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臺灣地區(qū)某些勢力肆意發(fā)起各類所謂“公投”,香港某些人也公然叫囂所謂“公投”。中央堅決反對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包括以所謂“公投”的方式來進行“臺獨”分裂活動,或者為“臺獨”分裂活動打開方便之門。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是我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qū)域,無權自行創(chuàng)制“公投”制度或發(fā)起所謂“公投”活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進行任何形式的所謂“公投”均沒有憲制性法律依據(jù),是非法的,也是無效的。為從學理層次有力批駁臺灣、香港地區(qū)有關勢力所謂“公投”活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編輯部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王英津教授主持開辟“國際社會典型公投案例研究專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借著民族自決的東風,世界分離運動蔚然興盛。進入21世紀后,分離勢力又開始搭乘直接民主的便車,將公投與分離主義結合,民主分離主義逐漸走上舞臺中央。一時間,公投成為分離勢力的“尖兵利器”,不斷切割著世界各國本就在全球化沖擊下不斷收縮的主權。環(huán)顧全球,近些年就發(fā)生了包括克里米亞公投、蘇格蘭公投、加泰羅尼亞公投和庫爾德公投在內的四起分離公投。與世界民主分離大潮遙相呼應,“臺獨”勢力也高舉所謂“自由民主”“住民自決”與“命運自決”的旗幟,故意混淆相關概念,錯置歷史上的領土變更公投案例,企圖為“臺獨”分裂活動尋求理據(jù)。對此,大陸學界做過一些批駁,但缺乏理論縱深。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都亟待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深度剖析世界范圍內領土變更公投案例,并以此為切入口進一步透視“臺獨”公投的非法性。
王英津教授建構了一套全新的、從邏輯起點與西方主流理論分道揚鑣的公投分類體系。本組稿件以此為基礎分析框架。該框架以“民主”與“自決”作為公投分類的基點,在反對和防止分離勢力假借民主性公投與自決性公投的旗號從事分離活動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其具體內容包括:(1)公投=自決性公投+民主性公投;(2)自決性公投=領土獨立性公投+領土歸屬性公投;(3)民主性公投=全國民主性公投+地區(qū)民主性公投;(4)地區(qū)民主性公投=對內治理型公投+對外分離型公投;(5)對外分離型公投=協(xié)議式分離公投+單方面分離公投。
本組稿件涉及國外的北愛爾蘭、克里米亞、巴斯克和直布羅陀四個領土變更公投案例。從發(fā)生時間看,既有歷史上的經(jīng)典案例,又有近年內討論度極高的熱點案例。從當事國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看,既有早發(fā)國家,也有后發(fā)國家。從公投類型來看,既有自決性公投,也有民主性公投。
本組稿件將從理論上闡釋:為何國外某些地區(qū)可以舉行分離性公投,而臺灣地區(qū)2 300萬人民不能發(fā)動“獨立”公投;臺灣問題和國外這些問題究竟有何不同。這既是大陸涉臺研究界對“臺獨”公投的正面回應,也是從學理和法理高度對“臺獨”公投的“理據(jù)”所作的駁斥。該組稿件對我們汲取國際經(jīng)驗教訓,推進“一國兩制”香港實踐以及設計“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具有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