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覺得,生命的過程,其實就像一陣風。有的人飄向遠方,有的人去了山林;還有的人,則始終在城市的漩渦中流轉。我們常常在同一刻,各自手里端著茶,卻看著不一樣的天空,呼吸不一樣的空氣,走著不一樣的路,也沒有人厘得清誰過得更好,或者是非對錯……
這就是真實世界中屬于我們自己的時區(qū)和樂園,無關乎外界如何紛亂變化,我們只需要暢快地做自己就好。想要過的生活,都達到你的要求了嗎?如果還沒有,那就努力邁出勇敢的步伐,和我們一起去抵達更廣闊的世界。這一次,我們繼續(xù)與茶同行。去山里,尋覓十里春光;去水邊,到流光如霞的花下尋覓詩人吳芾“且嗅清香倍飲茶”的小時光,亦感受八閩福地流淌著的勃勃生機。
枳殼花開如雪海
陽春四月,位于閩侯縣廷坪鄉(xiāng)的盤嶺村,600多畝的枳殼花海遍布山野。放眼望去,整座村子都被枳殼花包圍,河谷山坡、房前屋后、幽靜小道……朵朵枳殼花盈盈立于枝頭,在春風的輕撫下,枳殼花瓣簌簌而落,好似一片白茫茫的雪海,映襯著這座古樸的村落,美景如畫。懷揣著朋友提供過來的信息,我們驅車前往盤嶺山里。此時,已是谷雨將至。
谷雨,春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孝經緯》中記載:“清明后十五日,為谷雨,言雨生百谷,物生清靜明潔也?!薄对铝?七十二候集解》中則說:“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此時,雨生百谷,萬物以此為句點,走向暮春,靜候立夏的到來。所幸,山中春來晚,我們抵達盤嶺村的時候,大片大片的枳殼花正逢上最旺盛的花期。
枳殼花,又名玳玳花,亦稱酸橙花,為常綠灌木,枝楞、細長,葉互生,革質,橢圓形。枳殼每年春夏四五月間開白花,香氣濃郁。果實呈扁球形,當年冬季為橙紅色,翌年夏季又變青,因此又被稱為“回青橙”。枳殼是香科常綠灌木,頭一年的果實留在樹上過冬,次年開花結新果,陳果皮色由黃回青,兩代果實同一棵樹上,所以又被叫做“公孫桔”據當地老人介紹,枳殼作為閩侯縣廷坪鄉(xiāng)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其樹種是當地先輩從新加坡帶回來的,它們在廷坪鄉(xiāng)已經有著三百多年的種植歷史,不僅凝聚了廷坪鄉(xiāng)的歷史印記,也承載著當地百姓的鄉(xiāng)情。這故事聽來,八閩福地,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真是處處都閃耀著光芒,讓我們在尋山望水,煮水烹茶的留白處,又有了新的注腳。
超級感謝友人提供的信息。我們錯過了桃花,錯過了山櫻,但卻在這個暮春,恰如其分地邂逅了這花開連天的枳殼花海。“澧水橋西小路斜,日高猶未到君家。村園門巷多相似,處處春風枳殼花?!甭奖P嶺,晚唐詩人雍陶筆下的這一幕如畫春景,就這樣靜靜地鋪展在我們的眼前。放眼四周,漫山遍野的枳殼花,潔白如玉,在竹林田間,在房前屋后,競相綻放。我們從村頭一路走到村尾,都是成片成片的枳殼樹,它們旁若無人地開著,繁花似雪,簌簌而落,派落花逐流水,花香染衣袖之勝境。
花下飲茶自從容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心手閑適,風日清和,最宜飲茶。雖時至暮春,氣溫驟降,但此時山中亦算風清水凈。與友人一起,我們將茶席布置于花樹下。枳殼花落在地上如淺淺地覆了一層薄雪,我們順手剪下一枝,插在隨身花器中,無論是野趣疏朗,還是自然天真,都算是當下時節(jié)的一個極好映照。
四時之趣,在于跟著節(jié)氣,萬物有序,自然從容。喝茶,亦同樣如此。一杯適合身心需要的茶,是健康飲茶的基礎。山里春寒料峭,以老茶暖心暖胃正當時候。于是,我們拿出隨行帶著的陳年老叢水仙。這款年份水仙產自武夷山核心產區(qū)慧苑坑,經歷歲月的沉淀,茶性自然轉化,溫和寬厚,正合時令。
煤氣小罐、戶外爐頭與煮水壺,都是輕便的野外茶席裝置。我們熟稔地點火煮水,一把90ml的小壺被8克的茶葉塞得滿滿的,當熱水緩緩注入,茶與水開始接觸的那一瞬間,水仙本身的蘭香氣韻,以及慧苑坑獨有的山林氣息便撲鼻而來,湯體飽滿順稠,木本味清晰,微微帶著“陳年酸”三沖之后,山林之氣盡顯,裹挾著春天里枳殼花清新香甜的氣息一同沁入心脾。
壺熱茶下來,即便是風吹著冷,但心也在茶
湯中漸漸安頓妥貼,我們迎著風,細細感受這最后的春色。靜靜地聽,花朵簌簌落下的聲音。這一刻,暫時忘卻城市的喧器,沉醉于漫山遍開的枳殼花海中。一陣風過,落英繽紛,樹下的花朵,落的滿身滿茶席皆是。當花瓣飄入杯子的那一刻,浪漫與詩意,皆已成章。
感受光陰的重量
在中國六大茶類中,我獨鐘愛武夷巖茶;在無數巖茶品種中,深愛的卻是溫柔敦厚的老叢水仙。記得兩年前,與友人喝茶,我們在交流中,也曾留下了一段有意思的文字記錄:“如一記漂亮的粉拳過來,不疼,卻讓你一下記住。慢慢地,不會抓心撓肺,卻有令人沉溺在這溫柔里的甜蜜。被包圍著,暖暖的,讓人回味無窮,一遍遍回憶起喝這茶時的滋味。”當時,品鑒的也是今日這款慧苑坑老叢水仙。彼時,整個過程下來,口腔中幽柔綿蜜的滋味,如絲如縷,綿延不絕。
此時,在花樹下,同樣喝著這一壺慧苑坑老叢水仙,我再次靜靜地感愛光陰帶來的重量。它有寬厚的溫暖,又有著些許清透與純真,但尾調卻是耀目的傲然。溫柔卻有力,看似矛盾,卻能夠瞬間擊中人心。
這樣的時刻,又想起自己曾在武夷山慧苑深處,貓著腰在一片老叢林里,一邊感嘆這些水仙老樹的風姿,一邊惴想著它們是如何神奇地融于這一壺滋味濃釅的巖骨花香之中,另一邊又思考著這些茶是如何通過水與火的淬煉,向喝茶的人傳遞出光陰的重量。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著迷于在茶葉條索、茶湯滋味中尋找“重量”這個概念。喜歡“重量”這個詞,是因為它從來不空洞,好的茶,應該就是有重量的。它們經過喧囂和熱烈,經過光陰流轉,淬煉出極具穿透力量的重量感。
喝茶就是喝個味兒,和讀書一樣,那些與我們趣味相投的文字,總能觸動我們心靈的某個敏感而柔軟的角落。而當口腔捕捉到和我們性情亦契合的茶湯時,心就會像一朵花,慢慢地開。喝到一盞好茶的心情,真的不亞于“像那花枝一樣,一心一意開放自己”。
仔細想來,人終其一生的追尋,能握在手心的浪漫和詩意其實非常有限。我們無論有多少興趣或者熱愛,最終也會不自覺地演變成利益關系、權力關系,或者可有可無的關系。因此,感恩現(xiàn)在的一切,我們還能在體力充沛,感官敏銳的時候去尋山望水,去追求一些與茶有關的自然野趣。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喝過的每一杯茶,都凝結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