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
位于西雙版納南端的景洪一直以絢麗多彩的熱帶風(fēng)情著稱。她濃釅、醇厚,仿佛版納盛產(chǎn)的普洱茶,豪放張揚,卻又溫柔細(xì)膩?!拔麟p”傣語為十二的意思,“版納”是一千畝之意,西雙版納即為十二個版納。不過,版納不僅是因普洱茶而名揚全國,這里也是盛產(chǎn)多民族文化與美食的神秘之地,而景洪是版納的代表,也更像是版納的縮影。
漫步在景洪市區(qū),一些歷史景區(qū)是必然要打卡的,如曼聽公園,也就是昔日的傣王行宮和總佛寺。告莊此前去過一次,最有名的是趕擺夜市,這座城市的飲食起居和業(yè)余休閑幾乎都濃縮在了夜市里。逛一夜,走一圈,就對景洪人的日常生活有了初步印象。
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市區(qū)的集貿(mào)市場。此前每到一座城市,當(dāng)?shù)氐牟┪镳^和菜市場都是必打卡之地。博物館彰顯了一個區(qū)域最厚重的人文歷史,菜市場則呈現(xiàn)出人間煙火的盛景,這也是最讓我著迷的地方。
在景洪街頭的小飯館里,或許是因了地域的特產(chǎn)優(yōu)勢,隨處可見大壺沖泡的普洱茶,這是景洪市區(qū)唯一的配餐茶,不像福建,餐館的配餐茶通常有茉莉花茶、白茶和紅茶等,選擇性比較多樣。
從某個層面而言,似乎也只有普洱茶和景洪市的美食匹配度最高。景洪人以傣家人為主,傣族風(fēng)味是這座城市飲食的主題,輔以哈尼族、布朗族和基諾族等民族菜肴的風(fēng)味,整體基調(diào)為酸、苦、辣,和普洱茶有靈魂上的共通點。
基本烹調(diào)方式為烤、炸、蒸、腌,很少有炒菜。香茅草烤魚、糯米飯、酸筍雞、過橋米線、腌酸肉、酸筍、辣雞腳、炸牛皮、竹筒飯、烤羅非魚、各式?jīng)霭琛际怯慰蛠戆婕{必嘗的當(dāng)?shù)夭穗取?/p>
我最愛吃的是當(dāng)?shù)氐牧_非魚和米線。這里的羅非魚基本處于放養(yǎng)狀態(tài),水質(zhì)干凈清澈,魚肉因此[感極佳,鮮美嫩口,非內(nèi)陸一些菜市場販?zhǔn)鄣牧_非魚能比,散發(fā)著一股飼料味和土腥味,令人難以下咽。
米線則以來自滇南的蒙自米線最為美味,輔料琳瑯滿目,有薄荷、豌豆、豆豉、香茅草、姜絲、草芽絲、豆腐皮、蔥絲、芫荽、辣椒……在街頭的蒼蠅館子里,一碗新鮮的熱氣騰騰的米線端上桌來,再自己動手,逐一投放輔料,聞著濃郁的香味,瞬間大腦放空,只覺饑腸轆轆,一口氣掃兩三碗沒啥問題,畢竟碳水容易消化。
美食的源頭總是純天然的原生食材。景洪人的胃口似乎天生包容性極強,吃花吃菌,還吃蟲,吃一切原生態(tài)的大自然。大清早在集貿(mào)市場閑逛的時候,但見一大片姹紫嫣紅,鵝黃翠綠撲入眼簾,目不暇給,時不時也能遇到一些山民挑下山來的原生態(tài)野菜,如臭菜、野茄子等。還有品種繁多的可食用的花,冬季里比較喜聞樂見的有芭蕉花、南瓜花、芋花等,以及一些我實在叫不上名字的花,它們都是能在景洪人灶臺上一展身手的新鮮時蔬。據(jù)說單單芭蕉花就能變著花樣燒制出十來種菜式,令人神往。如果在春季,那出現(xiàn)的花更多樣,有白花、火燒花、絲瓜花、雞蛋花等等,舉不勝舉。
嗜飲普洱茶的景洪人真的是超級愛吃花。那些盤菜里點綴著鮮花的影子,或許也讓游蕩在版納的文青們覺得浪漫吧,五彩繽紛,葷素和諧,再蘸著喃咪(喃咪是傣語,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醬,通常用各種植物香料混合白菜、黃瓜、西紅柿加上調(diào)料拌和而成)就飯吃,別提多助長胃口了。
景洪人的早餐選項之一糯米飯,我也好奇地小嘗了一下。酸和辣依然是重點,但酸不會酸牙,辣并不死辣,酸辣均衡,唇齒留香,鮮活靈動。糯米飯分黑糯米和白糯米,配菜主要有雞肉絲、青苔、茄子醬、香茅草竹筍、肉團(tuán)子、豆豉……花樣繁多,有點像我們福州的撈化,以一份主食自由組合各種本土葷素配菜。
當(dāng)?shù)氐呐笥颜f以前的傣族人很多胃不是特別好,因為常吃糯米飯的緣故,不易消化,一些人因而冒出胃下垂的毛病。如今糯米飯已不是每日必吃的主食,只在特殊的節(jié)日里.才會出現(xiàn)以糯米為主料的各式大餐。
那天中午我吃完糯米飯,足足消化了三個多小時才感覺胃舒服了一些,看來我的胃也是孱弱得很。雖然過兩天又跑了趟菜市場,還遇到一些傣家人菜攤上的粽子,有長方形有圓錐形,所用的葉材有粽葉也有香蕉葉子,誘惑力十足,但實在不敢再碰糯米了,否則一大壺普洱茶也不夠我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