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古詩,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各年段的具體教學目標中都明確指出了想象在古詩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當下的古詩教學中,教師經常把想象作為古詩理解的工具,但卻缺乏對如何使用這一工具的具體指導。
在古詩教學中,最能激發(fā)學生想象能力的是在“加工和改造”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文字信息和教學活動,在大腦中建構出符合詩境的“真實情境”,使已有的認知和經驗與“真實情境”共振,促進新形象的形成,從而實現(xiàn)對古詩的理解。那么,在古詩教學活動中,教師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想象的情境建構呢?
一、以點帶面,以時間建構
古人常以特定的時間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如早晨、夜晚、節(jié)日等,其中與時間有關的意象通常是多點、多種類的,對這些意象進行整理可以推定古詩所描繪的時間。教師教學的關鍵在于啟發(fā)學生捕捉古詩中與時間相關的意象,并激發(fā)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結合已有認知和經驗,有針對性地拓展思維,想象具體場景,使頭腦中的細節(jié)由一個個點豐富成有聲有色的畫面,從而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構起具體的情境。
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的《元日》一詩,是詩人王安石在正月初一這天描繪的一幅春節(jié)的美好場景。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從詩題入手,進而啟發(fā)學生“從哪里可以看出是春節(jié)”,引導學生從詩文內容中的“爆竹”“春風”“曈曈日”“換符”等意象完成對王安石所處“春節(jié)”的情境建構。具體可以以“爆竹”體會聽覺上的熱鬧,聯(lián)系曾經體驗過的樂趣;以“春風”和“曈曈日”感知春天的溫度和美好景色;以“換符”勾連起與親人一同迎接春節(jié)的美好回憶。這樣,以題目中的“元日”為點,把古詩內容中的相關意象,通過教師引導下的想象不斷細致化和具體化,并擴展成面,促使學生領會該詩所傳達出來的春節(jié)迎新的滿滿歡喜之情。
二、化簡為豐,以空間建構
古詩中也經常涉及對某處場景的描寫,如田園、山間、屋舍、池上等地。但因古詩言簡意賅、意味深遠的特點,學生很難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一個和詩境高度匹配的情境。針對這一現(xiàn)實困難,可以采用化簡為繁的策略,引導學生依據已有的景物,在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等互動活動中,描述出更為細致的景物,可以包括其顏色、樣態(tài)等,從而逐步進入古詩中的“真實情境”。
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詩人楊萬里描繪自己在田野所見兒童追蝶之景,頗有童趣。前兩句中,籬笆的特點是稀疏的,小路只提到一個“深”,樹是花的載體,處于次要地位,而花也沒有細致刻畫,甚至從詩面流露衰敗之感。教師可以先進行師生對話,引導學生合理想象籬笆、徑、樹,以及花的樣態(tài)和顏色,再豐富近處樹下的野草、野花和高處天空的景色,以及籬笆和小路兩旁的景物,最后結合空間上的高低、遠近的順序,建構景物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使徐公店周圍的景色更加有層次。其中,籬笆是稀疏的,看似衰敗,但與“密”對比后,學生通過想象會發(fā)現(xiàn):致密的籬笆遮擋了視野,也阻隔了詩人的感受,反而缺少意趣;“落”字也似乎暗示凋零,但在建構的情境中,花落還有新綠在,是旺盛生命的開始。如此,以簡單的“籬”“徑”“樹”“花”為起點,通過空間想象,豐富了頭腦中的情境,也透過這些景物,感受到詩人心中的輕松與閑適,更好地理解了遙看兒童戲蝶之趣。
三、由面及體,以氛圍建構
經典古詩,特別是唐詩,大氣磅礴,特別善于營造詩歌獨特而富有藝術氣息的氛圍。這里的氛圍不同于景物,它是讀者感知詩中景物而生發(fā)出來的情感。以氛圍建構古詩意境,既要完成對景物情感的感知,又要能夠組合多種情感,使詩中的氛圍準確、融洽,成為整體。其中,對于古詩中的意象的感知,教師可以適當輔助,學生逐步積累,而對于情感的整合與體會,需要教師介入引導。
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的《馬詩》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該詩可通過氛圍來構建意境。教師要幫助學生先建構起邊疆大漠荒涼悲壯的環(huán)境氛圍,拋出“在這樣氛圍下的戰(zhàn)場上,戰(zhàn)馬會遇到什么”的思考,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到戰(zhàn)場上的危險,再結合全詩請學生談談“詩中的戰(zhàn)馬有這樣的擔心嗎”,引發(fā)學生體會到愛國勇士對“沙場”的別樣熱愛。理解該詩的關鍵就在“真實”和“虛構”,學生既要在頭腦中建構“真實”的環(huán)境氛圍,又要建構虛構的內心氛圍,這樣由面到體,構筑古詩情境,就更能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思想情感。
四、變靜為動,以人物建構
通常古詩中的人物是理解詩意的關鍵,對人物形象的建構,關鍵在于讓人物鮮活起來。那么,如何使人物鮮活起來呢?關鍵在于把古詩描寫的靜態(tài)的、簡單的人物行為轉化為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行為,甚至像敘事一樣描繪一段情景,使古詩不僅成為一幅畫,更成為一段立體視頻。
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的《送元二使安西》描寫和記錄了詩人王維送別好友元二的場景和語言。教師可以緊扣最后兩句詩,先讓學生嘗試說一說“王維和元二之間可能說了哪些送別的話”。對于送別之言,學生都有自己的真實感受,能夠通過回憶將已有經驗遷移到詩文情境的建構中來。再讓學生思考“哪些話王維想說而沒有說出口”,此問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內心,可以想象出人物的細微表情和內心活動。最后讓學生演一演,變靜為動,以更直觀的方式使學生感受“真實場景”,從而更好地完成情境的自我建構。這樣的教學就使古詩中人物的外在動作和內心活動都豐富了起來,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也逐步清晰。
五、虛中生實,以情節(jié)建構
古詩常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以“戛然而止”或“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手法,表意于詩文之外,動情于讀者之心。這樣的手法固然高妙,但增加了小學生的理解難度,他們不清楚詩文為什么突然就結束了。面對這樣的困境,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構起未寫的內容,再通過對比體會其表達效果。
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是宋代詩人范成大描寫農忙生活組詩中的一首,整首詩除了飛動的蛺蝶,無其他動態(tài)事物,更沒有寫人。一首寫農忙的古詩,竟然沒有寫一個農民,那農民去哪里了呢?教師要適時拋出這個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這是情節(jié)建構的起點。經教師的點撥,學生可以知道農民在忙碌。在此基礎上,結合“梅子金黃”“杏子肥”等事物,請學生思考“農民如何忙碌才能培育出這么好的農作物”,這樣詩中隱含的“勤勞”就浮出水面。教師可繼續(xù)追問“勞作持續(xù)時長”和“天天勞動辛不辛苦”等問題,激發(fā)學生對“淳樸”和“美好”的感知。至此,一段眾人勤勞淳樸、快樂祥和的勞動場景就建構好了,學生對于范成大不寫農人,卻通過飛舞的蛺蝶引發(fā)讀者無盡聯(lián)想來贊揚農人之樂的意趣也就可以領會到了。
以上五種教學策略在古詩想象教學中可以結合使用,如《宿新市徐公店》還可以變靜為動,建構兒童追蝶的情境,以體會兒童和楊萬里的快樂。古詩教學重在積累和理解,而通過想象建構古詩中蘊含的情境則是學生理解古詩的關鍵,是內化古詩的必經之路。因此,只有重視古詩教學想象過程中的情境建構,根據詩文特點精準施策,才能更好地傳承古詩中蘊含的文化特質和精神內涵。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景城學校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