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強(qiáng)
初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屈原列傳部分,我覺得屈原了不起,有定力,在眾人皆醉的情況下,惟有他一人依然保持清醒頭腦。后來又讀了幾遍并細(xì)細(xì)地琢磨,感覺不對了,發(fā)現(xiàn)屈原也醉了,而且醉得不輕。
如此說,有人會不服氣,屈原怎么會醉呢?他明明說的是“眾人皆醉而我獨(dú)醒”,就是說他沒醉呀。是的,屈原是這么說過。原先我因?yàn)檫@句話就確信他是那個時(shí)代楚國惟一頭腦清醒的人??珊髞砜吹竭@樣一個現(xiàn)象:在酒席上,真正沒醉的人通常不會聲明自己不醉,而說自己沒醉的人則往往已經(jīng)醉了,醉得越是厲害,口氣越是堅(jiān)決。那么屈原說只有他是醒的,也可能恰恰因?yàn)樗沧砹税桑?/p>
一般情況下,人們是不會與醉漢講道理的,因?yàn)楦麄兙蜔o理可講。盡管你說的極有道理,說話的態(tài)度也極好,他們卻可能臭罵你一頓,你這是不是自討沒趣?甚至他們還可能發(fā)酒瘋揍你一頓,就算被打得臉變了形,人們也不會同情你,而會對你說,明知人家醉了,為什么還要搭理人家?仿佛你挨罵了挨打了是你活該。因而一個頭腦清楚的人對醉漢總要讓著點(diǎn),不與醉漢爭是非。什么人才跟醉漢講理呢?醉漢!而無論依據(jù)屈原的說法還是楚懷王的所作所為,楚懷王都是醉漢,且是當(dāng)時(shí)楚國的第一醉漢(說他第一,有兩層含意:一是因?yàn)樗幍牡匚?一是因?yàn)樗淼某潭龋?,這一點(diǎn),屈原也是明白的,可是他卻要跟楚懷王說理,一次又一次說楚懷王應(yīng)該怎樣不應(yīng)該怎樣,不是說明屈原也醉了嗎?若不醉,跟楚懷王講什么理?他要將反復(fù)禍害楚國的張儀放了,讓他放好了,跟他講什么理呢?跟一個醉漢講理有用嗎?他要去秦國送命,你讓他去好了,跟他講什么理呢?跟一個醉漢講理有用嗎?
醉漢還有一個特點(diǎn):糊涂。那屈原糊涂不糊涂?依我說,他不是一般的糊涂,而是糊涂透頂。楚王根本不信任他,嫌他老是在耳邊嘰嘰咕咕的,把他從自己的身邊趕走,可屈原還硬要將自己當(dāng)作個人物,好像楚國離不開他、楚王離不開他似的,堅(jiān)持為楚王出謀劃策,這不是糊涂嗎?特別可笑的是他硬要自己的命運(yùn)與楚國的命運(yùn)綁在一起,見楚國日漸衰落,竟然跳江自殺。其實(shí),在楚王的眼里,楚國的事就是他的家事,不僅與老百姓無關(guān),也與你屈原無關(guān)。不用說你只是跟我同姓,就算你是我的親兄弟,我的事也與你無關(guān)。管與你無關(guān)的事,那就是狗捉老鼠。屈原頭腦若清醒,就應(yīng)該看清楚懷王的心思,不要多事。楚國亡了,你屈原照樣過日子,說不定還為你寫詩提供了好素材,跳江了,肉體與才華一直沉到了江底,寫不成詩了。
屈原醉了,楚王也醉了,豈不是說兩者是同樣的人?不,品行不同、文化不同的人醉后有不同的表現(xiàn)。焦大醉了罵人,李白醉了寫詩,武松醉了打虎,宋江醉了題反詩……楚王醉了呢?聽信讒言,放逐好人,放走壞人,不僅讓楚國走上了下坡路,自己也落得可悲的下場。屈原醉了呢?依然憂國憂民,寫出了《離騷》等杰出詩篇,顯示了他的愛國情懷與杰出的才華——如若不醉,寫得出《離騷》嗎?恐怕比較難。全詩中像“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這些自夸的詩句比比皆是,而一個人若無幾分醉意,恐怕很難如此自夸??傊?,楚懷王醉,醉成了糊涂昏王;屈原醉,醉成了愛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