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琳琳 福建省南安市社科聯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古自今一直蔚為大觀,成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份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
民本思想的核心,就是堅持群眾路線。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群眾路線所蘊含的智慧早已被廣泛運用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成為各級各部門、各行各業(yè)長足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武器。
一是國家治理離不開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習近平指出,制度優(yōu)勢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優(yōu)勢,衡量一個社會制度是否科學、先進,其中之一就是看是否得到人民的擁護。2020年的新冠肺炎病毒爆發(fā)后,習總書記說,最牽掛的就是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黨中央隨即成立指導組、制定科學防控策略,發(fā)出最強動員令,人民解放軍和全國各地4萬多名醫(yī)護人員、346支醫(yī)療隊馳援湖北、19個省市對口支援,各方力量分秒必爭夜以繼日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所有治理費用全免,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防控力量迅速形成,全民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共同筑起抗擊疫情的巍峨長城。群眾的高度自覺配合,究其根本在于國家的一切政策舉措都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與我國人民群眾的所急所盼所需相契合,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反觀西方國家,比如意大利,雖然也提出居家隔離,卻引來暴動。主要是政策的制定與群眾追尋的利益沒有高度契合。西方國家是資本利益至上,居家隔離、停工停產意味著沒有工作、沒有收入,而看病的醫(yī)療費用卻非常昂貴,還要支付各種貸款,但政府不會兜底,利益財團也不會無償捐贈資源,群眾覺得利益受到損害,自然會引發(fā)暴動。因此,國家在制定各項政策時,首先要著眼于廣大人民群眾,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為標準,做到在作決策時考慮群眾的意愿,抓工作時顧及群眾的感受。比如,國家推進地攤經濟、小店經濟,出發(fā)點是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增加就業(yè)崗位,從而穩(wěn)定民心、穩(wěn)定治安。再比如,《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guī)模速度明顯高于去年。制定這一政策,目的就在于防止許多企業(yè)、個體戶受疫情影響還不起貸款,保障企業(yè)生存發(fā)展。
二是企業(yè)管理離不開群眾工作方法。人是一個組織中最富創(chuàng)造性、最活躍的力量,做好人的工作,就能激發(fā)更多能干、實干的員工積極主動地為組織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和財富。企業(y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在符合戰(zhàn)略目標的前提下讓員工熱愛工作,認為工作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展現個人才華和價值的平臺、實現財富或名譽等人生追求的機會,從而把自己的潛力發(fā)揮到極致,推動企業(yè)的整體績效實現最大化。華為讓員工都持有股份、無錫“紅豆集團”建立工資增長機制和讓企業(yè)人“情緒有釋放”等措施,都是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體現。
然而,以人為本不是一味地以犧牲一方利益為代價換取的,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共贏。走好群眾路線,不僅僅要懂得為群眾著想,更要有好的策略。
一是運用共贏思維。以群眾路線為核心的民本思想,根本目的是實現既定目標,群眾路線則是方法和手段。比如某地方政府要對某村的土地進行歸整,為了能讓村民自愿交出土地,就必須找到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村民的利益是什么。假如政府幫村民聯系好一家國企和一家銀行,村民將土地換來的政府撥付資金入股國企,國企將收到的資金存入銀行,將來,銀行將分紅給國企,國企將每年的收益和分紅再發(fā)給村民,那村民就得到了利益,資金、股份和分紅。但這里的受益者可不止村民,對政府,完成了土地指標;對國企,有了大筆資金,流水就大,就能貸更多款;對銀行,不僅有存款,而且每個村民都是它的股東,自然就成為自己免費的宣傳員。
二是要運用規(guī)則思維。以制管人,以制管事。公正是人民群眾對黨政干部的最大的需求。為官之道如此,治理之道亦是。黨政機關和企業(yè)都有內部績效考評,考評結果與每個人的工資或晉升掛鉤。本質上,工資和晉升是激勵因子,給了干部和職工看得見的利益,但如果沒有定規(guī)則,沒有制度的約束,就會欠缺公平,這種激勵反而會帶來一定的風險。比如,選后備干部時,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最能干、干最多的,就會出現內部分裂現象;比如,核算績效得分時,沒有一定的標準,所有人都想加分,就會出現 腐敗現象。制定績效考核機制,目的在于激勵人的積極性,但沒有規(guī)則思維,用制度約束,就會亂了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