宋代程頤提出知行關系中有了知,便自然而然能夠實現(xiàn)行。朱熹繼承了這一觀點,主張“知先行后”,但行的作用大于知,因為“行”是“知”的努力完成的最終目標。明代哲學家王陽明針對程朱理學中“知行二分”說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道德認知和道德活動的統(tǒng)一,他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黃宗羲繼承發(fā)展了王陽明的思想,進一步把王陽明的“致良知”改造為“行良知”,他強調(diào)“圣人教人只是一個行”,“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為工夫”[4]。王夫之則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資以為用”等論斷,主張行優(yōu)于知、行高于知[5]。
(三)現(xiàn)當代的知行論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這樣寫道:“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盵6]
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們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對傳統(tǒng)哲學的知行觀進行了歸納。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認識和實踐統(tǒng)一的理論總結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nèi)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強調(diào)“知行合一”,并對知行辯證關系進行了深刻的理論闡述和實踐探索。他在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提出,“要著力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提高貫徹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他還指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nèi)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教育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二、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內(nèi)涵
(一)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背景
為了挽救明朝的危機,穩(wěn)定社會秩序,王陽明以“人心”貫徹“天理”,他主張“仁義禮智不只是客觀的道德規(guī)范和統(tǒng)治階級對人們的制約,更是每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要求,是人心固有的天然本性?!盵7]
正德三年,王陽明因得罪宦官而被貶,經(jīng)歷生死之難后他在貴陽龍場大悟,揭示“知行合一”。他的這一思想是針對明朝中期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水準低下的情況。為了糾正世風,恢復即知即行的學風,他想要改正程朱理學的格物說,推行“知行合一”[8]。王陽明為解釋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說:“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fā)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盵9]
(二)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可分。王陽明認為“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道德教育方面,他認為“圣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于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于口耳之間”,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道德認知離不開道德實踐,道德實踐也離不開道德認知,二者相互連接,相輔相成。另一方面是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知是行的前提。王陽明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道德是行為的指導思想,行為要在“致良知”的基礎上,而不是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借口。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歷史影響
1.糾正程朱理學的局限,消除知行脫節(jié)的弊病。程朱理學是官方統(tǒng)治思想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失去了原本的生命力,從而引發(fā)社會矛盾激化。明朝中期,社會矛盾尖銳,“知”“行”分離的情況愈發(fā)顯現(xiàn)。王陽明認為知行本是一件事,而不是兩件事,由此改變了格物致知的古板求學方式,消除了知行脫節(jié)的弊病。
2.反對空談盲思,主張學以致用。明朝中期空談之風盛行,功利主義日益嚴重,王陽明描述當時社會是:“逮其后世,功利之說日浸以盛,不復知有明德親民之實”。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主張學以致用,學習不能空談死背,要在實踐中應用并通過實踐探求真知。
3.超越中國古代知行觀,使其實現(xiàn)階段性新發(fā)展。中國古代哲學家更多的是從道德修養(yǎng)的角度研究知行觀,因此,“知”指道德修養(yǎng);“行”是指道德踐行,這種道德踐行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強調(diào)內(nèi)心道德水平的提高與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王陽明在中國哲學史上獨樹一幟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克服了知先于行和行先于知、知高于行和行高于知、知難于行和行難于知等片面的觀點,對知行關系做了進一步深入系統(tǒng)的探究,把中國古代哲學知行觀的認識推向了歷史的較高水平。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社會意義
1.“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精神文化產(chǎn)品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盵1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大成果,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做出的重要論斷。以“知”促“行”,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開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積極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以“行”促“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根據(jù)時代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完善[11]。
2.“知行合一”思想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爸泻弦弧彼枷霃娬{(diào)了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以人文精神教育人民,養(yǎng)成良好社會風尚的文德教化理念,對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對推進中華文化道德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方法指引
1.“知行合一”思想提供了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看,“知行合一”的思想觀念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思想內(nèi)涵相一致。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了認識論,一方面提出實踐在認識活動中有決定作用,具體體現(xiàn)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來源、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認識的目的和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另一方面提出,在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上,認識來自實踐,又轉過來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爸笔侵黧w對客體觀念的把握,屬于認識的范疇,“知”是指隸屬于人文社科層面的道德知覺,“行”是主體對客體的物質(zhì)活動,屬于實踐的范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認識論,把認識看成一個由淺入深的充滿矛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知行合一”就是“知”與“行”的相互融合、轉化和促進的過程,理論上的道德認識需要通過道德實踐才能進一步深化,道德實踐需要在道德認識的指導下實現(xiàn)。
2.“知行合一”思想提供了科學務實的思維方法?!爸泻弦弧彼枷霃娬{(diào)“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體現(xiàn)了要發(fā)揮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積極投身實踐。實現(xiàn)“知行合一”是一個過程,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xiàn)真理。
參考文獻:
[1]孔子.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4:108
[2]孟子.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4:248
[3]荀子.荀子[M].安徽:黃山書社,2015:107
[4]黃宗羲.黃梨洲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王夫之.船山全書[M].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社,2011.
[6]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
[7]吳光.儒家“知行合一”的內(nèi)涵與現(xiàn)實意義[N].光明日報,2017-04-10.
[8]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9]王陽明.傳習錄下[C]//王陽明全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習近平.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8-08-30.
[11]袁愛寧.試論如何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0,28(4):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