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斌 王樹磊
摘 要:每一所學校的發(fā)展和管理,都會因學校的歷史和地理位置所不同?!懊髡咭驎r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必須明確“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心中有盤棋”,既要有遠景規(guī)劃,又要靈活變通,因時而變,與時俱進,積極地根據(jù)時代和形勢的發(fā)展做出相應調整,拒絕因循守舊。
關鍵詞:借勢;先機;融合
一、 乘勢而上,借勢而為
何謂“勢”,“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jié)也?!边@是《孫子兵法·勢篇》中的一句話。激流之所以能夠把石頭給沖走,是因為他的“勢”。學校發(fā)展要想成效卓著,就必須借勢。
(一)借天時之勢
每一個年代,必定有特定的歷史時期,有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2013年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方針,2019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關于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qū)(青島)建設總體方案,2019年召開了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等,所有這些,看上去與學校的教育教學關系不大,但細思深究,這恰恰是“天時”?!耙粠б宦贰苯ㄔO和上合組織示范區(qū)的建立,國家必定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周邊國家的來訪、投資、建廠、生產、管理、銷售等,以及我們國家的出訪、投資、合作、交流等,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所以英語外的小語種人才必將得到大范圍的重用,學校的小語種教學迎來春天,搶占先機就是搶占成功。引進小語種教師,開設小語種教學,培養(yǎng)小語種學生,加強與小語種國家的人才交流和學術交流必將成為先機之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召開,讓一直受冷落的思想政治課得到了空前重視,給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下的選課指明了一條光明之路,升學,就業(yè),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有了新的選擇。
(二)借地利之勢
學校的地理位置,不僅決定了學校的辦學規(guī)模,同樣決定了學校的發(fā)展方向。地處老城區(qū)的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學校文化底蘊深厚,師資力量相對雄厚,周圍居民多,學生生源質量會很好,但學校規(guī)模受限于占地面積,所以要在優(yōu)化辦學特色上做文章,打造老校名校。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學校,學校規(guī)模有發(fā)展空間,生源兼顧城區(qū)和農村,應當以優(yōu)質的管理和服務作為品牌,招聘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和全國名師,在教育教學成績上有挑戰(zhàn)城區(qū)名校的底氣,勢必迎來發(fā)展良機。地處開發(fā)區(qū)的學校,短時間是比較荒涼,沒有人氣,但政府的政策會有所傾斜,會大力扶持周邊發(fā)展,并且新的學校,必定新的定位,新的發(fā)展,所以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抓住機遇,搶先發(fā)展,回想深圳當年還是小漁村的時候,敢于“吃螃蟹”的捕獲了巨大的發(fā)展機遇。有了學校,有了優(yōu)質教育,自然有居民群聚而居,這就是發(fā)展的眼光,這就是正向思維。
(三)借人和之勢
學校的底蘊在學校的發(fā)展中,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豐厚的辦學底蘊中,打造了濃厚的學風和醇厚的校風、教風,這都是教師發(fā)展的底氣。學校既要人性化管理,立足實際,充分考慮教師的工作生活,讓老師們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又要建章立制,通過嚴格的管理制度,激活教師的考核機制,激發(fā)教師的內在潛能,激勵教師追求事業(yè),激奮“有能”的教師更有“勁頭”,讓“有為”的教師更有“甜頭”,讓“有位”的教師更有“奔頭”。每一位老師,都是學校發(fā)展的見證者、開創(chuàng)者、建設者,學校要引領教師靜下心來研究教育教學,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體會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幸福感。
二、 敢為人先,搶占先機
20世紀的深圳,絕不是單單一個“劃了個圈”那么簡單,最重要的是以“時間就是金錢”的敢為人先的精神,沒有敢為人先的邁出改革開放的第一步,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經濟飛騰。
(一)什么是“敢”
《紅樓夢》中講“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我們要敢于借助刮到學校的“好風”,努力飛上青云,敢闖敢創(chuàng)。鄧小平理論就充分體現(xiàn)了敢闖敢創(chuàng)。改革開放這條路,是摸著石頭過河,怎么摸?那就是——敢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這就是敢創(chuàng)。那么對于學校來說,怎么敢闖、敢創(chuàng)?“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每一屆學生都有不同年代的烙印,學校教育教學策略不能一成不變,必須敢于打破固有的模式,因時而變,因勢而變,要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沖破制約發(fā)展的舊框框,走出“路徑依賴”的怪圈,探索適合不同學生發(fā)展的教育之路,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
(二)什么是“為”
為,就是有作為,古語說“為者常至,行者常成”,有思想,才會有發(fā)展,有為才有位。針對學校發(fā)展的瓶頸,必須敢于沖出常理的束縛,以逆向思維看待問題。學生生源差了,老師上課不敢講了,就怕學生吃不下,所以,一味地降低起點,降低容量降低難度,長此以往,教師、學生的知識面窄了,儲備嚴重不足,難以應對新形勢下的考試?!澳就霸怼敝校豢吹搅硕贪宓南麡O作用,沒有看到長板的積極作用。抬高起點,加大密度和容量,附以精準落實手段和分層任務教學,既能保證了優(yōu)生的“吃得下”,又能兼顧其他學生的“吃飽”,讓學生有成就感和收獲感,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這樣下去,學校的教學哪有不突出的道理。
(三)什么是“人”
一是以人為本。以老師和學生的發(fā)展為一切發(fā)展的核心,一個學校,老師發(fā)展了,學生發(fā)展了,那才是真正的發(fā)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堅定通向羅馬的大路成百上千條,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不要只限定于自己單一的學科,學科之外的其他領域,只要思路得到開拓和轉變,同樣可以有突出的成就。一個語文老師,在競爭激烈的學科中,要想出人頭地,完全可以避其鋒芒,在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綜合實踐、科技發(fā)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所建樹。同樣,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學生需要“一碗水”,教師僅僅“一桶水”是不夠的,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知識的更新,教師需要“長流水”。二是開發(fā)人力。我們老師的發(fā)展就是人力的發(fā)展,只有老師發(fā)展了,才有學生的發(fā)展,老師沒有發(fā)展,學生何談發(fā)展?當年李希貴寫《學生第二》,“學生第二”,要體現(xiàn)老師第一,因為老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老師的力量挖掘出來了,那么學校和學生的發(fā)展也是自然的。
(四)什么是“先”
所有的無先例都是機會。敢于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凡事都能先人一步。教育的發(fā)展與進步,決定了隨時都會有新的研究領域,新的領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陌生的,但誰又能一開始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你去參加優(yōu)質課比賽,那些評委在這方面就真正走在前面嗎?未必。其他學校的老師真正走在前面嗎?同樣未必。所以為什么說一個企業(yè)要爭當“微笑曲線”的兩端,真正的企業(yè)是出標準的,我掙標準的錢,我不掙加工費。一開始大家在一個起跑線上,誰先研究了誰就占得了先機,你只要參與了,有可能你研究的就是標準,你展示的就是成果。參加一次明白一次,參加一次提升一次,日積月累,直至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三、 融合發(fā)展,出奇制勝
學校發(fā)展,有了“勢”,還要融合學校內部力量。學校的文化底蘊和優(yōu)秀傳統(tǒng),骨干教師的經驗和年輕教師的青春活力,融合在一起,會形成一股強大力量,施加于教學中,可以促使教學質量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一)攻得下,守得住
教學中同樣要講究“攻守理論”,既要“攻得下”又要“守得住”。一是攻得下就是要有高分意識。我們要攻得下,很明確是抓出高分。什么是高分意識?就是要高度關注吃不飽的學生。關注吃不飽的學生,并不是放棄吃不下的,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推進、因材施教,完全可以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二是守得住就是體現(xiàn)兩個不一樣。不同層次班級的課堂容量、作業(yè)量必須不一樣。兩個層次的班級,在B班你竭盡全力完成了教學任務,再加課堂容量就大了,學生接受不了,這就是標準。然后拿著這個標準放到A班去,還是上完了,那么A班這節(jié)課就失敗了,因為這兩個班的學生水平不一樣,這個班學生沒有“吃飽”。同一班級的學生的作業(yè)必須不一樣。即使在同一班級中,學生的水平也是有區(qū)別的,在同一課堂上,必定有“吃不下的”“吃不飽的”,所以必須有分層練習和作業(yè),給“吃不飽”的學生加量加難度,高分就是這樣出來的。
(二)鉆得進,挖得出
鉆得進的過程也就是深入學習的過程。面對新形勢和新高考,不能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必須加強個人的深入學習和研究以及備課組的共同研討,借鑒外部經驗,提升整體水平。挖得出,就是要反思我們的教訓,正思我們的經驗。我們以前只提反思我們的教學,更多的時候,我們要正思我們的教學。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一年一年的輝煌,一定有豐富的經驗,怎么把它正思出來?在反思和正思的基礎上,個人、集體、外部經驗會高度融合,凝練升華,達到質變。鉆得進,挖得出的最終結果是守正出奇?!胺矐?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對常規(guī)的東西,我們要在堅持好的基礎上怎么突破?怎么去出奇制勝?就是要研究、要討論。
(三)耐得住,吃得苦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睆膬蓚€方面來體味,一個方面是慎獨,獨處的時候,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高的修為。當老師不容易,要有很多的額外付出,廉不言貧,勤不道苦。我們慎獨的能力怎么提高,就是要樹立理想,要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盎壅咝霓q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第二個方面,要豁達大度?!坝^夫漢高之興也,非徒聰明神武,豁達大度而已”,平時,換位思考,胸襟開闊,能容人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四)說得出,做得到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說和做。如何說到做到?一要高標準要求,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好,而是標準太低。二要嚴制度落實,“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險夷,履之者知?!币磺谔煜聼o難事。
路雖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做不成。學校的管理與發(fā)展,管理者需要有“吃螃蟹”的勇氣,又要有“擔當作為做泰山工”的銳氣,還要有“宰相肚”大氣,堅定“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必定會帶領學校以加速度走向快速發(fā)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寧立新.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中學校管理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
[2]劉金輝.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學校管理的探索[J].學周刊,2018(31).
[3]柏茂東.高中學校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教書育人,2012(35).
作者簡介:
薛斌,王樹磊,山東省膠州市,膠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