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
摘 ? 要: 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遵循,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特別是在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亟待不斷更新培養(yǎng)方法和標準。高校作為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在開展法學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邏輯,才能培養(yǎng)出政治素質高、法律專業(yè)知識強的法律人才,保障我國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本文基于新時代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關系,在闡述二者融合具體困境的基礎上,提出當前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需在課程目標、內容和評價機制等方面探索逐步融合的路徑,培養(yǎng)新時代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
關鍵詞: 新時代 ? 法學教育 ? 法律人才 ? 政治邏輯
一、新時代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關系
從邏輯關系的層面來看,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德法兼修是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時代要求。與此同時,課程共同性為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理論基點。
(一)德法兼修是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要德法兼修,培養(yǎng)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1]習近平的講話對于新時代高校法律人才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指出新時代高校法學教育工作的重點和方向,即在法學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學生的法律素質培養(yǎng),又要注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對于法治人才培養(yǎng)而言,道德品質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不低于法律知識層面,這是新時代高校的法學教育工作必須堅持的基本出發(fā)點。由此可見,面對新的社會條件國家對法治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高校在法學教育過程中,必須摒棄以法律知識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將法律職業(yè)道德教育、法律人才思想教育與法律知識教育有效結合起來,如此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國家要求的“德法兼修”型法律人才,給新時期我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人才支持?;诖司S度,“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推進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這是時代賦予高度教育的新使命。
(二)課程共同性是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論基點。
如果僅從高校各類課程設置角度來看,那么法學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在高校是分別獨立的兩個課程體系,這兩門課程的任課教師具有明顯不同的專業(yè)背景,且任職于不同的院系,比如法學課程的任課教師來源于法學院或者法學系,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師來源于馬克思學院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系。但從人才培養(yǎng)本質的角度來看,法學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卻存在理論耦合性:一方面,這兩門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方面具有共同性。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法律人才的評價標準不再以法律專業(yè)知識為唯一指標,法律道德水平、法律人才從業(yè)的價值觀與職業(yè)觀,等等,都是衡量法律人才的重要指標,這就意味著高校法學教育肩負著塑造法律人才信仰的使命。因此,基于目標維度來看,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法學教育,都要完成對學生價值觀引導的任務,這是思想政治課程和法學課程都必須遵循的基本目標。另一方面,法學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在內容層面具有共同性。從課程內容層面來看,思想政治課程實際上包含了一系列法律精神、價值及原則的引導[2](130-131),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中,“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思想政治課程體系中的一門主要課程,實際上表明思想政治課程與法學教育的課程在內容層面具有一定的耦合,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將法學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結合起來,有助于培養(yǎng)出更全面的高素質法律人才。
二、新時代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困境
雖然推進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法學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但從高校開展法學教育的實際狀況來看,二者之間的融合還面臨一系列困境。
(一)德智分離:高校法學教育存在目標錯位現象。
準確的教育目標定位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要在法學教育實踐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首先要求高校更重視兩類課程的融合,法學專業(yè)教師轉變過去以知識教育為主的觀念。但目前一些高校在開展法學教育過程中缺乏準確的目標定位,沒有深刻意識到當前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下法學教育使命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轉變,導致一些法學課程的專業(yè)教師認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法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任務[3](66)。不僅如此,正是源于學校層面對于法學教育目標的定位不清晰,導致在法學專業(yè)教師引進過程中,忽略對教師課程思想教學能力的考查,只是注重法學課程教學能力的考查,導致一些法學專業(yè)教師不具備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能力和經驗,給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帶來了困境。
(二)內容分離: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差異。
雖然高校法學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在內容層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從學科門類角度來看,這兩門課程屬于不同的學科門類,在內容層面具有異質性的特征。一方面,教材內容存在差異。教材是高校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托,從法學教材涉及內容來看,主要涉及的知識包括法學理論、各個部門法、法律實務等內容,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識在法學教材中很少體現。在思想政治課程體系中,涉及的法律知識必將少。由此可以看出,這兩門課程教材的具體內容存在較大差異。另一方面,教學課件內容存在差異。教學課件設計是學校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目前法學專業(yè)教師在設計教學課件時,并不會將一些思政元素融入課件之中,而且目前很少有學校明確要求法學專業(yè)教師在設計課件時,充分挖掘法律知識或法律現象背后的思政要素。正是由于高校法學課程和思政課程在教材內容、教學課件內容方面的融入較少,導致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層面呈現出一定的分離狀態(tài)。
(三)評價機制分離: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標準存在差異。
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路徑,從法學人才培養(yǎng)角度來看,高校法學教育具有雙重特征,即實踐性和理論性并存。這就要求法學教育不能以法學理論教育為中心,還必須兼顧法律實踐教學,特別是對法學本科學生而言,法律實踐教學意義可能比法學理論教育還重要,因為大部分本科生畢業(yè)后將直接進入實務部門工作。因此,高校法學教育的評價標準實際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在學校的知識學習狀況,第二個層面是在法律實務部門的實踐工作狀況。但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目前評價標準仍然停留在相關理論知識學習層面,考核方式仍然以考試為主,課程性質決定了難以通過社會實踐工作的方式對其進行考察。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標準方面存在差異,為二者的融合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新時代高校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路徑
新時代賦予了高校法學教育的新使命,面對新使命,法學教育必須有所作為,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和模式,以順應新時期我國社會發(fā)展對法律人才的要求。針對當前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困境,這兩門課程需在課程目標、內容和評價機制等方面探索逐步融合的路徑。
(一)課程目標融合:法學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指出:“法律似乎可以說是政治活動的產品?!毙蜗蟮仃U明法律與政治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說明法學教育必須遵循一定的政治教育規(guī)律。特別是在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期,面對較為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理想信念教育對于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在法學教育課程設計中,要重新定位該課程的學習目標,要求法學專業(yè)教師深度挖掘法學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理想、信念等意識形態(tài)教育,并將此作為課程評價目標之一。在新時代背景下,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等理念是我國每個公民都應堅守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法理學”這門法學課程為例,法理學教師在講授法的基本理論、理念時,可以融入相應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引導,讓學生認識到信法、守法不僅是法律從業(yè)者應具備的基本信仰,更是新時期國家對法律人才的基本要求,找準“法理學”課程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融合點,與理論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讓學生在法理學的學習過程中感受法治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質。
(二)內容融合:挖掘法學教材中的思想政治要素。
法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要素,比如“憲法”這門課程中的公平、民主、法治等內容,與當前我國推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容層面具有高度的耦合性,通過挖掘《憲法》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能達到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體來看,高校要推進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融合,必須注重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在法學專業(yè)引進師資時,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考查。目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要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挖掘法學教師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必須要求法學教師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意識和相應的教育能力,需要在引進法學教師時予以解決,改變過去以法學學術能力為核心指標的教師評價模式,適當兼顧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以引進能力更全面的教師。二是實施法學課程教學方案改革。要求法學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深入挖掘法學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將其體現于課件之中,并通過綜合使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在法學課程學習中融入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學生在價值觀等層面的共鳴。
(三)評價機制融合:以德為先,構建科學的法學教育評價標準。
合理的教育評價標準是衡量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要在法學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改變傳統的人才評價機制。一方面,將“德”作為法學專業(yè)學生評價的重要指標。在法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構建“德行評估、理論測試、能力考核”三位一體的法學教育評價機制,將“德”作為衡量法學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首要標準,以順應當前國家對法治人才“德法兼修”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法律實踐活動中注重學生的道德考核。傳統的法律實踐活動注重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即參與法律實務活動的實踐能力,較為忽視學生在法律實踐活動過程中的道德表現。因此,法學教育應注重學生在法律實務部門的道德表現,通過與法律實務部門的管理者、工作人員走訪交流、問卷調查等途徑,了解其在具體工作中的道德表現,作為評價學生的指標之一,以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習慣。
參考文獻:
[1]中國政法大學新聞網.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yǎng)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EB/OL].http://news.cupl.edu.cn/info/1015/25112.htm.
[2]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
[3]曾皓.在我國法學教育中融入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