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順友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云南 麗江 674100)
腎結石是指由晶體物質在腎臟內異常聚積所引起的一種泌尿系統(tǒng)疾病。有研究指出,腎結石的發(fā)生與遺傳因素、飲食因素、環(huán)境因素、種族因素及職業(yè)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1]。腎絞痛、排血尿是腎結石患者的典型癥狀。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治療腎結石。在對此病患者進行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時,可在其腹部皮膚與腎臟之間建立一條通道,將腎鏡經(jīng)該通道置入其腎臟內,然后采用超聲、激光等將結石擊碎并取出[2]。本文將近年來我院收治的68 例腎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對其進行微通道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8 例腎結石患者。其病情均符合腎結石的診斷標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腎絞痛、排血尿等癥狀,均具有進行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的指征,且其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中,排除患有出血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或嚴重的感染性疾病、合并有腎膿腫、病歷資料缺失或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將這些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MPCNL 組(n=34)與SPCNL 組(n=34)。MPCNL 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4.27±8.62)歲;其中,男女分別有22 例和12 例;左腎發(fā)病的患者有15 例,右腎發(fā)病的患者有16 例,雙腎發(fā)病的患者有3 例;其中,結石位于腎中盞或腎上盞的患者有21 例,位于腎下盞的患者有9 例,位于腎盂的患者有4 例。SPCNL 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3.97±8.77)歲;其中,男女分別有23 例和11 例;左腎發(fā)病的患者有16 例,右腎發(fā)病的患者有14 例,雙腎發(fā)病的患者有4 例;其中,結石位于腎中盞或腎上盞的患者有20 例,位于腎下盞的患者有9 例,位于腎盂的患者有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用微通道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對MPCNL 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膀胱截石位,對其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鋪巾。將5F 導管逆行插入其患側的尿道和輸尿管內。經(jīng)該導管將等滲生理鹽水持續(xù)灌入其腎臟內,完成人工腎積水操作。將患者的體位變?yōu)楦┡P位,用軟墊墊高其下腹部。在其患側第11 肋或第12 肋的下緣進行穿刺,在超聲的引導下將18 號穿刺針經(jīng)皮穿刺至其患側的腎盞內。見有尿液流出,即表示穿刺成功。將斑馬導絲置入穿刺通道內,沿著導絲將8F 筋膜擴張器置入穿刺通道內。以2F 為單位逐漸將穿刺通道擴至16F,建立取石通道。經(jīng)該通道將wolf 腎鏡置入患者的腎臟內,在腎鏡下觀察結石的位置、大小、數(shù)量等。若結石較小,可用取石網(wǎng)籃或取石鉗直接將結石取出。若結石較大,應采用氣壓彈道碎石技術將結石擊碎,再將碎石取出。為患者留置6F 雙J 管,建立引流通道,最后退出腎鏡和手術器械。用標準通道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對SPCNL 組患者進行治療,手術方法與MPCNL 組患者基本相同,但術中需將其取石通道擴至24F。
比較兩組患者一次性清除結石成功的比率、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住院的時間及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判定患者一次性清除結石成功的標準是:術后第8周對其進行泌尿系統(tǒng)X 線檢查時未發(fā)現(xiàn)結石或僅發(fā)現(xiàn)極少直徑<4 mm 的結石,即表示其一次性清除結石成功。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PCNL 組患者一次性清除結石成功的比率為97.06%,SPCNL 組患者一次性清除結石成功的比率為82.35%,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一次性清除結石成功的比率
MPCNL 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SPCNL 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SPCNL 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及術后住院的時間(±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及術后住院的時間(±s)
注:*與SPCNL 組相比,P <0.05
術后住院的時間(d)MPCNL 組 3475.23±18.74*116.34±25.83* 10.54±2.67*SPCNL 組 3497.98±21.65189.86±31.6914.62±2.93組別例數(shù) 手術的時間(min)術中的出血量(ml)
MPCNL 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SPCNL 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4。
腎結石主要存在于腎盞、腎盂或腎盂與輸尿管連接的部位。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藥物排石法、體外沖擊波碎石術、開放式手術、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等方法治療腎結石[3]。用藥物排石法治療腎結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保證將患者腎臟內的結石完全排出。對此病患者進行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時,需要其具備嚴格的手術適應證(如其腎功能正常且結石的直徑<2 cm)。對此病患者進行開放式手術對其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其并發(fā)癥多,不利于其術后康復。近年來,臨床上采用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治療腎結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用標準通道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治療腎結石相比,用微通道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治療此病能進一步減輕患者的手術創(chuàng)傷,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手術的時間和術后康復的時間[4-6]。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腎結石患者進行微通道經(jīng)皮腎鏡碎石取石術能顯著提高其一次性清除結石成功的比率,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手術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