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
[摘要]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強調多學科融合的STEAM教育慢慢成了很多教師研究的重點。STEAM教育起源于美國,我們不禁要思考:如何讓它在中國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基于STEAM教育理念,怎么開發(fā)初中物理課程是物理教師要思考的問題之一。物理學科在觀察中產生問題,并在實驗探究中得以解決?;赟TEAM教育理念的物理教學要融合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合相關聯的學科知識,并將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這樣更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STEAM教育;融合;問題解決;自主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14-0042-02
隨著科學知識體系日漸穩(wěn)定,形成了相對穩(wěn)固的共識,科學知識廣泛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生活,幫助人們解決了大量的難題,在科學知識服務于人類生產生活的同時,也給下程與技術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很多專家學者繼而提出了技術素養(yǎng),從一定程度上說,科學教育需要打破單學科對問題解決的界限,讓學習不再是學習過往的知識和經驗,而是要讓學生的學習面向未來、面向人們生活實踐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需要人們具備創(chuàng)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谶@個考量,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要改變觀念,要讓問題解決、自主實踐探索、多學科滲透貫穿于我們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學技術、學方法。本文以蘇科版教材八年級上冊《光的色彩 顏色》為例,嘗試讓學生經歷生活體驗和動手實踐,揭開色彩和顏色的奧秘。
一、以問題為核心,優(yōu)化教學結構
首先,“光的色彩”從科學內容來看,需要學生掌握以下幾個方面內容:白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光的三原色、物體的顏色、光的能量。為了避免學習知識的孤立與整體內各部分內容不能構建起聯系,筆者采取了知識整合模式,將要解決的問題融人與真實世界相關聯的情境中,通過學生分組合作解決問題,從而自主探索習得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形成自我學習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jié)內容較為分散,要找到各知識點之間的連接點和整合點,將分散的學科知識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并將其邏輯化、結構化。通過將學科內容改組成以問題為核心的項目,并通過任務驅動,通過動手實踐合作完成。對新課的引入,筆者采用功率為2000毫瓦的藍色激光筆照射紅色氣球使其爆炸,實驗現象劇烈,聲響很大,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結合生活中的體驗開展教學,學生對光的能量獲得更直觀的認識。由于實驗的震撼性,學生都想再看一次,這時,教師演示藍色激光照射藍色氣球,氣球沒有爆炸,繼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藍色激光不能使藍色氣球爆炸呢?此實驗的設計將光的能量與物體的顏色進行了融合,學生觀察到了藍色激光能夠引爆紅色氣球,卻不能引爆藍色氣球,光的能量都是一樣的,為什么藍色氣球就不能爆炸呢?為后續(xù)物體的顏色探究埋下了伏筆。同時,對于光的能量,學生生活中都有了一定的體驗,比如曬太陽很暖和,但是光的能量有多強,有哪些具體的應用,學生不是很清楚。通過實驗讓他們在認知沖突的情況下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后續(xù)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礎。由藍色激光介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嘗試列舉生活中還有哪些自身發(fā)光的物體。學生列舉有白色的太陽光、藍紫色的閃電、黃色的燭焰、淡藍色的煤氣火焰等。通過學生列舉的不同光源,自然過渡到不同光源發(fā)光顏色不同,引導學生思考:白光是最單純的光嗎?基于學生小學科學里涉及的三棱鏡色散太陽光,教師為了使實驗不受天氣影響,給學生準備了可聚光的白光手電筒和三棱鏡,讓學生在教室里嘗試色散白光。通過學生分組合作,紛紛在白墻壁上或者白色的天花板上找到了美麗的“小彩虹”,但是仔細觀察,只能大概看到四五種色光,不能像太陽光那樣呈現出七色光,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手電筒發(fā)出的白光為人造光,只能接近白光成分,沒有太陽光成分多。但是,實驗的過程和牛頓于1666年所做的色彩實驗是一致的,學生也都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同時,對物理學史中關于光的色散也有一定的了解,學生知道在學習物理過程中所做的實驗、經歷的實驗歷程和過去偉大的科學家所做的實驗是一致的。
二、融合生活體驗,自主實驗探究
由三棱鏡將白光色散成多種色光,提問:“有沒有一種簡單的辦法,可以獲得一種色光?”生活中都知道墨鏡能起到濾光的作用,結合生活體驗,如果讓白光通過有色濾光片,是否能獲得一種色光呢?接著發(fā)給學生需要的紅、綠、藍三種濾光片,讓學生自主嘗試,分別獲得了紅、綠、藍三種單色光。筆者也自制了一個暗盒,暗盒內貼有銀灰色的反光膜,讓過濾的色光在暗盒中形成一個明顯的有色空間,便于學生觀察。結合演示實驗和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色濾光片能夠通過與自身顏色一樣的色光,其他顏色的光全部被吸收。這里,學生已經掌握了利用濾光片獲取單色光的方法,繼續(xù)鞏固,進一步加強認知的結構化。用屏幕展示復合圖形(笑臉和哭臉)(如圖1),讓學生體驗分別用紅、藍濾光片獲取笑臉和哭臉的圖案,在體驗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讓學生獲取了學習的樂趣。學生通過實驗和自主體驗不難發(fā)現: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其能透過的色光顏色決定的。此處,把獲取單色光和透明物體的顏色做一個融合,以獲取單色光的方法,促進學生思考;學生通過自主體驗探究,讓思考的問題在腦海中結構化?;谏铙w驗,再展示一種可控變色夜燈(七種色光模式)。這個物體生活中很常見,但是讓學生扒開燈罩,他們會驚奇地發(fā)現里面只有紅、綠、藍三種燈泡,由此,自然而然地猜想:通過三種色光的組合模式獲取其他色光,水到渠成地找到了色光的混合方法。教師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使用色光混合儀分組合作探究,得出紅、綠、藍三種色光混合的結果。同時,得益于這三種色光能夠按一定比例自由混合成其他色光,對光的三原色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源于生活思考,任務驅動設計
光源發(fā)光能被人看到,非光源物體反射光也能被我們看見。由此向學生提問:“生活中的物體在白光的照射下,為什么都能呈現出本身的顏色呢?”將物體顏色與光的反射結合起來,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會將看到的顏色和光的反射結合起來,產生有依據的猜想:物體將白光中的七色光有選擇地吸收或反射。要想驗證猜想,就必須進行實驗探究,區(qū)別于平常物理教師的演示實驗,這里,筆者帶領學生一起思考我們需要的實驗,并根據需要自主設計。首先明確任務,需要用不同的色光照射有色物體,同時盡量減少環(huán)境光線的干擾,我們需要設計一個暗盒(如圖2),為了減少外界光線對實驗的干擾和方便觀察,正對面用單向透光膜密封,單向透光膜透光率只有20%(能夠有效阻擋外界光線)??紤]取材方便,暗盒使用購物時遺棄的紙盒,內里貼有黑色吸光紙,這樣符合要求的實驗環(huán)境就有了。但是有一個問題:被觀察物體用什么顏色實驗效果更佳?考慮到跟單色光的色彩匹配,物體顏色以標準色彩為主。我們確定用藍色毛巾上面插有鮮紅的玫瑰花作為觀察物體。有了設計方案,提供相應的材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完成暗盒的制作。最后學生分組合作,分別用白、紅,藍三種色光照射觀察物體:
1.用白光照射物體,觀察到紅色花朵和藍色底座。
2.用藍光照射物體,觀察到藍色底座,花朵區(qū)域是黑色。
3.用紅光照射物體,觀察到紅色花朵,藍色底座變成黑色。
通過對記錄的實驗現象的分析發(fā)現,紅花只能反射紅光,吸收其他色光;藍色底座只能反射藍光,吸收其他色光。學生自主生成結論:不透明物體只能反射與其自身顏色一樣顏色的色光,其顏色由其反射的色光顏色決定。經歷以上過程,我們不僅完成了對知識的學習,同時經歷了實驗的設計和探究,這種探究是基于真實情境的富有意義和內涵的,讓學生學習物理不再被動,學習變得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有時,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從學生生活體驗人手,融合他們的生活認知。這就需要教師準確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在內容編排的時候找到各部分內容的交叉點。把融合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把學習設計在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各種問題情境中通過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促進其元認知的發(fā)展;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最終掌握蘊含于問題之中的知識以及支持問題解決的知識。在此,筆者認為,問題是STEAM課程整合的㈩發(fā)點和整合點,多樣化的問題載體會觸發(fā)多樣化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多一份嘗試,就多一份收獲。
[參考文獻]
[l]卞志榮,劉琦,薛麗娟.基于學習進階理論下的原始問題教學設計策略研究[J].物理教師,2017(6):9-14.
[2]竇瑾,試論組織物理教學內容的目的、依據和基本要求[J].物理教師,2016(4):10-12.
(責任編輯 易志毅)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2019年度立項課題《STEAM教育理念下學科深度融合的課程開發(fā)與實施》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2019-R7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