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愛華
(淄博市中心血站,山東 淄博)
血小板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人體止血機制中的重要因素,臨床上對于血小板功能異?;驍?shù)量減少而導致出血的患者通常采取輸注血小板制品的方式進行治療。機采血小板具備污染小、濃度高、同種免疫反應低的優(yōu)勢,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當中,而目前臨床使用的機采血小板基本全部來源于健康的無償獻血者,在獻血者捐獻血小板時,體內(nèi)血小板部分丟失,而多次單采血小板后是否對獻血者的健康造成影響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重要課題[1]。本次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多次單采血小板后是否會對獻血者的鐵營養(yǎng)狀況形成不良影響,為此本研究收集了100例累積單采血小板10次以上的獻血者作為一般對象進行分析,現(xiàn)做如下報道。
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累積捐獻血小板達到10次以上的獻血者10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一般對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齡18~60周歲,男性平均年齡為(42.58±13.05)歲,女性平均年齡為(40.68±15.06)歲。以上所有獻血者體檢項目及健康征詢均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獻血前進行實驗室檢查,滿足紅細胞比容≥0.36,外周靜脈血男性Hb≥120 g/L,女性Hb≥115 g/L;血小板計數(shù)≥150×109/L且<450×109/L。在進行單采血小板前5 d內(nèi)未接受抑制或損害血小板功能的藥物治療(如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類藥物)。
排除標準:①研究過程中失訪者以及中途退出研究者。②體檢結(jié)果不符合相關(guān)標準,年齡在規(guī)定獻血者年齡范圍以外者。
1.2.1 樣本采集
在獻血者獻血后采取其外周靜脈血5 mL,置于促凝管中,將標本顛倒混勻后,采用離心機以3000 r/min進行離心20 min,取上層血清后置于-40 ℃的環(huán)境中保存待檢,用于血清鐵蛋白及血清鐵等指標的檢測,另采5 mL靜脈血置于真空采血管中,用于紅細胞計數(shù)、紅細胞平均容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的檢驗,血液標本采集完畢后立即使用血細胞分析儀進行檢測。
1.2.2 儀器與試劑
使用美國全自動血細胞分離機(Amicus)進行血小板采集,耗材:Amicus一次性血液成分分離管路。血清分離采取久保田公司的Kubota8420自動平衡離心機。葉酸、血清鐵蛋白和維生素B12等采取ACESS全自動化學熒光免疫分析儀進行檢測,血清鐵采取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檢測,試劑由貝克曼公司提供。所有檢測均嚴格按照儀器操作流程進行。
測試獻血者獻血前以及多次獻血后血清鐵(Fe)、鐵蛋白(SF)、維生素B12(VitB12)和葉酸(FA)的水平變化以及紅細胞(RBC)、紅細胞平均容量(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的水平變化。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應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初次單采血小板和采血前相比,獻血者的Fe、SF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5次累積單采血小板后,獻血者血清Fe、SF含量較采血前和初次單采血小板時有顯著的下降趨勢(P<0.05),見表 1。
表1 獻血者血清Fe、SF水平的變化情況(±s)
表1 獻血者血清Fe、SF水平的變化情況(±s)
注:*表示與初次單采血小板前相比,*P<0.05,#表示與初次單采血小板前相比,#P>0.05。
?
多次單采血小板后與首次單采血小板前相比,獻血者的VitB12、FA水平無明顯變化,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獻血者VitB12、FA水平變化情況(±s)
表2 獻血者VitB12、FA水平變化情況(±s)
注:^與采血前對比,^P>0.05。
?
男性獻血者RBC、MCV、MCHC的水平均處于正常范圍,隨著累積獻血次數(shù)的增加無明顯變化,各組差異不顯著(P>0.05),而女性隨捐獻次數(shù)增加,MCV、MCHC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獻血者RBC、MCV、MCHC水平變化(±s)
表3 獻血者RBC、MCV、MCHC水平變化(±s)
注:a與單采前相比,aP>0.05,b與單采前相比,bP<0.05。
次數(shù)RBC(×1012/L) MCV(fL) MCHC(g/L)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初次單采前 5.03±0.55 4.35±0.23 87.34±3.25 83.47±5.25 346.22±53.87 350.24±15.22初次 5.02±0.65a4.53±0.14 86.58±3.25a82.11±8.25 345.88±53.25a346.25±16.25 5~10次 5.06±0.14a4.56±0.15b85.25±4.12a81.64±5.14b348.24±51.58a343.25±18.63b 11~15次 5.20±0.54a4.58±0.25b85.25±5.03a80.25±6.14b349.24±53.41a340.36±12.44b 16~20次 5.22±0.14a4.59±0.47b84.33±5.30a79.25±2.21b350.54±9.55a331.25±16.35b
鐵元素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微量營養(yǎng)元素,它是氧的載體,人體組織內(nèi)氧氣的正常輸送離不開鐵元素的參與,成年人體內(nèi)含有4~5 g鐵,按照功能劃分,可將其分為功能狀態(tài)鐵以及貯存鐵,其中約72%的鐵元素以血紅蛋白形式存在,3%作為肌紅蛋白存在,剩余25%則為貯存鐵,貯存鐵主要以鐵蛋白的形式在肝臟、脾臟以及骨髓中儲存[2-3]。血清鐵蛋白是人體重要的貯存蛋白,參與對免疫、造血系統(tǒng)的調(diào)控,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參與血紅蛋白的合成以及將鐵元素貯存起來,防止過多鐵元素在細胞內(nèi)游離而產(chǎn)生有害作用,而當機體發(fā)生鐵代謝失調(diào)的狀況時,機體將動用貯存鐵,因此血清蛋白的水平能夠?qū)﹁F元素的貯備情況和機體的營養(yǎng)狀況進行一個客觀反映,故本次研究以血清鐵蛋白作為主要的觀察指標并結(jié)合部分血常規(guī)指標對獻血者體內(nèi)鐵營養(yǎng)狀況進行評估。
鐵缺乏是世界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屬于全身性營養(yǎng)缺乏病,缺鐵可引發(fā)貧血這一事實已經(jīng)廣為人知,而隨著醫(yī)學研究的發(fā)展,缺鐵還可帶來一些鮮為人知的癥狀,國外有調(diào)查顯示,缺鐵可導致主婦綜合征,患者通常表現(xiàn)為無精打采、情不自禁流淚哭泣、情緒波動大、夜間輾轉(zhuǎn)難眠、記憶力減退等,而進行鐵劑補充后,上述癥狀可得到顯著改善[4]。另外,缺鐵還可引起異食癖,患者表現(xiàn)為對粉筆、石灰、布料、紙張、蠟燭等異物有癖好。獻血行為會導致機體血液流失,因此將獻血者鐵丟失程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nèi)是獻血管理工作需要重視的課題,多次單采血小板是否會引起獻血者鐵缺失癥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關(guān)注。
本次研究通過對累積獻血10次以上的獻血者的血清鐵蛋白和血常規(guī)指標進行分析,研究結(jié)果提示,經(jīng)過多次單采血小板后,獻血者的Fe、SF含量確有明顯下降(P<0.05),而 FA與 VitB12的含量并未隨著獻血次數(shù)的增加而降低(P>0.05),這表明多次單采血小板并不會對獻血者體內(nèi)FA和VitB12造成丟失。另外,本次研究中,男性獻血者RBC、MCV、MCHC的水平并未受到捐獻次數(shù)增多的影響,各組間差異不顯著,但其SF含量隨著捐獻次數(shù)的增加明顯下降,提示即使單采血小板的獻血者MCHC濃度和MCV都處于正常范圍,但SF仍舊可能降低,因此MCV和MCHC雖是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常用篩查指標,但對男性體內(nèi)鐵貯存情況反映并不全面,而女性獻血者的MCV、MCHC以及SF均隨著捐獻次數(shù)的增加而下降,這一情況可能與女性生理期以及育齡女性生育等因素有關(guān),育齡女性本身也是鐵缺乏性貧血的高危人群。
綜上所述,多次單采血小板的獻血者鐵蛋白水平有顯著降低,因此獻血次數(shù)的增加會加大鐵缺乏癥的風險,因此采血機構(gòu)應當重視獻血者的健康和安全,對于長期多次捐獻血小板的獻血人群,應當適當延長每次獻血之間的時間間隔,此外,除了常規(guī)體檢外,還可增加SF檢測,防止獻血者鐵缺乏,獻血后應當給予獻血者正確的飲食指導和鐵劑補充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