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亮
我國在玉米的栽培和種植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玉米不僅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實用性,玉米的用途非常廣泛,不僅可以用作食品加工的原料,同時也被應用到工業(yè)領域,但是在我國玉米的栽培中整體的技術方法還比較陳舊,在現代化農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中,我國針對玉米栽培技術展開了有效的研究,本文以此為研究背景,針對玉米新型栽培方法進行分析,了解新型玉米栽培的技術要點,以此來促進我國玉米栽培的高產。
一、玉米新型栽培方法
1、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
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是一種現代化的玉米栽培方法,通過玉米生長的習性和特點為其提供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此項玉米栽培技術可以有效的防止土壤水分蒸發(fā),保證玉米在生長期內能夠得到充分的水分供給,根據對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實踐經驗的總結,對于干旱地區(qū)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具有良好抗旱作用,能夠促進玉米單位產量的提升。同時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也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進行增溫,可以幫助玉米植株吸收有效的熱量,提升玉米的長勢,尤其在夜間氣溫低的地區(qū),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具有良好的種植效果。
2、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技術
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技術在我國多個玉米產區(qū)都實現了推廣和應用,其主要是將傳統(tǒng)的兩壟合成一大壟,在壟上種兩行玉米,小行間距40厘米,大行間距80厘米或90厘米;也可不合成大壟,直接按40厘米小行距偏心播種,播種后即形成大小壟。這種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技術可以方便后期的田間管理,能夠提升玉米田間的通透性,可以充分發(fā)揮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機械化的操作。
二、玉米新型栽培的要點
無論是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還是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技術在應用和推廣當中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應用方法,具體都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實現玉米整體的標準化
玉米在生長期內分支比較多,植株也比較高大,為了確保玉米生長的健康,就需要做好玉米科學整體的工作,實現玉米整體的標準化以及規(guī)范化。玉米超高產栽培,要樹立“增穗數、穩(wěn)粒數、保粒重”的理念,從這三個方面來加強和提高。由于農作物品種種性的表現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一般在大田生產中千粒重變化差異性不是很大,要實現超高產栽培的目標產量,需要解決的就是畝穗數和穗粒數的問題,畝穗數和穗粒數的關系是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適宜的畝穗數加上合理的穗粒數(實際上就是高密度、中棒形),通過這一個結構來實現超高產目標產量。在玉米種植之前要對玉米田地進行深翻細耕,保證玉米種植深度的一致,與此來提升玉米后期的抗倒伏能力,整體工作是玉米標準化種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玉米栽培的產量和品質。玉米整體工作一般在秋季或是春季進行,要合理控制好玉米田地的翻整的深度,同時在整體的過程中可以施加一定的底肥,可以施加一定的有機肥和農機肥。
2、玉米選種因地制宜
各個地區(qū)的玉米種植由于氣候因素不同,自然環(huán)境也不同,在玉米的栽培中所選擇的品種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玉米新型栽培技術也要關注選種的因地制宜,隨著玉米的規(guī)?;a,玉米的品種也具有很高的選擇性,農業(yè)生產者在選種的過程中要關注玉米的品質,避免存在病種和壞種的問題,根據各個地區(qū)的土壤情況以及自然環(huán)境來選擇合適的品種栽培。例如:地勢平坦并且光照條件良好的地區(qū),可以選擇矮株的玉米品種,其具有一定的生產潛力。而地勢較高并且通風和光照都比較好的區(qū)域可以選擇密植型的玉米品種。除此之外,農業(yè)生產者要到正規(guī)的玉米種子經銷處購買和選擇良種,降低玉米種植的風險。在玉米的種植之前也要進行玉米的處理工作,對玉米種子進行浸種和包衣,提升玉米種子的抗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玉米的發(fā)芽率。
3、玉米的病蟲害防治
無論是何種玉米栽培方法都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病蟲害的問題,玉米病蟲害會大大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農業(yè)生產者要高度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首先,農業(yè)生產者要提升對玉米蟲害以及病害的辨識度,能夠全面了解各種病害和蟲害的發(fā)病癥狀以及發(fā)病規(guī)律和發(fā)病條件,切實做到科學預防,及時治療,對于不同的玉米病害和蟲害也要選擇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利用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以此來提升玉米病蟲害的防治能力,實現玉米的高產和優(yōu)質。
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隨著我國玉米栽培經驗的不斷積累,在玉米栽培技術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升,我國農業(yè)的標準化生產,在玉米新型栽培技術的應用中,要因地制宜,選擇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玉米栽培技術,同時也要科學把握好玉米新型栽培技術的管理要點和栽培方法,做好玉米田間的管理和監(jiān)測,根據玉米植株的長勢和特點來進行精細化管理,這對于玉米的健康生長以及經濟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150040 黑龍江省農業(yè)宣教與農產品品牌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