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列
我的孩子上小學四年級,我感覺他耐挫力比較差。我想讓孩子到艱苦的地方鍛煉一下,接受一下挫折教育。這個方式可行嗎?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AA孩子耐挫力差,于是就讓他去接受更多的挫折以鍛煉耐挫力,這是很多人的想法,并且認為這個想法是正確的。為什么沒有人去問一問孩子的想法,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呢?
我以為,孩子的耐挫力差,恰恰是因為他受到的挫折太多了!
孩子四年級,正是從低年級轉向中高年級的時候,學習任務增加,當他遇到困難時,父母是如何幫他的?在日常輔導功課時,有沒有一些無意識的、以為無傷大雅的話脫口而出?
父母的一些無心之舉,可能帶給孩子很大影響。
比如,“這道題這么簡單,你怎么還會錯?”“我都講三遍了,還聽不懂,你腦袋是榆木疙瘩嗎?”“就沒見過你這么笨的孩子,端杯水都會灑?!薄翱茨阆敌瑤н@么慢,急死我了,不如我來幫你,分分種就搞定……”
你覺得,這類話包括一些行為,會幫助到孩子嗎?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來,耐挫力是一種什么力?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擊,仍然可以微笑面對、百折不撓,這是耐挫力。
可是,你知道嗎?擁有這樣一種力量,不是來源于你在他成長過程中,一次次打擊他,一次次讓他體驗挫敗感,給他所謂的挫折教育。而是給他充足的愛和安全感,在愛和安全感中,才能生發(fā)百折不撓的力量,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
不恰當?shù)拇煺劢逃粫Ыo孩子習得性無助。
聽過馬戲團大象的故事吧?小時候,大象被一根細細的繩子拴著,怎么也掙不脫。慢慢地它習慣了,即使長大了,早已經(jīng)擁有了掙脫那根細繩的力量,但即使沒有繩子,它也不會逃跑,牢牢地被無形的繩子拴在了馬戲團。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一個心理學專業(yè)術語。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經(jīng)用狗作了一個經(jīng)典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箱一響,就對狗進行電擊。狗想跑,可是籠門關著,躲不掉電擊,只好被動忍受。經(jīng)過多次實驗,到最后,即使實驗人員把籠門打開,狗也不跑了,而且不等真正的電擊出現(xiàn),它就會自動地先躺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在對人類的觀察實驗中,心理學家也得到了與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結果。
實驗證明,因為過往的痛苦經(jīng)驗,在本來可以選擇逃離痛苦的時刻,人或者動物都會被動地等待和忍受。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在孩子的幼年時期,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和安全感,就相當于給予孩子的保護殼。在這個保護殼里,孩子充分地發(fā)展自己的各項能力,成熟了,自然就會破殼而出。就如同孵化一只小雞,小雞孵成了,自然就會破殼而出。人為地制造困難,進行所謂的挫折教育,就如同從外部敲碎這個蛋殼。你想想,這會幫助小雞出殼嗎?會對孩子有好處嗎?雞蛋由內打破,才是生命啊。
與其給孩子所謂的“挫折教育”,不如給他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一次次體會“我做到了”的喜悅,從而增加他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一個概念,就是通過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讓孩子不斷體驗到“我能行”的感覺。
一道題聽三遍還是聽不懂,放一放,換一道題聽一遍就懂了。哇,好棒,這道題做出來了。帶著這種力量感,再去嘗試一下剛才那道題,說不定就可以了。
水杯拿不穩(wěn),把水灑了,教給他端水杯的方法。嘿,這次拿穩(wěn)了,水沒灑出來,真棒。
鞋帶系得慢,上次用了五分鐘,這次用了三分鐘,有進步。關鍵是做成了,這點非常重要。
而且,即使真的有做不了的時候,學會向人求助,也是一項值得驕傲的能力。
給孩子一個愛的容器,讓孩子在這個容器里慢慢成長,當他的各項力量漸漸養(yǎng)成的時候,他的耐挫力自然就生發(f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