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林恩琦
生活在北京的我,一直想要去一趟陜西,除了位于陜西中心的十三朝千年古都西安之外,便會想到陜北。提起陜北,印象最深的便是著名的陜北民歌,曾經聽過一曲信天游:“我低頭向山溝,追逐流逝的歲月。風沙茫茫滿山谷,不見我的童年。我抬頭向青天,搜尋遠去的從前。白云悠悠盡情地游,什么都沒改變。大雁聽過我的歌,小河親過我的臉。山丹丹花開花又落,一遍又一遍?!备杪暲餄庥舻泥l(xiāng)土氣息和樸實風格,曲調上的粗狂豪放和悠揚高亢,雖未曾到過陜北,也能通過蕩氣回腸的歌聲感受到陜北人豪放的性格與奔放的情感,每每從耳邊響過,總能讓人心醉。
在大都市忙忙碌碌的每一天,當看到窗外高樓林立的街道和匆忙趕路的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羨慕那些在山川田野間生活的人們,也許心靈還需要一點點樸實和豪情才能使之升華至純凈。于是,我毫不猶豫地放下了所有的忙碌,隨著“孔子新漢學計劃博士生”集體研修活動的隊伍來到了陜北的榆林城,這座位于陜西最北部的城市,曾經的大漠邊關,邊塞古城。
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榆林和陜北,榆林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極其陌生。后來,得知因當地的土壤特別適合種植榆樹和柳樹,故得此名,我當時以為它本來就是一個樹木茂盛的地方。然而并非如此,原來榆林位于陜北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南緣的交界處,是一座高原城市也是沙漠城市,也因此被稱為“駝城”。
據說,半個多世紀前這里還是風沙滾滾,寸草難生。榆林曾經被無情的風沙困擾,糧田被埋、房屋被壓,許多人流離失所,為了生計被迫遠走他鄉(xiāng),是一座“沙梁高過城墻,風沙緊圍古城”的危城。但在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人們眾志成城,對毛烏素沙漠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治理。如今,這里已經綠樹蔽日,濃蔭蓋地,曾經的流動沙地已披上了一層綠色的新裝,昔日的“駝城”再無風沙之苦,塞上風景已換新顏。
剛進入榆林城,當我們乘坐的大巴緩緩駛過寬闊平坦的大街,兩旁能看到林立有序的居住樓、美麗的公園和現代化商場,看起來跟我去過的其他城市沒有很大的區(qū)別。然而,當一片片人工種植的樹林出現在大街兩旁的時候,我頓時心生感嘆與敬佩。隱約透過樹與樹之間的縫隙還能看到曾經留下來的沙地,不久也將會被轉化為綠洲。眼前這一棵棵遮天蓋日的大樹已讓我想象不到那個沙漠之城的樣子,以及那些在風沙中掙扎的人們。感嘆的是,大自然所帶來的災害最終也會被戰(zhàn)勝的,如今浩瀚的沙漠已無法再前行,人類正用智慧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它上面蓋滿了綠色的枝葉;敬佩的是,那些為了這座城市的改變而付出血汗的人,用豪情壯志與大自然抗爭較量的人們。昔日風沙滾滾的榆林已慢慢變成了一顆璀璨的塞上明珠,榆林現在的新面貌也體現了中國發(fā)展的新面貌,讓我越發(fā)想靠近它,走進它的歷史文化、名山大川、風土人情、民間藝術和鄉(xiāng)村發(fā)展,與這座神奇美麗的城市進行一次心與靈的交流。
六月,一個艷陽高照的下午,我們一行人從榆林機場出發(fā),準備探訪佳縣唯一的民俗文化村赤牛坬。它位于佳縣城南40公里的黃河近岸,乘車3個小時才能到達。進入佳縣便遇到了十八彎的山路,山路環(huán)繞盤旋在重巖疊嶂和崇山峻嶺之中。近處是一片片翠綠的樹林,緩緩流淌的水;遠處是一座座連綿不斷的青山,寧靜幽深的山谷;另一旁則是一排排陡峭的懸崖。置身于如此奇妙的錦繡河山,感慨萬千,感慨自身的渺小,感慨大自然的造化。我想,藏在這深山野嶺中的神秘村莊必定是一塊“凈土”了,所謂的“凈土”都遠離塵世的喧囂,住在那里的人們也必定心存“凈土”才不屑于城市里的庸俗與現實。剛聽到赤牛坬這個名字的時候,就感覺它散發(fā)著一種濃濃的鄉(xiāng)土氣味,粗獷樸實中還帶有一絲神秘,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只有282戶人家,1008人口的赤牛坬,卻是全市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市級文明村,市級十大鄉(xiāng)村旅游示范村,市級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示范村,省級文明村,省級生態(tài)村,全省最具影響力區(qū)域,中國“美麗鄉(xiāng)村”創(chuàng)建示范村,中國鄉(xiāng)村旅游模范村。沒想到,小小的村莊,卻名聲不小。
據說赤牛坬的歷史已延綿了八百年,隨著新中國的發(fā)展,陜北的旅游業(yè)越來越被重視。黃土路的開通為人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歷史的門,通往陜北文化的門,赤牛坬也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線,迎來了許多慕名到來的游客,沉睡已久的赤牛坬仿佛從時間隧道的最深處被喚醒,讓經歷了數百年的文化記憶不再被遺忘。
我們這來自五湖四海的一群人經過3個小時的顛簸,終于來到了赤牛坬。走進它的那一刻,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巧精致,景色獨特的村莊,駐足于此地,頗有世外桃源般的意境。腦海里又出現了沿途那一幅幅青山碧水波瀾壯闊的畫卷,與眼前這如詩如畫般的人間仙境串聯起來,便不稀奇政府為何愿意為它鑿山開路,遠方的客人為何愿意為它跋山涉水而來??磥?,赤牛坬并不是一座普通的陜北古村,它的背后必定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我們這群特殊的客人似乎一時間忘卻了沿途顛簸的疲憊,滿心期待著赤牛坬給我們講述它那延續(xù)近千年的故事,感受它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見證它作為陜北農村的新發(fā)展。
世界上總有一些美好的角落,在等待著我們去發(fā)現,當你發(fā)現它的時候,它的美總會讓你驚嘆,赤牛坬便是如此。它值得你在夢境中追求,從心靈深處向往。它永遠保留著最純凈、最原始、最美麗的模樣等待著每一位歸人和過客。
古村的入口處樹立著一塊長著牛角的山石,山石上刻著“赤牛坬”三個紅字,尤其顯眼。離山石不遠處站著一頭神情憨厚,栩栩如生的“赤?!?。再過去,三四個“村民”正在敲鑼打鼓,吹著喇叭,唱著陜北民歌。仿佛在提示我們,赤牛坬的“牛精神”正激勵著每一個生長在赤牛坬的人,以勤懇、樸實、任勞任怨、堅韌不拔為生活的源頭。
初進赤牛坬就能感受到這里豐厚的民俗文化和藝術氛圍,每一處每一物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和制作,吸引著每一位到來的客人。再看,坪院里擺放著的南瓜、籮筐里的紅通通的辣椒、掛在窗前的玉米棒、成堆的高粱、簸箕里的谷子、墻上細膩秀美的陜北剪紙、插著花的大饅頭、羊圈里的羊、湖里裹著紅布帶的小木船、掛滿了紅燈籠的樹,彎彎的石橋,古老的水井,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擺設和物件,散落在古村落的每一個角落,聯成一串串鄉(xiāng)土文化的符號。這里的一切都散發(fā)著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把陜北的風土人情體現得淋漓盡致。
坪院里最有特色的就是用山石鑿成的一塊塊帶痕的圓盤,擺弄成鏤空的、弧形的形狀,看上去像一排堅固的屏風;或擺成一層層梯形的臺階,往臺階上一坐便能十分愜意地邊乘涼邊欣賞坪院周圍的美景。整個赤牛坬在四面眾山的環(huán)繞中,山上棗林層疊,坪院里樹蔭掩映,村民們各自忙碌著農活,廣場上陣陣歡聲笑語,清澈的湖水回蕩著孩童清脆的笑聲,古樸的石板小路上人來人往,熱鬧中仍不失去它原有的寧靜,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一幅“宜居宜游美好家園”的畫卷。錯落有致的窯洞,民俗博物館,輾轉騰挪的小路,村里唯一的學校,農家樂,實景演出舞臺,牛嶺街景區(qū)等等,這一處處景點被巧妙設計并擺放在了一起,層次分明,輪廓清晰,更像一個形狀獨特的古城堡。在赤牛坬的一天一夜,行走過的每一處都有驚喜,藏在背后的故事更是讓人著迷,令人驚嘆!
窯洞,是一種“穴居式”民居,據說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勞動人民以上天賦予的智慧,以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有利地形,把厚厚的黃土變成了高原上的“綠色建筑”,形成了黃土高原上特有的中國式民居。它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地方勞動人民的象征”,具有十分濃厚的中國民俗風情和鄉(xiāng)土氣息。
我的童年是在中國南方度過的,陜北的窯洞只能在歷史教科書里才會看到,那是一段記載中國抗戰(zhàn)時期的歷史,簡陋的窯洞曾接待過中國最高領導人,美國著名記者斯諾也在《西行漫記》中寫下了他當時在這里的親身見聞。因此,窯洞不僅僅是一個居所,它還經歷了歷史的滄桑,見證了陜北人的勤勞耕作。也許,歲月已把那些歷史的瞬間定格在了舊時的窯洞里,但是,新式的窯洞隨著陜北新時代的發(fā)展正在生生不息地延續(xù)著它無窮無盡的生命力。
長大以后,一直對窯洞很向往,若可以,便想放下內心的浮躁,背上行囊,尋一處安靜的地方小住幾日,看山,看水,曬著太陽,聞著泥土的清香,讓浮躁的心有一個喘息的機會。萬萬沒想到,就在赤牛坬,我終于住進了向往已久的窯洞,這讓我興奮不已。
隨著黃土山路的開通,新時代的旅游業(yè)也被帶進了赤牛坬,這里的一部分窯洞已開發(fā)成了民宿,并且它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陜北民俗文化大院”。大院前面立著一個用木板搭建的排樓,最上端掛著“遠方的家”四個醒目的大字,穿過排樓,順坡而上,便能看到大院。英國劇作家菲利普曾說“勇敢的人隨遇而安,所到之處都是故鄉(xiāng)”,我們本是來自遠方的客人,卻在這里找到了遠方的家,于是,放松了疲憊的身體,停下了疲乏的腳步,心靈也有了??康母蹫场Q矍暗囊淮u一瓦,一花一草,窗前秀麗的剪紙圖案,墻上的石板雕刻,房間里的炕,灰色的石磚門和門上的辣椒串,桌子上的小油燈,是如此溫馨而具特色。甚至每個房間的名字都不一樣,有的叫錢卜浪、有的叫舞家地、有的叫公賢地勾、有的叫馬鞍梁……極其有趣的民宿文化。
從大院往不遠處的一方眺望,便能看到一孔孔依山而建的窯洞,那是赤牛坬牛嶺山寨,一個錯落相連的窯洞部落。聽說來過赤牛坬的人都稱它為窯洞“布達拉宮”。若西藏的布達拉宮是人們最神往的目的地之一,那么,窯洞“布達拉宮”便是榆林的一處寶地了。
靠近窯洞部落,它的宏偉壯觀讓我嘆為觀止,不枉此行。這是一座“沒有建筑師的建筑”,卻靠著高原黃土的偏愛和勞動人民的汗水,打造了一座獨一無二的“黃土宮殿”,在這大山深溝里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窯洞部落的進口是一個矮矮的拱門,過了拱門,沿著石板階梯便能走進每一孔窯洞。據說它共包括三百多孔寨窯,三萬余件民俗展品,以“人生百年”為主題依次展開。這些展品星羅棋布地分別陳列在各窯洞里,被細心做好了分類、整理和擺放,每扇門上都貼著名稱標簽。每一孔窯洞都敘述著百年赤牛坬的陳年往事和滄桑歷史,這些見證歲月的老物件不但體現了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文化,也承載了許多人兒時的回憶。成堆的玉米棒子、各個時代的老照片、不同款式和材質的熱水壺、老鐘表、用五谷粘貼的畫……一孔窯洞,故事萬千,說不盡,道不完。
窯洞展廳內洞洞相連,猶如迷宮,若被困在其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生際遇;窯洞展廳外能看得到整體造型的曲線排列,錯綜復雜的階梯和拱門,窯洞前的陽臺上擺放著各種農耕用品,地上一幅幅生動活潑的農家畫,經過歲月沉淀的黃土墻、棕色的門框、灰色的石板,和諧美觀的顏色搭配,讓古老滄桑的容顏增添了幾分絢麗的顏色。不可思議這一處奇妙的百孔窯洞竟然出自最純樸的勞動人民,而不是某位赫赫有名的建筑大師。
夜晚的窯洞部落別有一番風情,窯洞內亮起了各色彩燈,藍的、綠的、紫的、紅的,遠處看,似漫天星斗點綴在溝梁之間。
若說希臘的圣托里尼是一個躺在愛琴海母親懷抱里的嬰孩,是愛琴海上一顆明亮的珍珠。那么,我想說,赤牛坬這一處神秘的窯洞便是躺在龜山懷抱里最大的那顆閃閃發(fā)光的寶石。
赤牛坬里最吸引人的地方當屬它的民俗博物館,據說由10 孔窯洞組成,總占地面積 1000 多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陜北民俗文化博物館。窯洞內“別有洞天”,它被巧妙地設計為一個洞洞相連的大迷宮,分上下兩層。包括民俗文化博覽室、農耕文化博覽室、燈展室、工匠器械室、度量衡室、紅棗博覽室、傳統(tǒng)飲食博覽館、五谷雜糧館、婚喪嫁娶展覽館和服裝鞋帽館等 10 個展館 5 萬多件展品,琳瑯滿目,震撼人心。
我向來對參觀博物館情有獨鐘,也參觀過不少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讓我感到十分驚訝的是這處博物館的講解員竟然是一位花甲之年的大爺,而不是年輕的小伙兒小姑娘。只見大爺左手舉著一支紅色小旗桿,右手拿著一個小擴音器,操著一口地道的陜北方言,滿面紅光,面帶笑容地領著我們浩浩蕩蕩地進入了展廳,小小的展廳內瞬間擠滿了一群滿臉好奇的人,慕名而來的游客進進出出穿梭在通道里,好不熱鬧。大爺滔滔不絕,激情洋溢地講述著展廳的歷史故事,雖然我們這群外國友人不能完全聽懂大爺所講的,但眼前這萬余件收藏品,從農耕器材到生活用品,從學習用具到游戲娛樂,從文化習俗到衣食住行,用它多姿多彩的體態(tài)向人們展現它近千年沉淀下來的豐厚樸實的文化底蘊,讓我們大開眼界。它們有的從未在我們的文化里出現過;有的由于文化的相互影響,似乎也曾經是我們童年記憶中的一部分;有的則因為中外文化的差異而引發(fā)起陣陣討論聲。小小的博物館,卻藏著大大的奧秘,深深的學問,引人思考,耐人尋味。行走穿梭在其中,猶如看了一部穿越千年的長篇史書,活靈活現地把陜北鄉(xiāng)土文化在舊時光的模樣記錄了下來,豐富、厚重,又如此的波瀾壯闊,為我們開啟了回溯時光的閘門。也仿佛看到了陜北鄉(xiāng)村的今天,它正在與時俱進地向前邁著堅定的步伐,它的明天也必定會綻放光芒。
在博物館的出口處,我們跟大爺聊了幾句,原來早在博物館修建的時候,大爺就參與了整個工程的策劃與展廳的設計,包括展館里陳列的大部分物件,也都是大爺曾經使用過的,怪不得能如此流利地娓娓道來。當我們問大爺這么多年,千萬次地重復著同樣的事情,是否會覺得累,大爺用堅定的語氣回答說:“不累,因為自己親自做過的事最清楚,讓別人來講不放心,不熟悉?!闭f話的此刻依然神采奕奕,絲毫沒有疲憊的樣子。
看來,赤牛坬真是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大漠和黃土孕育了赤牛坬,被大漠和黃土厚愛的赤牛坬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善良、純樸、勤奮又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他們用最純樸的智慧參與了赤牛坬這一處鄉(xiāng)村家園從過去到今天的建設,并且延續(xù)到未來的發(fā)展。
如同《高高山上一頭?!罚迕駛兎畔铝颂锢锏那f稼,圈里的牛羊,自編自導自演創(chuàng)作了這一部赤牛坬最精彩的大型原生態(tài)實景演出。它以陜北農耕文化為主題,以半山半水為舞臺,生動再現了陜北勞動人民田間勞作、祭祀婚嫁等民俗風情,整個演出分為序篇、勞動篇、愛情篇、祭祀篇、尾聲五個篇章,是中國第一部由村民親自演出的大型情景舞臺劇。
隨著吱呀一聲門響,一位農村大娘從大門里出來,開始生火做飯,轉眼間窯洞外炊煙裊裊,頗有一番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意境。背靠山,面朝水,山路彎彎,棗樹層疊,一條小木船,一個大石盤。當“一村人家,幾縷炊煙,一畦菜地,幾道籬笆”的生活逐漸消失在喧囂的都市中,這古樸的村莊,卻依然過著被籬笆小院圍起來的日子,只有微風、陽光和泥土,幸福變得很簡單,甜是淡淡的,情是暖暖的,泥土的香氣永遠都是濃濃的。時間仿佛在這里停下了腳步,車馬很慢,書信很遠,幸福很近,讓人向往,讓人眷戀。在這里,你可以自給自足,喝井里打的水,吃田里種的菜,與世無爭,無憂無慮。在這里,人們用他們勤勞、勇敢和樸實的民風譜寫著屬于自己的人生。
小時候常常背著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彪m然還不懂得勞動人民的艱辛,也未曾體驗過農耕生活,但還是知道盤中餐來得不易,要懂得珍惜糧食。然而,赤牛坬的勞動人民是幸福的,他們有一顆火熱的心,他們熱愛生活,即使面朝黃土背朝天,也從不抱怨蒼天,因為他們相信上天對他們是公平的。
夏日的黃土高原,萬山披綠,晴空萬里。一曲回腸蕩氣的陜北民歌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那是一種平凡的聲音,宛轉,悠揚,在亙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蕩漾,在深深的叢林與幽幽的山谷間回響。那是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一個古樸的村落,一群辛勤勞作的人民,凄美純真的鄉(xiāng)村愛情,感天動地的民俗信仰。他們載歌載舞,拉著牛,趕著羊,抬著花轎,劃著木船;他們以大地當舞臺,以山頭當背景,以山石當布景,又以自家的籮筐和鋤頭當道具,每個參演者都演繹著自己的生活劇本。就在剛才,大爺還拉著牛,大媽還趕著羊,從你身邊走過,如此情真意切。猶如一幅用黃土潑灑成的畫,歲月留下的一道道皺紋是畫中那棵古樹的根,吸取了大地的精華,滋養(yǎng)著大樹的一枝一葉,結滿了智慧的果實;又猶如一部用生命寫成的書,那曾經晶瑩剔透的雙眸,如今已變得昏黃暗沉,見過幾多人生百態(tài),經過幾多似水年華,深陷的眼角是已漸漸枯干的河流,一代又一代生命在此繁衍,在書上留下了不朽的故事。那些最純真最慈祥的笑容,仿佛正在告訴我們,一個飽經滄桑的人方知什么叫平凡,一個平凡的人,心里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平凡世界,只有在平凡世界里,精神才得到洗禮,靈魂才得到升華。
演出結束了,前來觀賞的人也紛紛離去,然而,我還停留在沉思與震撼中。沉思,它一幕幕赤牛坬的民俗風情,保留了最純樸的鄉(xiāng)土氣息;震撼,它凝聚了赤牛坬世代相傳的智慧結晶,繁衍出色彩斑斕的文化信仰。
清晨,若爬上龜山的最高處,便能俯瞰赤牛坬村全景,在眾山環(huán)繞中的赤牛坬,顯得小巧玲瓏,典雅別致,格外迷人。在這高高的山上,我看到了“赤牛坬”的過去,也看到了它的現在,感受了它的滄桑歷史,也感受了它的現代化發(fā)展。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讓我對陜北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有了更多的認識,讓我久久不得忘懷。當我不忍離去的時候,我驚詫地發(fā)現,我的思想,我的意識,已得到了最大的滿足,我空寂的心靈已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