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新教學觀強調(diào)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技能并重,而不是單單注重傳授知識。知識固然與能力是互通的,但是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教師能給予學生的知識只能是知識海洋中的一滴,不能囊括全部。因此,只有在傳播知識同時,盡力教給學生自行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即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注重技能培養(yǎng)。而自學能力恰恰是培養(yǎng)學生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小學語文學科而言,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呢?下面姑且從幾個方面談點個人的愚見。
一、培養(yǎng)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閱讀者憑借視覺,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技能,理解文章內(nèi)容,獲取新知識的思維活動的能力。對小學生來說也就是讀書看報的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復雜的,各種因素摻雜其中的實踐過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是以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為準繩,以課文為例子,以各種形式的訓練為途徑的。只有積極的、有目的的,并科學的選擇閱讀教材的閱讀方法,大量地進行閱讀實踐,就一定會提高閱讀能力。具體說,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首先是樹立明確的閱讀目的,培養(yǎng)強烈的閱讀興趣。從事任何一項活動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才有實踐的動力,并逐漸產(chǎn)生興趣。讀書也是如此。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借助開課導語來激發(fā)閱讀興趣?!肮鹆稚剿翘煜伦蠲赖摹M瑢W們想知道它美在哪里嗎?”這樣一問學生便會情不自禁地想了解桂林的山水,了解祖國的大自然,然后讓學生帶著興趣和目的去讀書,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者先利用幻燈放出一個衣著單薄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賣火柴,最后凍死街頭的情景。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起了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也尋找到了學習課文的切入點。進而提出小女孩為什么要在大年夜賣火柴?課文是怎樣描述的?這一思想性、目的性的提問,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愛情讀書的先決條件。久而久之,學生便會主動地相應地去讀書,繼而提高閱讀能力。
其次是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提高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筆者認為教師應通過典型課例啟發(fā)引導學生學到知識,然后把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讓學生在實踐鍛煉自己,堅持學以致用,持之以恒。小學生在閱讀中應逐步養(yǎng)成讀思結(jié)合的習慣,即一邊讀一邊想,每閱讀一篇課文,都能自行提出問題,自行解決問題,質(zhì)疑問難的習慣,即針對課文內(nèi)容及要求,能提出疑點,通過閱讀再尋求答案,在解決不了時,可請教他人,要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即在讀書過程中提倡學生在書上進行圈、注、標、劃、括、寫等,也就是圈新詞,注字音字義,標段落層次,劃優(yōu)美句段,括疑難詞句、寫評點體會,等等。這些良好閱讀習慣要從小養(yǎng)成才能形成一系列正“遷移”,構(gòu)成“定型”,將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和學習。
第三是掌握閱讀的方法。古人說:“授以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給方法,讓學生自己會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過程,就是形成其閱讀能力的過程。讀書的方法很多,教師應注重教給學生閱讀不同文體的方法及步驟。記敘文是小學課本中的主要文體,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出了“三步過渡式”閱讀法,即初讀感知激發(fā)興趣,熟讀理解掌握知識;精讀深化,遷移運用。讀寫景的文章應讓學生明確:寫的什么景,此景有何特點,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用了哪些好詞好句表現(xiàn)景色特點。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先要學生明確借何物、喻何人、托何物、言何志;再抓重點,看特點,弄清寫作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讀說明性文章:先明白文章說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何特點;再看文章按什么順序,從哪幾方面進行說明的。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長期堅持訓練,學習就能掌握閱讀的一般方法及步驟、閱讀能力就會逐步形成。
二、培養(yǎng)查找資料的能力
隨著小學生視野的開闊,知識面的擴大,分析和理解能力課文的程度也隨之加深。這樣僅教師的講解和課文的注釋已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這就迫使學生要從課外書籍和文獻資料中查找有關內(nèi)容,用以填補理解上的疑點,重點和難點。事實也證明,小學課文中的古詩、魯迅的作品等。的確有些詞語或內(nèi)容需借助有關書籍或資料理解。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是千古絕唱,它好就是好在“綠”字,一個“綠”字起到了點睛之筆,繼而詩的內(nèi)容活起來,江南春色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但僅限在“綠”的理解,還不能更好地體會文字的功能,如果學生能夠借助資料,知道王安石是怎樣用上“綠”的。就更能說明問題了。起初詩句用了“到”“過”“吹”等字,最后才選擇了“綠”字,這一形容詞。再如理解魯迅的《在仙臺》一文,可先讓學生閱讀一直《藤野先生》,然后通過查找有關書籍或資料認識當時的背景; 魯迅在仙臺學習時,正是日俄戰(zhàn)爭時期,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野蠻的爭奪戰(zhàn),任意宰割和蹂躪中國人民。其次課上,放一段新聞紀錄片,正是日軍殘殺中國人的鏡頭,影片上,一旁觀看的中國老百姓表情麻木,無動于衷。魯迅憤填膺,斷然決定了不再學醫(yī)。這樣一來就能更好地學習課文了。這就是說培養(yǎng)學生查找文獻資料的能力是必要的。一般說來,教師應先學生查找有關資料。待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后便會自覺地把新查到的相關的有價值的內(nèi)容摘記下來,以作備用。
三、增強善于運用工具書的能力
閱讀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有問題可以請教老師,也可以請教工具書,工具書使你無師自通。比如字典、辭典、目錄、索引等。其中字典是小學生必備的重要的工具書。怎樣培養(yǎng)學生查字典的方法和形成能力呢?一是教給查字典的方法。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會三種查字法——音序法、部首法和數(shù)筆畫法。二是掌握規(guī)律:獨體字本身是部首查“自己”,不是部首看起筆。如“大”字本身是部首,就查“自己”,“不”字就要查起筆“一”部。合體字若是左右結(jié)構(gòu)的,左邊有“部”查“左”,左邊沒有看“右”。若兩邊都沒有,則看“左上”或“右下”部分。上下結(jié)構(gòu)的,上邊有部就查上,上邊沒有部查下,若上下都不是部首,則看起筆。半包圍,全包圍結(jié)構(gòu)的,要看外框。如:“壓”查“廠”部,“國”查“口”部。三是在實踐中鞏固,養(yǎng)成習慣,形成能力。①每學一篇新課文,教師讓學生預習時,查字典解決生字,新詞。②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對課外閱讀,教師應做到有布置,有指導、有檢查,強調(diào)在閱讀時充分利用“字典”這個工具書,解決閱讀中的障礙。③號召學生寫日記或周記。在寫句寫話中也要強調(diào)使用“字典”這個工具,來解決遇到的困難。④查字典比賽,給出幾個規(guī)律性的字,讓學生用不同的查字法來查,看誰查得對,查得快。⑤把查字典的能力納入成績考核中去,把查字典的基本功訓練落到實處,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會有一定幫助的。
總之,現(xiàn)代教育應當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智能上,尤其是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上。葉圣陶說: “能力不是傳授的,而是培養(yǎng)和鍛煉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