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應該單純指向知識的結論,而應該是激活學生的認知基礎,激發(fā)學生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為新知搭橋環(huán)節(jié),有效地溝通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的學習剔除攔路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去探索,進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更加高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
【關鍵詞】良好的自學開端? 以“情”激“境”? 操作學具? 聯(lián)系點? 設疑誘思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1-0126-02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應該單純指向知識的結論,而應該是激活學生的認知基礎,激發(fā)學生興趣,做好認知結構的同化或內化的預備工作,真正起到建構知識的畫龍點睛效果,體驗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精心設計的為新知搭橋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去探索,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一、良好的自學開端,為新知識“鋪墊”
(一)以“情”激“境”,學生愿學
何為“情境創(chuàng)設”,新華字典的解釋:以“情”激“境”,關鍵在于“情”,讓學生在最佳的“情”、最有新引力的“境”中導入新課,造成懸念,在有情有境的情況下提出問題。無論教師提出的問題,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問題都必須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樣的才能迅速激活學生的認知結構,以最大化的提高學習效率。這樣的因情境的巧妙預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使認知結構就隨之開始調用。例如我在教學“植樹問題”時,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特點和他們的興趣點,就采用了聯(lián)系日常生活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課件出示園林叔叔給環(huán)島路的一邊栽樹,你能按照一定的順序說說樹之間是怎樣排列嗎?這樣的排列叫什么排列?用數學術語把這種排列叫“間隔排列”。要給這條500米的路的一旁植樹。不用數,你能判斷要載多少棵樹?學生能結合生活實際主動地進行探索新知識,進入本課的學習,增強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
又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我就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真是博大精深啊,請看,音——昱,杏——呆,旯——旮三組漢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學生很快說出了每組漢字的上下兩部分交換了位置?!澳敲?,在我們數學數字王國中,你也遇到過上下兩部分交換位置的一組數嗎?”讓學生交流了幾組分子和分母位置交換的分數。“把分子、分母位置交換,就可以說兩個數互為倒數”,教師順勢板書課題。“關于倒數,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在我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的基礎上,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新知的需求,驅動了他們思考新知的源動力,都想知道什么是倒數?倒數有什么特點?倒數怎么求?等等。因此,我認為老師在教學中,應結合教材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誘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最佳的知識儲備狀態(tài),就能為學生的課堂自主學習作好良好的鋪墊。
(二)操作學具,學生樂學
數學課堂上,借助學具操作,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學生在激情中自覺主動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我就有意識地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學具(一對完全一樣的梯形),讓學生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然后讓學生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的思維也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學生會形象的觀察到,雖然每對梯形的形狀、大小都不相同,但是,只要是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就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這樣,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學會了注意觀察分析,再讓學生自學新知識,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總結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并形成新舊知識“網絡”,這樣的學習過程無疑是快樂的,高效的!
二、適時的設疑誘思,為新知識“架橋”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边@就要求我們課堂教學時應該應該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索自己推導,給他們少講一些,而給他們多些機會嘗試。即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動參與、發(fā)揮主體性。因此,教師應當運用各種手段對學生的思維適時引導,啟迪思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更快地得到開發(fā),從而引導學生自學。這樣,“設疑誘思”的學習方法為后續(xù)的新課教學做好搭橋。例如:我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是通過實驗并應用畫、估、想、擺、說,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教師指向性問題“怎樣計算長方形的面積”中,相互啟發(fā),引發(fā)思考。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的奧秘,理解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等于長乘寬的道理,從而自己發(fā)現(xiàn)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是指導者地位,學生是主動者地位,從而實現(xiàn)教育教學價值。這樣,學生在知識的系統(tǒng)認知中被激活、思維被喚醒,由無意識的狀態(tài)向主動學習新知識的有意學習狀態(tài)。
又如教學對稱圖形時,對于“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嗎?”這個問題,教師有意的引導學生質疑點撥,使學生不同的辯論中,領悟真諦,思路更開闊。有的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對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不是對稱圖形,有的認為對折后兩邊是完全一樣的梯形是對稱圖形,還有的學生就認為不符合對稱圖形的定義……,就加強了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也為解決問題架設橋梁。這樣,就會喚醒和激活學生的整個認識系統(tǒng),并高速運轉起來,就會由最初的無意識學習狀態(tài)進入到主動探索理解新知識階段有意學習狀態(tài)。
三、溝通新舊知聯(lián)系,為新知識“牽線”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因此,教師要精心備課,分析教材,挖掘新知識的銜接知識,剖析新知識的起始教材和后續(xù)教材,溝通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為新知識牽線。
(一)首先,數學知識不同于其它學科,它的知識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密切聯(lián)系的,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作為教師應適時點撥,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點、結合點,降低自學新知過程中的難度。例如:教學“小數加減法”這節(jié)內容時,我就學生先復習整數加減法,再讓學生自己嘗試去學習小數加減法,學生會輕松的體會學習到的小數加減法。在這一連串的思維進程中,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條理化、系統(tǒng)化的形成。
(二)其次,我們都可以有目的地讓學生對舊知識進行分類,然后比較、分析,提取事物的本質屬性,為學習新知鋪路,達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例如:教學“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性質”時,我就先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寫出喜歡的數的因數和倍數:8的因數有1、2、4、8,8的倍數有8、16、24、32……接著按一個數最小、最大的因數,一個數最小的倍數,最大的倍數進行比較,再讓學生自主學習新課,這樣學生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對一個數因數和倍數性質有了深刻的理解。作為教師,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和不同的知識結構,恰當選擇不同的引導方法,既促使了新舊知識的正遷移,為新課做了鋪墊,從而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數學奧秘,精心設計為新舊知識搭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高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
作者簡介:
林坤平(1975-),男,漢族,福建省平潭人,本科,中心小學德育科主任,小學數學一級,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