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宇
摘 要 從敦煌大劇院的項目背景出發(fā),結合當地傳統(tǒng)中國文化,對其建筑物質意義與精神意義進行分析。通過其設計重點和難點,結合新技術新設計方法,闡述其在極短時間內,如何高質量高效率完成項目設計。本文的研究對大劇院類型的建筑設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促進大劇院建筑設計步入更加人文化、合理化和科學化。
關鍵詞 一帶一路;敦煌大劇院;社會文化;傳統(tǒng)繼承
1項目背景
2015年11月13日,甘肅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獲得國家正式批復。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經貿交流的國家級戰(zhàn)略平臺,首屆文博會于2016年9月20日如期在敦煌舉辦。這是全國唯一以國際文化交流為主題的綜合性博覽會、高端論壇和文化展示平臺,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載體,承載著重要的國家使命。作為主場館之一,敦煌大劇院,擔負著文博會期間所有展演的使命。同時,敦煌大劇院要建設成為絲綢之路沿線的最大的文化藝術中心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建設成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城市演出市場開發(fā)的產業(yè)平臺,建設成為絲綢之路文化和敦煌文化的品牌推廣中心。全體參建人員用設計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模式創(chuàng)新、組織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超常拼搏、日夜奮戰(zhàn),用苦干、實干、拼命干加科學干的努力,在短短八個月時間里,從設計到施工,克服重重困難,用裝配式建筑EPC工程總承包的“敦煌模式”,締造了“敦煌速度”,打贏了文博會場館建設攻堅戰(zhàn)[1]。
2項目概況
項目基地選址于敦煌主城區(qū)的西南方向,距離老城區(qū)直線距離三公里,基地北側為314省道,和老城區(qū)聯(lián)系方便,現(xiàn)有場地地勢平整、工程地質良好,方便規(guī)劃建設。基地南面可以遙望著名的旅游景點:月牙泉和鳴沙山。
本項目總建筑面積約為3.8萬平方米,座位數1210個,是以舞臺演出、文化交流為主的現(xiàn)代化大型乙等劇院。
3設計構思
①項目規(guī)劃借鑒了漢代里坊制的都城格局,采用方正的系統(tǒng)將地塊劃分為規(guī)整的形狀,并沿街布置了文化街,利用建筑群體的圍合感創(chuàng)造了神似漢代城市空間的格局,這種空間形式也適應當地大風沙的氣候。②建筑形式汲取了中國漢代建筑古樸敦厚的造型語言,采用了大坡屋頂、高塔、高臺基、墻體、古典窗格、柱梁斗拱等富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元素,并化用了現(xiàn)代建筑的造型方法,塑造了端莊的建筑形象。③本項目吸收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精華,體現(xiàn)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對敦煌當地文脈的延續(xù)。
4空間造型設計
造型設計綜合考慮敦煌特色,同時考慮現(xiàn)代高科技風格以及本項目建筑的特性,采用“現(xiàn)代+古典”的處理手法,借鑒了中國漢代的建筑形式,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傳承,體現(xiàn)項目的文化品位,使整體看起來具有現(xiàn)代氣息又不乏漢代的古典韻味[2]。
由于基地臨近鳴沙山及月牙泉,要考慮建筑高度對于鳴沙山風向走勢影響,同時也是對自然風貌的尊重,建筑并非通過建筑高度來凸顯氣勢,而是通過推敲建筑尺寸比例,屋頂的組合變化及細部處理來進行精致化造型設計。結合《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總體規(guī)劃(2010-2025)》以及風道控制研究,敦煌大劇院最終尺寸為,長114米,寬67米,高35米。既滿足了歌舞劇場的表演要求,也能同時保證觀眾廳的視距最佳[3]。
主要建筑造型手段及裝飾材料均以現(xiàn)代風格的立面處理手法為主,提煉出漢代屋頂,敦煌壁畫,中式窗格等富有特色的風格元素,采用大面積的虛實穿插組合,大量運用石材、金屬板材、玻璃和LED液晶屏幕等現(xiàn)代建材,創(chuàng)造簡潔大氣的建筑形象。古典柱廊與現(xiàn)代材質的結合,玻璃幕墻與仿木柱列的結合,玻璃幕墻與石材墻面的對比。
為了追求極致,設計師特別對柱礎進行了研究,中國古建柱礎基本形體主要有:鼓蹬柱礎,覆盆柱礎,素覆盆柱礎,蓮瓣柱礎,梯形柱礎和瓜楞紋柱礎等。本建筑功能屬于文化建筑,地理位置屬于北方,仔細研究后選擇“素覆盆柱礎”,因整體風格大氣簡潔,對柱礎元素進行簡化時需要對建筑局部的比例關系和美觀上研究,傳統(tǒng)素覆盆式柱礎,以石材體現(xiàn)其厚重,在簡化的同時,又能體現(xiàn)劇院建筑的文化特性。我們對屋頂的屋脊和戧脊具體樣式進行了研究,對比了南北古建筑以及漢唐古建的做法,最終確定了即符合漢唐古建中的戧脊與戧角的做法,又能與敦煌當地的古建做法相符的樣式。
5建筑主要特征
敦煌大劇院的建筑風格借鑒中國漢代的高臺建筑的形式,建筑體型對稱,主體建筑立于厚重的基座之上,建筑形式莊重沉穩(wěn)。建筑層數地下2層(局部3層),地上4層。建筑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本建筑在滿場500Hz下測試混響時間控制在1.0~1.2秒之間。
敦煌大劇院的主要功能:地下一、二層為設備用房,舞臺臺倉,木工間,繪景間及后勤輔助用房。一層:為貴賓廳、觀眾廳及舞臺,門廳、化妝間、衛(wèi)生間等。二層:為樓座,各類辦公室,休息間,儲藏間,化妝間等。三、四層:為排練廳,管理用房等。屋面層:為電梯機房,消防水箱間等。
敦煌大劇院平面布局及立面造型為方正的形狀,與周邊建筑物相呼應。敦煌大劇院在四個方向都設置了出入口,并將主要出入口設于東西兩側,與旅游區(qū)的主軸線吻合,方便迎接來自旅游區(qū)的大型人流。大劇院主要入口層設在標高2.25米處,滿足劇場建筑對觀眾廳前后不同高度的要求,同時后勤輔助位于地面層,方便對外聯(lián)系,后勤入口與主入口設置于不同標高,有利于它們和參觀人流的分流,使得場地內的人流組織井然有序。
敦煌大劇院的主入口大廳設在北面,入口大廳設有自動扶梯與上層空間聯(lián)系;大劇院內部均勻設置了樓梯及電梯解決人流及演出物流疏散問題,大劇院在南北兩側各設有兩組入口門廊,并通過過道進入建筑內部,大劇院在南側設置演出人員及配套設施的兩個次入口解決人流及物流疏散;大劇院在半地下室南北兩側設置兩個出入口滿足后勤服務出入的需要。
6項目重點和難點
6.1 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完成設計
采用設計總承包方式,各專業(yè)各工種緊密聯(lián)系配搭。劇院結構形式及建筑材料的選用實現(xiàn)了建筑構件預制裝配工廠化,主體結構為鋼結構,采用鋼框架-中心支撐體系,屋面采用鋼筋桁架模板。墻體采用裝配式墻板。圍護結構為金屬幕墻、玻璃幕墻以及石材幕墻。屋面采用直立鎖邊鋁鎂板金屬屋面。大部分構件均在工廠加工完成。
6.2 全鋼結構專業(yè)劇場如何保證隔聲隔振
敦煌大劇院作為國內第一座全鋼結構專業(yè)劇場,在劇場聲學設計中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觀眾廳及舞臺區(qū)周邊采用鋼管混凝土,維護墻體采用重質隔墻。結合浮筑樓板、隔聲吊頂以及鋼柱鋼梁阻尼減震等措施,保障觀眾廳、舞臺區(qū)具備良好的隔聲隔振效果。
6.3 如何滿足大型文藝演出并兼顧會議使用功能
建聲與電聲配合,設置電子可調混響系統(tǒng),實現(xiàn)混響時間由1.1秒至2.5秒。建聲創(chuàng)造短混響的聲學環(huán)境,通過電子可調混響系統(tǒng)調節(jié),得到觀眾廳不同的混響條件,可以完美滿足從會議到歌舞到交響樂的多種演出需求。舞臺為鏡框式舞臺,設主舞臺、兩側舞臺、后舞臺,舞臺機械設計為“樂池升降護欄+樂池升降臺+前輔助升降臺(升降塊)+主升降臺(子升降臺)+后輔助升降臺+側車臺(補償臺)+后車臺(轉臺)+補償臺”的形式,先進而復雜的舞臺工藝設計已達到國內同規(guī)格劇院類建筑的領先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7結束語
從敦煌大劇院的設計中,可以得出建筑設計思想背后潛在的一些因素,也可以由之對我國今后的建筑設計產生一些指導。①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是一個時代社會的精神象征,其不僅具有建筑本身應具有的功能意義,亦承載著該時代重大的文化意義和遠景規(guī)劃。②傳統(tǒng)民族文化在建筑中的繼承有著重要意義,方式具有多種途徑,其可以不通過形式、結構或空間等實際做法,而采用對社會體制、社會風貌的新發(fā)展的表現(xiàn)來變向繼承。③設計總承包方式在現(xiàn)代化建設快速發(fā)展進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各專業(yè)工種密切配合,由建筑設計師帶領設計總包團隊全程把關,統(tǒng)一各專業(yè)之間協(xié)調,配合,高效率高質量完成項目設計。
本項目的建設,讓敦煌市人民更加了解精神文化生活的含義,使城市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相結合發(fā)展,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熱情,在思想上有了一個新的飛躍,使敦煌這個城市在新時期更具競爭力和活力。
參考文獻
[1] 王永喜.對新時期大劇院改革與發(fā)展的思考[J].鄂爾多斯文化,2008,
2:16.
[2] 宋擁民.敦煌大劇院的建聲設計[J].演藝科技,2017(10):50-53.
[3] 吳蔚.gmp的劇院觀[J].城市環(huán)境設計,2012,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