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薇
這些年,一直跟隨著茶的腳步探尋世界,2012年開始走訪全國的茶產區(qū),2019年11月,我從杭州飛韓國首爾,開始了為期一周的韓國訪茶之行,從首爾、益山、寶城、到廣域。
中國的茶文化底蘊深厚,韓國茶道源自何方?韓國茶道陸地傳來說記載,在新羅時代遣唐大使金大廉從中國唐代引|入韓國的河東區(qū)域。在千百年間,融合本土,形成自己獨特的茶道精神.與飲茶方式,如今韓國的茶道精神凝聚為“中正”二字。雖曾在國內研習韓國茶道,卻只受限于書籍理論和沖泡方式,真正的韓國之茶究竟如何?韓國人在生活中怎樣飲茶?異國茶風情我滿心向往,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踏入韓國疆土,我的迷惑一層層揭開面紗……
韓國獻茶禮
此行,韓國茶道總會的姜惠田老師為我們一行來自中國的學生安排了滿滿的行程。到韓第一日,我們來到韓國益山市郊外的韓國茶道總部研習獻茶禮。獻茶禮儀,是以心意表感謝的茶法,亦是祈愿國家安寧、個人健康與家庭幸福的儀式。韓國國際茶總會的兩位老師,一早便在此布置好了茶席,為我們展示獻茶禮儀與韓國的抹茶法。獻茶禮儀格外莊重、靜定、嚴謹,行茶過程亦講究固定章法,比如泡茶時,拿茶布的角度、位置、速度均有明確的規(guī)定。器具的排放位置,茶席的顏色都已約定俗成,有固定的搭配。兩位韓國老師茶湯泡好后,倒入獻茶碗中,用拖盤奉上壇前。獻茶禮儀以茶獻佛,既需要行云流水的技藝,更需要專注、靜定、內斂的內心,在行茶過程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益山茶慶典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我們抵達益山的郊外,參加茶慶典。十=二位韓國茶人已經在露天的圓桌上布置了自己精心設計的茶席:中式、英式、韓式茶席,在這里都能遇見,見證了各國茶文化的融合。我們落座在韓國茶道總會李老師的茶席。她今天的茶品為水仙和肉桂,我也有幸擔任助泡,分享我的家鄉(xiāng)之茶。李老師茶席上陳列著來中國訪茶時,從福建德化帶回韓國的瓷人。李老師說,每次來中國訪茶,都要帶回中國的茶具與茶葉,她也特別喜愛中國茶。別致的竹籃里放著她給大家做的韓國茶食羊羹,在韓國,品茶吃茶食亦是生活雅事。
茶熏冥想與綠茶泡腳是韓國茶慶典獨特一環(huán)。什么是茶熏冥想?即在泡茶時,閉目養(yǎng)神,借助熱茶散發(fā)而出的蒸汽熏染我們的眼睛、鼻子、耳朵,以便讓身心放松。只要有一只杯子或一只碗,你就可以開啟你的茶熏冥想。茶慶典專門設立了茶熏冥想區(qū)域,在面對樹林的一片空地,整齊擺放了十余張桌椅,桌上有一只空的大茶碗、一個保溫壺和一小罐茶。我們可以隨意入座一席,開始自己的茶熏冥想,用這清凈之水,洗滌身心,安靜內心。
茶慶典的另一大特色是茶葉水泡腳,不要覺害羞,此時再優(yōu)雅的女士,也會暫時放下高貴的身份。不遠處幾位韓國太太正在用木桶泡腳,走到近處,便能看到木桶中有紗網袋裝的綠茶。綠茶泡腳可以消除疲勞、疏通經脈、幫助睡眠、吸附異味,這是在中國的茶奧會也未曾見到的稀奇景象。
寶城茶園
韓國也產茶?很多茶友也許心存疑惑。中國的茶類如此豐富,即使玩轉茶圈的茶人也未必常飲韓國之茶。其實韓國主產綠茶、紅茶,也有少量黃茶與黑茶。早在新羅時代(公元676-935年)韓國的僧侶、花郎徒為修行而常飲茶。韓國茶葉主產于全羅南道、慶尚南道與濟州島,我們走訪的是位于全羅南道的寶城茶園,緯度35左右,占韓國茶栽培面積的37%,是韓國的重要茶產區(qū)。
走入茶園,映入眼簾的是茶樹與松樹交錯而生,茶園邊,上有兩幢別墅,是制茶車間與接待茶友品茶的茶室。寶城茶園的茶樹種植始于1937年,抵達茶園時,第四代傳承人接待了我們。他說韓國的茶園注重生態(tài),提倡使用有機肥。與中國相比,韓國主產區(qū)緯度偏高,每年最早的綠茶都要在四月底采摘制作,這里沒有明前茶。因此韓國的綠茶也以嫩葉為主要原.料,鮮有用芽頭制作而成的綠茶。男主人娓娓道來家族的制茶史,優(yōu)雅的女主人在后屋為我們沖泡了莊園的三種茶:綠茶、紅茶和黑茶,通透的茶湯盛放在玻璃壺中,令人賞心悅目,一并端上茶桌的還有女主人細心準備的茶點。我們邊喝邊聊,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甜、黑茶的柔和,在口腔環(huán)繞。
茶室飲茶畢,男主人帶我們參觀莊園的文化展廳,這里有琳瑯滿目的茶葉產品:綠茶、紅茶、黃茶、黑茶、抹茶粉,還有韓國的茶器、杯托、茶席布,但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懸掛在茶室墻上一串串的小茶餅茶,每個茶餅比錢幣略大一圈,故稱“錢幣茶”讀陸羽《茶經》,唐朝茶之造“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韓國錢幣茶的誕生正是源于唐朝人制茶之法的啟發(fā)。
制作錢幣茶也是我們本次行程重要的一環(huán),女主人提前準備了蒸好搗碎的茶團子,又取了花形、方形的木質磨具,教我們如何手工制作錢幣茶,第一步把搗碎的茶在磨具拍出型,第二步小心地穿孔,第三步烘干、穿線,錢幣茶便制作而成。沒想到在異國他鄉(xiāng),居然體驗了一把中國唐朝人的制茶方式。愛茶無國界,世界茶人心連心。
寺院之茶
最后一站,一路南行,抵達有1700年歷史的美黃寺,在這里做一日禪修,也叫“Temple?Stay”。
依著山坡而建的美黃寺,空曠而古老,走進寺院的那一刻就有穿越朝代之感。庭院中一位僧人走過,風吹起了他的僧袍,這樣寧靜祥和的寺院景色瞬間讓人忘卻了自我。禪修項目是2一3日的寺院生活體驗,任何身份的公民都可以加入,法師會帶領參與者參加早晚課、抄寫佛經、冥想行走、素齋禮佛,體驗僧侶的生活,通過禪修讓人從繁瑣的日常中跳躍出來,找到真正的自我。眾多項目中,最令我期待的便是寺院茶會。中國唐朝已有寺院僧人種茶、制茶的歷史,茶自古便是滌昏寐、破煩惱的清心佳飲,神圣的寺院之茶,讓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晚齋后,法師已經在茶堂布置好了茶席。韓國的傳統茶室多是席地泡茶飲茶,我們在門J外的石階下換好鞋,大家依次安靜緩步走入茶室。茶室的正上方,一張席地而置的大茶桌前,年輕的法師已端坐在茶席,準備泡茶。我們席地而坐,繞著茶室的四周環(huán)成一圈,茶點糯米糕和切好的柿子已經貼心地擺放在我們落座的席前。法師專注地把倒扣的茶杯翻正,用熱水溫杯。今天也許是有了從中國遠道而來的朋友,法師也格外歡喜,他的臉上是喜悅、靜定、親和。泡茶的過程沒有聲響,溫杯、投茶、潤茶、斟茶,近半個小時的時間,我們靜靜地目視師父沏茶,聽著水聲與屋外的風聲,夜很靜。韓國的生活泡茶,多用側把壺,水不直接泡茶,而且先倒入勻杯中,稍作冷卻,再從勻杯倒入側把壺中(在韓國稱茶壺為茶罐)。今天師父泡的是寶城紅茶,二十余杯茶沏好,茶道總部的老師上前為大家一一奉茶。禪茶一味從古自今未間斷,中國、韓國只是茶品種類、泡飲方式不同,借茶修行之心卻相同……
感恩茶,讓我追尋著它的蹤跡認識世界,與有趣的人,美好的事物相遇,生活因此有了更多可能。愛茶無國界,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國度,亦可同享這一杯好茶的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