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秋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人口調查登記工作(后來稱為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是1953 年進行的。當時為了準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做好選民登記工作,同時為國家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確實的人口數字,中央決定進行人口調查登記。1953 年4 月3 日政務院公布了《為準備普選進行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的指示》《全國人口調查登記辦法》。國家統計局制訂了《人口調查登記表》,經政務院批準后,印發(fā)給全國各地開展人口普查。筆者愛好收藏,有幸搜集到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普查表一份。細讀這張普查表,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啟發(fā),為搞好今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提供參考。
據有關史料記載: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間是1953 年6 月30日24 時。這次人口調查登記,是和基層選舉同時進行的,而普選又不可能同一時間在全國同時進行,為了適應這種情況,規(guī)定登記時間可以提前或推后。但在標準時間以前登記的地區(qū),要在標準時間以后按標準時間的人口實際情況進行校正;在標準時間以后登記的地區(qū),要按標準時間的人口實際情況進行登記。全國人口調查登記工作從1953 年5 月在東北地區(qū)最早開始,到1954 年5 月中南地區(qū)最遲完成,全部調查登記工作共歷時一年。再看筆者收藏的普查表,登記時間為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日,離標準時點已過去了八個多月。“七人普”標準時間 是2020 年11 月1 日零時,登記時間只有一個半月(短表登記、比對復查、長表抽樣)。且必須在一個半月內完成,因為到了年底,各項工作都很忙,兼職的普查員要完成其他工作。為了及時完成現場登記工作,各地要及早準備,選調足夠的普查員參加普查工作,并保證精力到位。根據以往的經驗,普查員選調是難點,特別是較大的社區(qū),要選調數十位普查員難度很大。為了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普查登記工作,普查對象的積極配合也很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全方位地開展宣傳工作,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支持,特別是基層普查對象的理解和配合。
“一人普”的登記內容比較簡單,所填項目有住址、與戶主關系、姓名、年齡、民族、常住人口、在外人口等內容。而“七人普”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yè)、職業(yè)、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相比之下調查內容要復雜得多,對普查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重視普查員的培訓工作,注重培訓質量,使他們充分理解普查指標的含義。另外,由于普查涉及的內容較多,因此需要得到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普查是政府行為,不是哪個部門單獨的事情,各級政府要協調好相關部門,在組建機構時要吸納相關職能部門人員,抽調精兵強將參與普查日常工作,充分利用部門行政記錄資料,共同完成普查任務。
“一人普”采取入戶普查,用毛筆或鋼筆填寫,這張老普查表主要用毛筆填寫。時過60 多年,科技突飛猛進,現在普查表登記采用電子化方式,運用手持電子終端PAD 或智能手機開展調查。這就要求普查員能熟練操作電子設備。普查員選調在年齡上受到限制。農村普查員要注意老年與青年的搭配。
從這張老普查表來看,我們發(fā)現有這樣一些問題。戶主姓名有改動,可能是原登記有錯,審核時改過來。住戶最忌諱將他的名字寫錯。人員增加一個,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猜想,這個一歲的女兒登記時已“不在”了,但普查時點時還在,審核時將她補上(筆跡不同)。民族漏填。常住人口統計有誤,總計二人,男二人,女二人,顯然矛盾。從這張較為簡單的普查表來看,尚出現不少錯誤。因此普查表的審核至關重要,要做到“區(qū)(普查小區(qū))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符合實際,符合邏緝關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吸取以往各次人口普查的經驗和教訓,又要與時俱進,精心謀劃,搞好“七人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