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怡
〔摘 要〕音樂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先進音樂文化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明進程與風土人情,更能影響一個國家文化的建立與演變,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精神的象征和標志。
〔關鍵詞〕意識形態(tài);文化藝術; 音樂文化;社會發(fā)展
音樂的意識形態(tài),從古至今有很多理論思想,這些思想在音樂美學史上主要有他律論和自律論。他律論學說以為,音樂除了它自身產生的聲響,還映現(xiàn)外界的客觀存在,受到外界存在的制約。這種外界存在就是音樂的內涵,內涵決定音樂外在表現(xiàn)。自律論學說以為,音樂除了自身產生的聲響,不再反映任何客觀事物。音樂是完全獨立的藝術種類,不受任何客觀存在的制約。音樂即使有內容,也只能是音樂自己。
由此可見,他律論和自律論都沒有正確回答出音樂的本質是什么,對這一問題進行全面解讀的就是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
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一定的反作用。音樂就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本身是對客觀存在和外界事物的映現(xiàn)。然而由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也有反作用,因此音樂在映現(xiàn)客觀現(xiàn)實世界時,也有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性。這就是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關于音樂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闡述,正確解釋了音樂的本源問題。
音樂文化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xiàn)、進化、成熟而逐漸發(fā)展、豐富、復雜起來的。從人類最初的“擊石拊石”到游吟詩人的史詩吟唱;從黎民百姓的國風小雅到王室貴族的宮廷音樂,直至越來越多的音樂家用自己的思想感受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各種音樂流派、美學思想應運而生,體現(xiàn)出人類社會日益復雜的價值取向所構建的多元化文化精神。
音樂,從它出現(xiàn)之時,人們就感受到它是一種精神力量,每個時期的音樂都會對社會、對人類產生重要的影響。人類的音樂之美,之所以從遠古時期的簡單巫術歌舞,發(fā)展到現(xiàn)代音樂的繁華多彩、絢麗多姿,這都是音樂藝術的社會功能對現(xiàn)實社會的映照和人們對其藝術形式的不斷挖掘與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成果。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是人類從自然物質中提煉加工后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必然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映現(xiàn)。音樂文化自古以來都是依賴于人類社會發(fā)展而形成的。人類的成熟是以精神文化的確立為標志的,探求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思索人性的建設與精神的安頓,這一直是音樂文化所表達與追求的。古代先秦時期,孔子就指出: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鬃诱J為高雅的樂音對良好的社會風尚的指引、人們思想品德的建立、移風易俗的改善,都有深遠的影響。 荀子在《樂論》中也提出“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睦?!薄9糯苋艘约儩嵢说膬刃?,塑造高尚品德為高雅音樂的價值取向。藝術性強的音樂可以培養(yǎng)審美趣味較高的聽眾,在使人們獲得愉悅、快慰的美感時,還能影響人的心境,啟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形成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古代哲人對先進文化的奠定,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精神。這種音樂文化正是精神文明的體現(xiàn),即音樂藝術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世界,它是人類對生命存在和進步發(fā)展的探討。
音樂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也是一種展現(xiàn)美的文藝形式。 在音樂藝術里,不是所有音樂作品都有美的內涵。要知道,“美”首先必須具備“真”和“善”,兩者缺一不可。“美”是指外在的表達方式,“善”是指音樂的內容和情感,兩者相加,才是“盡善盡美”。 許多音樂沒有內涵,只有音樂音響的外殼,人們聽后只能獲得感官上的刺激,但這終究不是美。美感是精神意識的象征,刺激只是感官的感應。聽覺上的快感就難稱其是音樂,更不能稱得上是先進的文化。
那么先進的音樂文化是什么?只有那些能從音樂美的本質實踐出發(fā),能與民族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能激發(fā)人們積極向上的音樂才具有這種內涵。這種文化對人的健康情感、性情人格、社會進步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人類發(fā)展中不能或缺的文化。
音樂作為作曲家主觀能動自由發(fā)揮的結果,它必然以現(xiàn)實為根基,同時也必然打上現(xiàn)實生活的烙印。在戰(zhàn)爭年代,聶耳、冼星海等新一大批有著新思想的作曲家、音樂家,他們用這種藝術形式服務于當時的中國革命,以音樂為武器,為新中國的勝利與建設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現(xiàn)實、歌頌時代的經典作品。許多充滿朝氣、懷有熱血的青年,就是在《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一大批革命歌曲的召喚下,堅定了進步的人生觀,毅然奔赴解放區(qū)、奔赴抗日前線,成為革命的生力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音樂文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和卓越的成就,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重大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
音樂文化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體現(xiàn)。它對現(xiàn)實社會的影響,在各個時代有著不同的展現(xiàn)。在和平時期,音樂是以愉悅大眾的方式,熏陶著人們的道德、心靈、情感;而在戰(zhàn)爭年代,在民族大義、國家存亡之際,音樂會以號角式的表達形式,激勵人們的士氣、點燃人們的愛國熱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代表先進文化的中國音樂,時刻都要以高尚情操塑造人民,以優(yōu)秀的作品感動人民、激勵人民。
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音樂存在和發(fā)展的原因就在于它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類的精神需求,從多方面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人的精神是需要用它創(chuàng)造的理想世界來推動、激勵和補充的。藝術性強的音樂可以培養(yǎng)審美趣味較高的聽眾,在使聽眾獲得愉悅、快慰的美感時,還能影響聽眾的心境,啟迪聽眾的智慧,陶冶聽眾的情操,形成社會成員健康生活美的環(huán)境。
現(xiàn)代音樂文化是當今世界工業(yè)化和商業(yè)化充分發(fā)達后的產物,它具有突出的商品屬性,商人們運用工業(yè)手段批量制作、推銷迎合大眾消遣口味的“快餐文化”,其目的無疑是獲取暴利。為了既得利益,他們放棄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觀念和思想。某些藝術格調低劣的“庸俗歌曲”,一味宣揚個人至上、醉生夢死的生活主張,完全失去了藝術上的美學品格。這種作品是對文明社會的一種褻瀆,更是缺乏道德價值的卑劣之作。
這些無任何現(xiàn)實基礎無獨創(chuàng)性可言的音樂作品,形成的不真不善的音響環(huán)境,對社會的影響、特別是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很難說這種格調低下的音樂能在青少年心目中構建出怎樣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這種藝術情調低劣的音樂會麻痹聽眾的情感和意志,使聽眾意志消沉、精神萎靡,敗壞社會風尚。從深層次的意義上講,這種音樂給人的感覺已超出了音樂意義的范疇,而是一種宣揚暴力、社會黑暗的語言符號?,F(xiàn)代音樂如果照此發(fā)展下去,后果是非??膳碌摹H魏我环N文化藝術都是在體現(xiàn)生活的美,而且還要高于現(xiàn)實本身的美。正確意識形態(tài)的融合和滲入,升華了作品內涵的思想美。正是由于正確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才能創(chuàng)造出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意境和典型形象,從而使作品在音樂歷史的長河里長盛不衰、經典不朽。
中國的音樂工作者,理當堅定不移地把表現(xiàn)音樂的美育、德育功能作為自己藝術活動的導向,用此標準來指導我們的藝術行為和藝術實踐。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必是先進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好的藝術作品就是當代社會的風向標。因此,我們在音樂教育、創(chuàng)作、表演、傳播等多方面環(huán)節(jié)中,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只要充分發(fā)揮先進音樂文化的價值導向和社會作用,我們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會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新世紀的中國音樂藝術會更加燦爛奪目。當代的中國音樂,永遠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推波助瀾、奮勇前進。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龔妮麗.音樂美學論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申波.審美意識與音樂文化.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