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一鳴
摘 要:互聯網在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催生了一系列問題,網絡謠言伴隨網絡的發(fā)展而出現,與傳統謠言相比更具危害性。謠言傳播主體與受傳者是傳播過程中的兩個重要因素,本文通過研究網絡謠言傳播主體的社會動機,為謠言治理建言獻策。
關鍵詞:網絡謠言;傳播主體;社會動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1-0-02
一、緒論
西方學者認為,社交媒體的興起使得傳媒進入“后真相時代”,由于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卻參差不齊,致使網絡謠言的蔓延,輿情反轉與事實反轉的情況頻繁出現。社會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曾提出三大動機理論,其中的親和動機和權力動機理論可用來分析網絡謠言傳播主體的社會動機。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網絡謠言的概念及特點
網絡謠言是通過如社交媒體、郵箱等介質傳播的一些沒有事實依據并帶有目的性、指向性和攻擊性的話語。謠言在傳播過程中處于未被證實的狀態(tài),網民無法辨別其真?zhèn)巍R话闱闆r下,突發(fā)事件、公共事件、特殊事件和政治事件易爆發(fā)網絡謠言。
在新時期,網絡謠言不僅具有傳統謠言的特點還具備一些新特點。首先,網絡謠言的內容廣泛。一些具有較強新聞性的事件中易滋生網絡謠言,這些事件由于涉及公共利益所以受到網民的普遍關注。其次,網絡謠言傳播迅速。網絡傳播具有即時性、交互性強的特點,促使謠言在短期內迅速蔓延。再次,網絡謠言具有較強迷惑性。它依托網絡平臺,將文字、視頻相融合進行傳播,增強了謠言的迷惑性。最后,網絡謠言的破壞性較強,“蝴蝶效應”更加明顯。一個網絡謠言可能會對社會秩序和風氣造成巨大破壞,進而造成公眾財產損失與社會資源浪費。
(二)社會動機的概念及產生過程
關于社會動機的概念,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答案。周曉虹認為,社會動機是驅動人的社會行為的基本力量。時蓉華認為,社會動機是推動個體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動力。根據《心理學詞典》,社會動機是個體為滿足自身社會性需要而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其與社會性需求直接相關,但與生理性需求無關。本文傾向《心理學詞典》中的定義。
個體因為感到自身缺乏某種東西而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這時,主體的自動平衡傾向促使主體產生需求。個體為滿足自身的社會需求而采取一系列有目的的行為。當這種需求獲得滿足時,個體的焦慮被平息,產生新的需求。同一動機往往可以產生不同行為,同一行為也可能是由多種動機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網絡謠言傳播主體的社會動機
(一)內部動機
內部動機指個體自發(fā)的對某活動的認知,往往體現為活動本身能夠激發(fā)個體的興趣。內部動機有三個內驅力,這三個驅力都有可能引起行為。首先是好奇的內驅力。好奇心是指對新奇信息的探索,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下,網民生活壓力較大。受好奇心驅使的網絡謠言傳播者為了追求刺激,產生獵奇心理。其次是好勝的內驅力。好勝心理是個體為了凸顯自己與同輩相比更優(yōu)的動力,其不是受外界刺激產生的動力,是個體自發(fā)產生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網民在網絡環(huán)境下選擇默不發(fā)聲,只有少部分網友樂于積極發(fā)表意見。這些積極發(fā)聲的網友相對具備較強的好勝心。最后是互惠的內驅力。人天生對不確定的事物的關注度較強,人們憑借不斷獲取和傳播信息消除不確定性。網絡謠言的傳播者可能出于幫助他人消除不確定性的目的而散布消息,因此,傳播主體可能并非惡意傳播謠言、造成危害。
(二)親和動機
在社會心理學中,內在需求、外在喚起、情緒狀態(tài)和過往經驗是影響親和動機的因素。動機的核心是需求。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貧富差距較大。在社會分配不平衡的情況下,網絡謠言傳播者對周遭環(huán)境產生不信任,認為自己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內心充滿恐懼。同時,如果突發(fā)事件與傳播者切身利益相關或傳播者認為自己與突發(fā)事件當事人同病相憐,傳播者便會受到刺激。內在恐懼與外在刺激交織驅使傳播者產生親和動機,他們有意識的編造謠言進行傳播,最終目的是在網絡的虛擬環(huán)境下尋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情感支持。
(三)權力動機
權力動機是麥克利蘭提出的另一個動機理論,即對權力的欲望,它是個體控制并影響他人但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權力動機的重要程度取決于它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研究稱,個體對社會事務表現出濃厚興趣背后都存在較強的權力動機。權力動機分為個人化權力動機與社會化權力動機,個人化權力動機從個體自身利益出發(fā),社會化權力動機從他人或社會利益出發(fā)。權力動機中包含強制因素,某些謠言傳播主體為了壟斷金錢、人力、信息等資源而傳播謠言。
(四)社會贊譽動機
社會贊譽動機是個體希望獲得他人或團體的稱贊的動機。個體的許多行為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贊賞,通過他人的贊譽獲得自我滿足。意見領袖是兩級傳播中的重要角色,他們往往是團隊里在某領域或某件事中有出色才干的人。據調查,只有極少數網民在網絡上積極發(fā)聲,加上近幾年網絡暴力事件頻發(fā),多數網民擔心遭受群體攻擊,甘愿當“吃瓜群眾”。因此,在群體人數增加,意見領袖人數沒有增加甚至減少的情況下,“沉默的螺旋”現象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日趨嚴重。就網絡謠言傳播主體的社會動機來說,傳播主體也許是網絡中相對活躍的個體,如微博大V等。他們希望作為意見領袖在群體中獲得他人的贊許而傳播謠言。
四、基于傳播主體社會動機的網絡謠言應對策略
(一)完善謠言預警
近年來,謠言內容基本涉及食品安全、災難事故、社會民生三方面,傳播渠道以微博、微信為主。謠言傳播早已初顯規(guī)律,因此,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大數據總結謠言發(fā)生規(guī)律。如事件發(fā)生多久后會出現謠言;哪些事件會誘發(fā)謠言;謠言傳播主體偏好在哪些問題上制造謠言等。其次,尋找網民的信息痛點。謠言傳播主體往往能抓住網民的痛點,知道他們在意哪些信息、缺乏哪些信息,再利用這些痛點制造謠言。因此,有關部門應堅持受眾本位,早一步了解網民需求,避免謠言產生。
(二)把控時間節(jié)點
一個事件存在許多時間節(jié)點,官方應準確把控時間節(jié)點提高傳播時效性,避免謠言傳播主體有機可乘。把控時間節(jié)點包括兩部分,一是迅速回應,二是速度放緩。首先,事件發(fā)生后,官方應在第一時間告知網民當前損失情況、事件調查進展等信息,避免不法分子惡意渲染造成社會恐慌。其次,若謠言已經傳出,官方可以采取“讓子彈飛”的方式,先不予以回應,用事實證明一切。
(三)保證信息公開
“塔西佗陷阱”指政府一旦失信,不管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說假話、做壞事。近年來民眾不信任政府的情況日益嚴重,很大程度上源于輿情事件發(fā)生后,官方因擔心無法承受輿論壓力而采取“堵”的方式阻止網民獲取真相。在民眾不信任政府與政府擔心無法承受輿論壓力的惡性循環(huán)下,信息有用度大大降低,滋生網絡謠言。因此,政府部門應轉變思想觀念,保證信息公開。其中既包括事件發(fā)生后的信息公開,又包括日常政務公開,幫助網民了解最新情況以消除不確定性。
(四)加強議程設置
我國網民媒介素養(yǎng)較低,看問題缺乏理性,容易輕信一些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網絡謠言傳播主體正是抓住了這點,惡意引導網民。議程設置理論強調大眾傳播雖然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件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設置議程決定人們關注什么及關注的先后順序。因此,政府應利用政務微博引導網民,或與主流媒體展開合作通過議程設置提高網民媒介素養(yǎng)。這種引導既包括對謠言傳播主體的引導,又包括對受傳者的引導;既包括事件發(fā)生后的引導,又包括日常對網民情緒走向的觀察與疏導。
(五)完善規(guī)章制度
我國于2013年在法律中明確了網絡謠言在什么情況下構成犯罪。盡管當前已有相關法律進行約束,但網絡謠言仍然蔓延。網絡謠言的犯罪成本低、獲利高是當前存在的一個問題,部分傳播主體在利益驅使下造謠、傳謠,即使最后受到法律制裁但從中獲得的利潤遠遠大于其損失。因此,國家應加大造謠傳謠的處罰力度,將網絡謠言造成的危害劃分等級,根據不同等級進行處罰,令謠言傳播主體心生畏懼。
五、結語
本文運用心理學上社會動機的相關理論進行論述,總結得出網絡謠言傳播主體普遍存在的社會動機。其中,傳播主體受個人經歷、性格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具備其他特殊動機,對策分析基于傳播主體的社會動機提出建議。研究網絡謠言傳播主體的社會動機有利于掌握其心理、發(fā)現其行為規(guī)律,避免謠言滋生,進而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宗益祥,馬雅妮.網絡謠言傳播的心理動因與防治策略探析——以近年來的幾起典型網絡謠言為例[J].中國記者,2017(8):52-53.
[2]王立欣.近期網絡謠言的新變化與應對之策——以遼沈地區(qū)重點網絡謠言事件為例[J].中國記者,2018(4):110-112.
[3]袁會.公共事件網絡謠言傳播中的主體互動機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5(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