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遂寧市中醫(yī)院,四川 遂寧 62900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是指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肝病[1]。相關(guān)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 億HBV 攜帶者,約有2000 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主要有血源性傳播、母嬰傳播、性接觸傳播等。此病患者的病情若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發(fā)展為肝硬化或肝癌[2]。目前,西醫(yī)主要是采用抗病毒藥、保肝藥等藥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認為,慢性乙型肝炎屬于“黃疸”、“脅痛”的范疇。本文將近年來遂寧市中醫(yī)院收治的64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用柴苓湯對其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8 年8 月至2019 年5 期間遂寧市中醫(yī)院收治的64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病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且其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中,排除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不能堅持用藥或病歷資料缺失的患者。將這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n=32)與對照組(n=32)。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2 ~62 歲,平均年齡為(47.46±7.63)歲;其平均病程為(3.64±1.05)年;其中,男女分別有15 例和17 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4 ~61 歲,平均年齡為(47.83±7.75)歲;其平均病程為(3.70±1.12)年;其中,男女分別有14 例和1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使用的藥物為拉米夫定。拉米夫定〔生產(chǎn)企業(yè):葛蘭素史克制藥(蘇州)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581〕的用法是:口服,每次服0.1 g,每天服1 次,共用藥3 個月。當(dāng)患者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ALT)的水平>5 ULN(即超過正常值上限的5 倍)時,對其進行保肝治療。在此基礎(chǔ)上,用柴苓湯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柴苓湯的藥物組成及制用法是:柴胡7 g、茯苓3 g、黃芪3 g、半夏5 g、人參3 g、甘草2 g、生姜1 g、大棗3 g、豬苓3 g、桂枝3 g、白術(shù)3 g、澤瀉5 g。水煎服,每天服1 劑,分早晚2 次服用,共用藥3 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用顯效、有效和無效評估其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其各項肝功能指標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其各項肝功能指標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減輕,其各項肝功能指標未得到改善。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血清干擾素-γ(IFN-γ)和白細胞介素-2(IL-2)的水平。患者血清IFN-γ 和IL-2 的水平越低,表示其免疫功能越差。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FN-γ 及IL-2 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治療結(jié)束時及治療后6 個月,觀察組患者血清IFN-γ 和IL-2 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IFN-γ 及IL-2 的水平(±s )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IFN-γ 及IL-2 的水平(±s )
組別治療前治療結(jié)束時治療后6 個月血清IFN-γ(pg/ml) 血清IL-2(μg/ml) 血清IFN-γ(pg/ml)血清IL-2(μg/ml) 血清IFN-γ(pg/ml) 血清IL-2(μg/ml)觀察組(n=32) 78.61±5.32225.61±23.14181.41±16.52372.61±23.24158.03±13.22 322.45±23.08對照組(n=32) 78.01±5.03227.62±26.11102.49±13.24297.51±24.6881.29±13.29 279.52±23.75 t 值0.4640.32626.43112.53223.167 7.328 P 值0.6450.7460.0000.0000.000 0.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肝病。此病患者可出現(xiàn)乏力、食欲不振、惡心、上腹部不適、腹脹、黃疸、肝區(qū)疼痛等臨床表現(xiàn)。IFN-γ 具有抗病毒、免疫調(diào)節(jié)及抗腫瘤等生物活性[3]。IL-2 主要是由活化T 細胞產(chǎn)生,可促進T 細胞的增殖,激活巨噬細胞[4]。臨床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γ 和IL-2 的水平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西醫(yī)主要是采用抗病毒藥、保肝藥等藥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認為,慢性乙型肝炎屬于“黃疸”、“脅痛”的范疇,其病因主要是感受濕熱疫毒,致使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氣血逆亂、正氣虧損。中醫(yī)主張從扶正祛邪、活血解毒、益氣健脾等方面著手治療此病。本研究中所用的柴苓湯中,柴胡可疏肝、理氣、解郁,茯苓可滲濕利水、健脾和胃,黃芪可補氣固表、利尿解毒,半夏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人參可復(fù)脈固脫、補脾益肺,生姜可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大棗可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豬苓可利水滲濕,桂枝可發(fā)汗解表、溫經(jīng)通陽,白術(shù)可補脾益胃、燥濕和中,澤瀉可利水滲濕、泄熱通淋,甘草可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扶正祛邪、活血解毒、益氣健脾之功[5]。
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用柴苓湯對其進行治療能顯著改善其血清IFN-γ 和IL-2 的水平,提高其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