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潔
(浙江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大學英語教學歷經改革與發(fā)展,教學中心已經從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教學目標從以“教”為目標轉變到以“學”“用”為目標,教學內容也開始從單一技能轉變到以英語技能、人文素養(yǎng)和跨文化溝通[1]為導向的多維體系。然而,在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上,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還是固守傳統(tǒng)的課堂單一教授模式。這一方面是由于未掌握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另一方面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禁錮,存在嚴重的依賴性。在互聯(lián)網+教學的時代,大部分英語教學既沒有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也沒有達到教學信息化。面對如此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我們有必要探索新的課程教學模式,以便與信息化時代接軌,從而滿足互聯(lián)網時代學生的需求,實現(xiàn)英語教學效能最大化。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最早起源于IT領域,意指員工通過自帶設備接入企業(yè)網絡,利用企業(yè)內部信息高效完成工作,提升績效的工作模式。當被引入教育領域,BYOD成為一種教育信息服務模式,教師和學生通過個人自帶設備移動終端(手機、Pad、Tablet、PC等)把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參與課堂教學與交流[2]。在歐美等國,BYOD在政府號召推動教育數(shù)字革命[3]和加大教育科技設備一對一配比[4]的背景下,在中小學崛起和成熟。而它進入歐美高校課堂,卻要感謝課堂應答系統(tǒng)CRS的不兼容性及無字母輸入功能。BYOD因其普遍的兼容性和文字輸入的便捷性取而代之。
在我國,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法一直不斷受到信息化教學的沖擊和挑戰(zhàn)。在全球信息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知識更替加速的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講授法的弊端不斷涌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心的地位無法完全體現(xiàn),“教”與“學”無法實現(xiàn)位置互換,學習的靈活性、主動性很大程度上被遏制。而BYOD教學模式在海外高校的推廣并取得成功,加速了它在國內各大高校的普及和應用。
隨著BYOD的引入,學生能自帶設備(手機、平板或電腦等)進入課堂,依托社交媒體軟件實現(xiàn)信息發(fā)送、網頁瀏覽、資料查找和交流反饋等等。更重要的是,BYOD將教學帶出了課堂,完成了師生之間遠距離無時差的溝通和交流[5]。同時,新教學模式的應用,迫使教師改變課程體系和授課方式,讓課堂教學成為一個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6]。學生能夠借助移動設備和網絡信息,根據已有知識,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在學習內容知識的同時,提升了信息素養(yǎng)。
在教學理論方面,BYOD引入了信息科技,幫助正式課堂和非正式課堂搭建了互通的橋梁,結合課堂情境和生活情境,整合虛擬課堂和真實課堂[7],達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現(xiàn)了教學即時反饋的可能性和普遍性。BYOD有利于教師實時監(jiān)控教學過程和效果,幫助教師從技術專家的身份中解放出來,更多地關注教學內容本身[3]。BYOD為學生構建了屬于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3],讓學生在多任務驅動下更多參與教學過程,發(fā)揮學習主動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8],寓學于做,在做中學[6],幫助學生打破時空限制完成作業(yè)和訪問信息[9],促進學生對等協(xié)作[10]。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指出:大學英語應繼續(xù)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大力推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相融合的教育……可以做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從任何人那里學”[11]。 該指示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目標為導向,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傳統(tǒng)的單一課堂講授法,實現(xiàn)向破時空、多模式、多途徑的教學模式轉變。這種轉變,需要依托現(xiàn)代信息教育技術與課程的結合,通過BYOD使用各類教學平臺,學習App,以及借用微課、慕課、SPOC等新課程模式,實現(xiàn)破時空教學的新型教學方式。然而,目前眾多關于BYOD自帶設備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研究,將語言教學與自帶設備相結合的論述還為數(shù)不多?,F(xiàn)有研究中,有的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和數(shù)據分析的方式探討了BYOD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對在此模式下學生學習時長和學習效果給出了建議[11];有的通過對在校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式訪談,分析了BYOD輔助大學英語教學的可行性[12];有的將BYOD與對分課堂理論相結合,分析和探討了這一新型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知識建構,提升語言綜合能力[13];還有的研究者提出BYOD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輔助手段,有助于增進師生互動,“促進過程性評價”[14]。然而,對于通過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發(fā)揮BYOD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不多。
微信是目前國內使用范圍最廣、頻率最高的社交媒介平臺,利用其平臺加載學習空間,有助于融社交與教育于一體,實現(xiàn)教育的無界化和社群化,打破教學時空的同時,解決了碎片時間學習的需求。通過自帶設備,使用公布和分享在微信群或微信公眾平臺上的學習資源,既免去了額外安裝APP的麻煩,也降低甚至省掉了各類學習平臺使用和服務費用。當前提倡的互聯(lián)網+教育的學習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利用科技設備和現(xiàn)代網絡查找、下載資料,更多的是利用科技和網絡打破固定學習環(huán)境和互動模式,實現(xiàn)環(huán)境多維化、交互動態(tài)化的創(chuàng)新性學習。根據喬姆斯基語言習得理論中提及的創(chuàng)造力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影響[15],基于微信平臺的BYOD教學模式,擁有聯(lián)結、社交和協(xié)作功能,為創(chuàng)建增強型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可能。在這種環(huán)境中,信息得以快速組織與傳播,素材在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下被重新處理、解釋、設計和分享。移動技術和媒介平臺讓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內容生成者,在生成內容的過程中所觸發(fā)的創(chuàng)造過程便是語言習得過程中需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協(xié)作是學習者構建知識的必備要素。尤其對于語言學習,這兩者的重要性更為突出。以微信平臺為依托的BOYD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時鏈接真實情境,通過微信互動功能,實現(xiàn)跨時空多人次多層次協(xié)作,達到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目的。
基于微信的BYOD教學模式主要依托微信聊天群、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小程序來實現(xiàn)(圖1)。其中,聊天群和公眾平臺屬于自建項目,前者需要在開課第一天與學生互動建立班級微信聊天群,而后者則是在課程設置之初就需要建立課程專屬公眾平臺,并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持續(xù)維護和更新。至于微信小程序,更多的需要依賴于微信已有的各類加載程序,比如“問卷星”“英語趣配音”“TED英語演講視頻”“小打卡”等。當然,在資金和技術允許的前提下,也可以和專業(yè)技術人員合作開發(fā)更適合課程需求的小程序。針對前兩項,筆者在實施BYOD教學模式改革之前,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建立了名為“翻轉互動BYOD”的微信公眾號,建立的宗旨定義為交互協(xié)作和玩轉課堂,希望通過該公眾號的使用,打破英語教學的時空限制,實現(xiàn)多模式多途徑的英語教學。同時,在每個學期課程開始的第一天,在每個班建立班級微信群,以便完成課堂內和外、虛擬課堂和現(xiàn)實課堂的交互活動。
在教學基礎準備充分的前提下,進入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基于微信平臺的BYOD教學設計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課前預習、課中教學和課后提升。
1.課前預習。利用BYOD登陸微信教學公眾平臺,學習課程相關內容,了解知識背景和完成師生、生生網上交流互動。學生通過視頻、音頻、文本、其他教輔材料和練習進行預習,針對相關提問和討論在推文留言區(qū)留言,生成內容,通過同伴留言互讀,產生集體學習和趨同效應。由于公眾號留言設置需為管理者選擇為“精選”留言,才能為公眾所見,教師可以通過篩選留言質量,有選擇地公布留言內容,隱形引導學生不自覺地相互學習,從而更規(guī)范、更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2.課中教學。結合線上線下,包括課內學習和課外作業(yè),繼續(xù)利用BYOD將課程導入到課堂應用,將網上交流轉化到課堂討論,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同伴互評和互學。借助BYOD應用各類課堂輔助手段,比如信息收集、分享、發(fā)布、投票、討論和建構等方式組織課堂教學。這些活動通過移動設備和微信平臺,打破了課堂固定座位的局限,架起了班級內部同學的溝通橋梁。同時,由于微信留言平臺的使用,破除了班與班之間的壁壘,促成了跨班交流的可能性,有效完成了線上線下以及課內課外的交互任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微信網頁版,實時將各類交互內容反饋在投影上,使得有限時間內的信息交互最大化。針對英語教學課時緊張,課程信息量過載的情況,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聽力練習和口語練習的時間。雖然公眾號推文旨在給學生做課程導入,但學生在推文后的留言,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結合課程內容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3.課后提升。師生共同回歸網絡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歸納總結課前課中所學,以圖表、音視頻和文本方式發(fā)布在公眾號推文中,同時拋出鏈接需求,讓更多人參與到課程后續(xù),借用網絡實踐運用。同時,利用微信小程序,用“問卷星”完成課后小測,“趣配音”打卡口語練習,“單詞天天背”擴大詞匯量,“TED英語演講視頻”練習聽力和文本組織和表達能力。每一項練習都可以通過分享,在班級微信群展示學習進度和成果。
從2016年至2019年,筆者和團隊教師分別在大學英語提高課、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和大學英語綜合課進行基于微信的BYOD教學模式實踐探索。使用的微信公眾平臺均為“翻轉互動BYOD”。因為課程內容和偏向不同,公眾號的推文會根據課程內容相應制作。在實踐初期,微信平臺的小程序功能相對比較薄弱,可選余地不大,尤其是英語相關的學習程序還不多見。隨著2019年微信平臺各種功能板塊的完善和成熟,越來越多的學習應用軟件開發(fā)了相應的微信小程序,師生可以直接下拉桌面操作,跳轉限制被解除,操作更加省時而便捷。至于微信群聊,作為活躍度第一的社交媒體,為教師和學生無障礙溝通提供了途徑。
首先,基于微信平臺的BYOD改變了英語教學交互模式。教師和學生利用自帶設備,改變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資源的呈現(xiàn)方式、班級學生的參與方式,最終改變了師生課堂交互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實時調查、投票甚至考試,并且能夠實時接收反饋和結果。學生可在課堂上實現(xiàn)師生、生生多向交互,并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不同學習資源,或者重復使用學習資源。同時,BYOD的使用延展了交互時空,把課堂從教室內帶到教室外,把課時從90分鐘延伸到24小時。
其次,BYOD幫助學生鏈接課堂和社會,實現(xiàn)了真實的情境教學。BYOD的課堂,學生可以利用自有設備連接網絡,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搜索相關話題的社會新聞和真實報道,在不離開課堂的前提下,把知識從課本搬到現(xiàn)實,在真實的情境和語境中學習語言的使用和表達。同時,加載微信平臺的學習小程序,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增加學習熱情。
最后,基于微信的BYOD教學符合00后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和交互方式。信息大爆炸的環(huán)境中,學習和生活不可能僅僅依賴人與人的互動,人機交互是科技和信息發(fā)展不可避免的趨勢。對于數(shù)字設備的長期依賴和習慣導致他們會不自覺地將手機、平板或電腦等帶入課堂。允許學生自帶設備進入教學環(huán)境,不僅符合學生需求,同時能夠拉近師生距離,減少代溝,增強溝通。
通過基于微信平臺的BYOD英語教學實踐,可以看到,隨著教育信息化不斷推進,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不斷提升,BYOD的理念已經基本成熟。作為“數(shù)字原住民”的新一代學生,手機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不僅100%擁有智能手機,而且大部分性能和配置遠超學校已有設備,能夠滿足大部分課堂教學需要。強大的虛擬社交需求,哪怕在人與人面對面的情況下,也是這些“原住民”們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在選擇社交軟件時,雖然QQ和微博人氣不低,但首選依然是微信平臺。微信社交軟件的功能多樣化以及英語學習微信小程序的普遍應用,使得師生可用的技術變得足夠強大。針對學生對于基于微信平臺的BYOD教學模式認可情況的調查統(tǒng)計顯示,有近80%的學生選擇了認可。同時,超過80%的學生認為英語課堂使用自帶設備不僅方便學習,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谖⑿牌脚_的BYOD教學模式,通過使用公眾號打破了班級界限,讓學生了解更多同伴學習情況的同時,根據自身情況對知識進行重復學習;通過微信群打破了課內課外的時間和地點界限。超過四分之三的學生特別指出,微信平臺的使用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聽力能力,同時還幫助他們提升了目標語的文化素養(yǎng),增強了跨文化溝通的途徑和實踐。
當然,實踐過程中也反饋出存在的問題。第一,自帶設備進入課堂,雖然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習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卻會讓學生有機會分心。同時,微信自身的社交功能和嵌入的娛樂功能也會干擾學生使用微信學習。這不但需要教師加強監(jiān)管,包括加強小組內部的互為監(jiān)督,更需要學生自覺。第二,在使用微信公眾號通過自帶設備進行課前和課后的自學環(huán)節(jié),雖然大部分同學認為效果明顯,但依然存在拖沓和偷懶現(xiàn)象。學生的自學意識還需進一步加強,自律性也有待提高。在此,同樣可以考慮使用組內監(jiān)督的方式,將英語學習小組從線下帶到線上,延展團隊學習空間。第三,對于運用微信小程序進行在線練習和測試,作為調查軟件出生的“問卷星”,無法針對英語學科的特色提供全面有效的練習和測試方法。為此,還需要教師學習甚至合作開發(fā)更多的測試軟件,讓測試變得多樣化,增加測試的有效性。第四,BYOD教學依托于互聯(lián)網而存在,不管是微信的使用,還是其他學習App的使用,都需要穩(wěn)定網速和流量的支持。然而,目前校園網的覆蓋率和穩(wěn)定性還存在問題。尤其在課程中,對于網絡的要求更高,過量加載會造成互動延遲甚至斷裂。這就需要學校的支持,加大校園網絡基礎建設,以保證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第五,BYOD教學中,帶入課堂的自帶設備基本以手機為主,然而,手機屏幕小,打字做題等操作相對不太便利。長期使用手機,也會對眼睛造成一定傷害。基于手機屏幕較小的缺點,可以建議學生自帶pad或筆記本進課堂。畢竟,BYOD的真正內涵并不僅限于智能手機。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多模式多手段的新型的教育方法更是當前教育改革的著力重點。英語教學雖然是文科教育,但卻不能忽視技術,抗拒變革?!耙粠б宦贰背h的建設和發(fā)展需要更多真正懂外語的各類專業(yè)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英語教學尤其是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改革必然要求我們放棄陳舊的教學手段,引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課堂。教師必須學會從線下走到線上,結合虛擬課堂和現(xiàn)實課堂,把教學內容與國情時政相結合,寓學于用,學以致用。同時,新科技的使用是教學手段提升的基礎,英語教師更要學習使用各類新型教學平臺和教學軟件,讓技術為內容而服務。以微信為媒介的BYOD英語教學新模式探索,就是結合時代變革和人才需求而開展的新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