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維真
【摘要】清代中后期尊碑之風的盛行開辟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新時代,碑學的理論和實踐吸引了許多書法藝術家、理論家進行研究,其興起的歷史根源和衰落原因不僅值得深思,也為當今書法的多元化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書法藝術;碑學;清朝書法
清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獨特的魅力,尤其是清朝中后期興起的尊碑之風為清代前期一味尊帖的書法界帶來了一股樸茂古拙的氣息,引發(fā)更多人拋棄清代前期柔媚、僵化的館閣體,開始崇尚篆書和隸書的風骨。在嘉慶道光年間,這種風氣逐漸衰弱,當時的有學之士更傾向于對唐及上溯六朝的碑帖進行臨摹,這一行為開啟了復古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新的書法創(chuàng)作時期,史稱“碑學期”。清朝中后期的書法風格由帖學盛行轉化為尊碑之風,碑學的興起和衰落有其獨特的歷史根源,其帶來的復古與經(jīng)典的思辨引人深思。
一、碑學興起的歷史原因
清代中前期帖學書風逐漸式微,尊碑之風在清代后期開始逐漸興起,有學之士越來越重視碑學書法。碑學書法主要包括對篆書、隸書的模仿以及對北魏楷書的推崇。和其他字體的興起一樣,碑學的興起也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具有一定的特殊歷史意義。清代文字獄使得學士開始轉入實學考據(jù)。乾嘉學派逐漸興起,大量文人為考證經(jīng)史收集金石、碑碣,這導致金石學得以盛行。秦漢時期的碑文書法清新質(zhì)樸且與前朝流行的字體具有較大的差異,這種碑文一般都是由篆、隸兩種字體寫成,雖然這兩種字體是向楷行草書體過度的重要字體,但是由于當時流行的字體迥異,導致唐朝和宋朝的書法家并未對這兩種字體有足夠的重視,因此當時并未出現(xiàn)以篆書或者隸書見長的書法家。
碑學之興與當時主導書壇的帖學式微有直接的關系。清朝中前期帖學名家通過輾轉翻刻,書體線條已經(jīng)趨于模糊,所供參考的法帖范本幾乎失去其本來面目,所謂“古法”已經(jīng)基本消失。比如以《淳化閣帖》為代表的筆法源流的喪失,就是由于當時印刷復制技術不發(fā)達,輾轉翻刻導致用筆和墨法失真造成的。加之當時“館閣體”風靡士林,上至奏折詔書,下至科考試卷都將其奉為圭臬。這些線條平淡、毫無特點的書體同樣遭到碑學書者的貶抑。在這種情況下,清朝中后期急需一種新的書體,而金石碑的書跡淳樸、厚重、清新,特別適合書者釋放他們壓抑已久的情懷,于是尊碑之風應運而生。
二、碑派書法代表人物及作品
清朝中后期好古、復古之風盛行導致越來越多的文人書者的審美出現(xiàn)新的變化,他們的作品和對于篆、隸書法理論的梳理和探索為后代進一步發(fā)展書法奠定了基礎。乾嘉以后,由于阮元的提倡和包世臣對碑文細致入微的解析,書法界開始利用碑石臨摹強化個人風格,而康有為的推崇更是把尊碑之風推向高潮。
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阮元著有《南北書派論》和《南帖北碑論》,他認為北朝書法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和臨帖價值,同時他也對宋朝以來書壇的尊帖之風、柔媚纖弱的書法風格極為不滿。他曾在《揅經(jīng)室集》公開質(zhì)疑《蘭亭集序》的書法。阮元對南北書派及其分流的歷史進行了充分的研究,通過研究更傾向于北派書法。他認為南派書法不同于北派書法經(jīng)歷長期的傳承和發(fā)展,只是一種書法的變體,并不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和藝術價值,因此他對于二王的書法產(chǎn)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在阮元看來,元、明以來書法家皆為《淳化閣貼》所誤,而清代各種匯帖翻摹輾轉,筆法盡失。這種推崇北派書法、摒棄柔媚書體的審美情趣對包世臣的書法思想產(chǎn)生了很深刻的影響。
包世臣發(fā)揚、完善了阮元的尊碑主張并進一步分析了北碑的風格淵源,在《藝舟雙楫》中他總結出北碑的書法特點,如“茂密雄強,畫勢甚長,雍容寬綽”等。他還從筆法角度肯定了北碑書體的價值,并總結了北碑的用筆方法如“五指齊力”“中實氣滿”等。包世臣在書法創(chuàng)作技巧和審美標準上與帖學拉開了距離,進一步豐富了碑學理論。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將碑學運動推向新的高潮。與阮元、包世臣一樣他同樣推崇北碑貶抑帖學,主張復古和求變。他認為北碑書法雄強、渾樸,是最適合對抗柔媚帖學的書體??涤袨閷τ诒钠吩u有其獨到之處,比如他認為《爨龍顏碑》《靈廟碑》《石門銘》三篇為“神品”,最能體現(xiàn)碑學端莊渾厚的氣質(zhì)。康有為倡導的尊碑之風,不是要完全復古而是借古開今,開啟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新高潮。這些書法家的理論研究和實證考據(jù)直接推動了清朝中后期尊碑之風的盛行。一些書法家如鄧石如、何兆基、趙裕釗等在理論的影響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一掃帖學弊病,推動了壯美的北碑書風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阮元、包世臣和康有為為清代碑文研究的理論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無疑是研究碑學的先鋒,為碑文的研究和書法的發(fā)展起到了較為重要的正面作用。在他們的研究中不僅有對于碑文本身風格與發(fā)展源頭的確認,還包含對于書法評判體系的重新確立,從而確認碑學在筆法、用墨審美上的經(jīng)典地位,加快了碑學書體由復古向經(jīng)典轉變的過程。
三、碑學走向衰落
尊碑之風的盛行有其獨特的原因,清朝中后期的一些歷史因素和碑學書體的自身特點抑制了碑學進一步的發(fā)展,這導致在清朝晚期尊碑之風逐漸走向衰落。其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清代碑學理論和書法實踐存在諸多不足,大量出土的碑刻成為文人、書法家唯一可依靠的再創(chuàng)作依據(jù)。金石拓本所呈現(xiàn)的書法形態(tài)多被機械的搬到碑學書法中,造成書法研究與取法失誤。許多清代文人研習碑學多緣于傾慕古雅的虛榮心理,崇尚北碑鄙棄帖學致使書法筆法、章法和文化內(nèi)涵不足,影響了書法技巧的傳承和進步。其次,很多外界因素對碑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影響,從阮元開始,碑學的研究開始進入盛行時期,且研究者開始相對激進,包世臣褒碑抑帖的思想更為明顯,到康有為時期碑學思想被演繹得十分偏激。康有為不僅對包世臣的碑學思想進行再演繹,而且進一步異化了帖學概念。碑學理論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因為其非藝術的政治傾向頗受質(zhì)疑。縱觀康有為著作《廣藝舟雙楫》同期作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其借古諷今的政治目的。此時的碑學理論思想已經(jīng)帶有明顯的維新色彩,這對于純藝術的碑學書法的發(fā)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四、復古與經(jīng)典的思辨
清朝中后期的碑學復古,以傳承古法的方式入古出新,并在此基礎上尋求和構建出書法新的表現(xiàn)方式,重新建立了新的書法經(jīng)典體系,對當時的學者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寫出了較多經(jīng)典的作品。在復古與創(chuàng)新的碰撞中實現(xiàn)了書體的經(jīng)典傳承。尊碑之風的興起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次對書法精神的重新審視,是絕無僅有的。研究尊碑之風的興起與衰落的過程正是對近代書法創(chuàng)造追本溯源的解構過程,碑學的出現(xiàn)使書體的筆法、章法、審美乃至底蘊有了全新的呈現(xiàn)方式。這種由復古轉為經(jīng)典的書體模式直至今天仍然促進著書法創(chuàng)作風格朝著多元化發(fā)展。碑學的興起解除了傳統(tǒng)帖學經(jīng)典的桎梏,讓碑學書體的清新、渾樸之風充盈著清代中后期的書法界,個人精神、風格有了不同的釋放渠道。尊碑之風的興起與衰落不僅是一種典型的復古與現(xiàn)代相互融合、相互統(tǒng)一的過程,也反應了主流藝術與其他藝術之間的交融。碑文研究開始于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不僅記錄了那一時期特殊的歷史事件和歷史進程,也為我國傳統(tǒng)書法的多元化發(fā)展開辟了新的思路與方向,無論是從表現(xiàn)手法還是藝術形式上來說,都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不可忽視的一顆明珠。
五、結語
對清代尊碑之風的盛行和衰落的研究為當代書法藝術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書法藝術的發(fā)展與歷史情況、社會狀況、審美取向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碑學書法雖然存在不足,但這種復古藝術卻開辟了中國書學歷史的新紀元。當代書法藝術應該從尊碑之風的興起和衰落中汲取經(jīng)驗和教訓,不能把書法創(chuàng)作重點放在單純復古或創(chuàng)新上,在實踐中發(fā)揚古法使之變成新時代經(jīng)典是當代書法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傅山.傅山全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2]康有為.續(xù)修四庫全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康有為著,崔爾平校注.廣藝舟雙楫[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4]平選編點校.明清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5]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朱劍心.金石學[M].文物出版社,1981.
[7]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8]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M].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漯河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