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明代以來常州文脈傳承關系論

        2020-07-06 03:19:41常如瑜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王陽明

        常如瑜

        摘 ? ?要:自唐荊川起,經(jīng)明清至近現(xiàn)代,歷代常州學人共同構(gòu)建了一條具有內(nèi)在邏輯關系的、前后相繼的思想脈絡。其歷程可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唐荊川時期,作為中樞,唐荊川上承王學、下啟常州學派;第二階段是學派時期,常州學派同乾嘉學派的部分常州籍學者構(gòu)成了這一時期常州文脈的主體;第三階段是西學東漸時期,受常州學派影響,近代常州學者在中西交融的基礎上推動了地域文化的轉(zhuǎn)變和發(fā)展。深厚的傳承不僅是常州文化繁榮的象征,還是影響中國學術(shù)思想走向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常州學派;文脈傳承;王陽明;唐荊川;洪深

        中圖分類號: I209.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20)01-0016-07

        常州歷史上名人學者輩出、文化底蘊極為深厚,明清兩代發(fā)展尤其令人矚目。參閱學術(shù)史,自唐荊川(1507—1560)開宗立派(南中學派)起,經(jīng)莊存與(1719—1788)、洪亮吉(1746—1809)、劉逢祿(1776—1829)等學派代表人物,再到近現(xiàn)代瞿秋白(1899—1935)、洪深(1894—1955)等學者,能夠梳理出一條具有內(nèi)在邏輯關系的、前后相繼的思想脈絡。據(jù)此,可以將常州文脈的發(fā)展歷程大致概括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可稱為唐荊川時期。從王陽明到王畿,再到唐荊川,這一時期的文化線索較為清晰,哲學思想一脈相承。作為一代顯學,王學構(gòu)筑了明清以來江南文化的品格。沿此一路,唐荊川上承王學、下啟常州學派,在王學和常州文脈之間起到了中樞的作用。

        第二階段是學派時期。此間,乾嘉學派中的部分常州籍學人和常州學派共同形成了影響全國學術(shù)走向的話語力量,盡管各代表人物在思想上有所區(qū)別,但王學仍是主軸(只是對后期王學進行了修正),莊存與、劉逢祿等人希望在“微言”之外尋求“大義”,這在考據(jù)之風盛行的乾嘉時期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

        第三階段為西學東漸時期。晚清以來,在“西學”漸盛之際,龔自珍、魏源、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繼承并發(fā)揚了常州學派“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充分吸收新觀念和新方法,以革故鼎新的氣魄推動中國近代學術(shù)思想的轉(zhuǎn)型。受其影響,以瞿秋白、洪深為代表的常州籍學人也在中西交融的語境下主動向西方學習、開啟新思想的進路。

        一、從王陽明到唐荊川

        唐荊川在經(jīng)學和文學等方面著作頗豐、成就卓著,他不僅是明代中葉著名思想家,還是影響中國學術(shù)史進程的重要人物。具體到常州一地的文化傳統(tǒng)而言,唐荊川的歷史意義和文脈價值都是值得關注的。唐荊川師從明代大儒王畿,而后者則是王陽明的嫡傳弟子,因此,對唐荊川文化意義的研究應從王陽明及其思想傳承開始。

        王陽明對中國學術(shù)界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后世將他創(chuàng)立的學派統(tǒng)稱為“王學”。王學的意義在于它鼓舞士人突破積習的枷鎖,推動時人在質(zhì)疑前人學說(理學)的同時創(chuàng)立新的觀念(心學),其核心是在“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1]的前提下,強調(diào)“心”在人類社會建構(gòu)中的重要作用。心可以容納天地萬物,使人與天地萬物相互通融,理解心是認識和理解萬物的前提。相應地,良知說、格物說等,也都是為了幫助人區(qū)分善惡、認識本心。

        明代八股盛行,士子們?yōu)榱藨犊婆e只懂得科舉所考科目,對其余學問所知甚少,也并不感興趣,“除了永樂皇帝欽定的《性理大全》外,幾乎一書不讀。學術(shù)界本身,本來就像貧血癥的人,衰弱得可憐。”[2]3在這種情況下,王學則是在程朱理學之外為陷入困境中的明代士子指明出路,王陽明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明代士人尋求思想解放的引領者。

        對于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而言,王學的出現(xiàn)是一種觀念上的大轉(zhuǎn)變。梁啟超稱王陽明為“豪杰之士”[2]3,認為王學就像一副藥劑,為國人的思想解放注入力量。這也解釋了王學能夠在明代中期、清代晚期以及民國時期都能夠產(chǎn)生影響的原因。與其說王陽明是一位哲學家,不如說他更像是國人思想的“拯放者”,在理學稱雄天下的時期,“異見者”王陽明的赫然出現(xiàn),讓主流思想及話語模式受到極大的沖擊。起初,王學似暗流涌動,當越來越多的士子選擇王學之后,王陽明的思想就像“瘟疫”一般蔓延開來。

        王畿就是王陽明的重要擁躉之一,他對王學的貢獻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他將禪宗引入王學,拓寬和豐富了王學的思想;二是引導和吸收了更多的門人弟子,推動了王學的進一步繁榮。王畿是王學在江南地區(qū)的代言人,對王學在江南地區(qū)的傳布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他不僅是王門浙中學派的領袖,還通過對唐荊川的影響促進了常州南中王門的興起和繁榮。王畿如是告誡唐荊川:“千古圣學,本于經(jīng)世,吾人此生……亦只有經(jīng)世一件事?!盵3]王畿不僅是唐荊川和王陽明之間的橋梁,還成為連接常州與整個明代王學文化圈的紐帶之一。

        在王陽明、王畿思想理念的浸潤下,唐荊川對王學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他的思想對于明清兩代常州地區(qū)文化的更迭具有深遠意義。王學門人也多表現(xiàn)出對正統(tǒng)的“反叛”精神,無論在性格做派上、還是在學術(shù)觀念上,唐荊川都同時風格格不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的仕途,減弱了他對社會政治的影響力。但是,他的哲學和文學思想?yún)s給予常州文化以豐富的個性。

        此外,薛應旂(1500—1575)也是南中王門的重要人物,他的經(jīng)歷同唐荊川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在政治上受到過排擠,被迫罷官回鄉(xiāng),雖然他們都曾因兵事得復用,但都因為政治立場的原因,沒能發(fā)揮真正的作用。尤其是在嚴嵩當權(quán)之后,他們的政治出路幾乎完全被斷絕了??部赖氖送疽泊偈顾麄儗⒁簧闹饕Ψ旁谧x書治學和教授等方面。也正因如此,南中王門也得以在常州等地發(fā)展和繁榮起來。

        總之,唐荊川所承續(xù)的王學,其意義不僅在于觀念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更在于文化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王陽明的質(zhì)疑精神為后世做出了榜樣,明末社會思潮的變革、清末思想觀念的維新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王學的影響。王學因此具有某種“啟蒙”的性質(zhì),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尤其是常州等江南地區(qū)的社會文化賦予了開放性特征,也為明清士人打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提供了利器,甚至為近代西學的傳入和知識分子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和體認奠定了基礎。

        二、王學式微與乾嘉之興

        王學盛行于明代中晚期,但是,在明末清初社會巨變時期,王學開始走向衰落?!爱斆髦┤~,王學發(fā)展已臻頂點,東林繼起,骎骎有由王返朱之勢。”[4]365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朝代更迭之后,新的統(tǒng)治者需要一種能夠規(guī)訓知識分子、使之順化的學說,礙于王學本身的特點,它無法滿足統(tǒng)治者的要求。二是玄學化(過度的宗教化)和偏執(zhí)化(過度的反傳統(tǒng))導致學風的偏移,也給王學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就使原本就處于“在野”地位難以進入主流政治話語中的王學門人的處境更加艱難,他們在治學上只得亦步亦趨,或改弦更張、或步入歧途。

        明末清初部分學者對王學的批判又回到了宋學的老路。[2]131如梁啟超所說,清廷提拔了一干附庸文人,他們只知道程朱所授《四書集注》,不知其余,程朱理學自然成為他們反對王學的唯一武器。[2]131-132真正第一流的學者只得隱匿起來,將注釋古代經(jīng)典作為安身立命和避禍求全的手段,正所謂“凡當主權(quán)者喜歡干涉人民思想的時代,學者的聰明才力,只有全部用于去注釋古典。”[2]25他們對王學的排斥并不影響王學本身及其歷史價值,王學的退潮只是一種浮于表層的政治現(xiàn)象。

        后期王學的學者將本門學問引向玄學化[5]7和極端化。王畿在王學走向神秘主義的道路上扮演了比較重要的角色,“至龍溪,直把良知作佛性看,懸空期個悟,終成玩弄光影?!盵5]9這也在王學和現(xiàn)實之間設立了一定的障礙。滿人入關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原士人開始反思王學。他們并非針對王陽明本人的思想,而是就后期王學中空談玄理、脫離實際的問題進行批判[2]4-8,甚至將明代學術(shù)沒落和王朝覆亡的原因也部分地歸咎于沒落的王學上。這一時期,顧炎武、朱舜水對王學的質(zhì)疑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們普遍認為:后期王學偏離了經(jīng)世致用的理念,走向不切實際的玄談,既不利于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也有害于社會文化的承繼。

        同浙中派相比,泰州學派同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政治的關系更為密切,甚至具有某種“政治啟蒙”的色彩。但是,王艮狂妄的性情和極端反儒的觀念卻讓他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評和疏遠,借王學“蕩滌一切”[6]114的過強愿望反而產(chǎn)生很多負面作用,也使學派走向另一個極端,讓王學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更加邊緣化。這些都是造成清初王學走向衰落的深層原因。

        王學雖然從顯學的地位上退隱下來,但是,王陽明本人的思想和他在中國學術(shù)史上的地位卻并沒有動搖。王學式微之后,乾嘉學派逐漸興起。梁啟超將乾嘉學派譽為“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結(jié)晶體。”[2]28乾嘉學者也意識到王學的問題,他們專注于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面的研究,既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更是對明代以來的學術(shù)思想進行深度反思的結(jié)果。他們寄希望于回到學術(shù)分裂的肇始地,重新考察典籍本身,查明造成思想分裂、文化敗落的內(nèi)在原因。

        乾嘉學派中的常州籍學者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趙翼、段玉裁、洪亮吉等:他們都是兼具全國性和地方性影響的學者,他們接納正統(tǒng)王學,同玄學化的或偏執(zhí)化的后期王學保持距離,他們對王學在清代的修正起到了很大作用,對于常州文脈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趙翼是清中期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是乾嘉時期常州籍文人中的佼佼者。他與袁枚、蔣士銓并稱“江右三大家”,他們對乾嘉時期的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無論是趙翼在其《甌北詩話》展現(xiàn)出的文學革新精神,還是性靈說對王陽明心學的觀照,“‘性靈說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王學在清代詩壇的復蘇”[7],都表明王學在社會思潮中的重要影響及其對常州地方文化傳承的推動作用。

        段玉裁既屬于乾嘉學派后期代表人物、也是常州文脈的重要一環(huán)。段玉裁是戴震的學生,后者在對待宋學的態(tài)度上同王陽明是一致的,其治學理念部分地吸收了王陽明的學術(shù)思想。因此,段玉裁及其學術(shù)貢獻也是王學在常州發(fā)展的一種體現(xiàn)。段玉裁在樸學方面的造詣既是對乾嘉學派主流治學路徑的反映,又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清代常州王學的內(nèi)容。

        洪亮吉的學說則直接地反映出唐荊川思想對常州文脈的影響,以他為代表,享譽后世的“毗陵七子”也多參與了乾嘉學術(shù)體系的建構(gòu)。從《北江詩話》中救世濟民理想和社會批判精神來看,自唐荊川到洪亮吉這一文脈傳承應是無疑的。但是,洪亮吉在某些方面又不同于唐荊川,這緣于清代社會風尚的變化和外來文化的漸入等多方面的因素。乾嘉學派為學人賦予了某種中和的話語力量,使他們在極端的反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的“一言堂”之間覓得出路。

        此外,乾嘉學派中部分常州籍文人同近代常州學者之間較為密切的親緣關系也是值得注意的,如段玉裁和龔自珍的親屬關系、洪亮吉和洪深的親緣關系等。從文化發(fā)展軌跡來看,家族世襲關系為思想文化的傳承和接續(xù)提供了保障,后世學者對前輩名家的承繼讓常州文化的精髓延綿不斷。

        總之,王學的衰落并不意味著王陽明的思想被徹底遺棄,相反王學轉(zhuǎn)而成為推進學術(shù)研究的潛在動力。乾嘉學派是時人在反思王學基礎上尋出的新的學術(shù)進路,學術(shù)研究在內(nèi)容上由虛轉(zhuǎn)實,而學術(shù)思想和核心觀念卻并沒有超越王陽明,甚至在某些方面仍舊顯現(xiàn)出王學的深刻影響。常州學人能夠在這一時期異軍突起,也是得益于唐荊川以來對王學的傳承。同時,乾嘉學派中的常州“話語”還為清中期常州學派的登場搖旗助威。

        三、乾嘉學派與常州學派

        按照梁啟超的界定[2]135,乾嘉學派和常州學派同處清代思想發(fā)展的“次期”。常州學派中的很多文人同乾嘉學派關系密切,如莊存與與洪亮吉、孫星衍的交游等。地緣關系一方面加強了學術(shù)團體之間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地方學派的勃興。乾嘉學者注重考據(jù)之學,但是,“經(jīng)籍考據(jù)不足安定”[4]366知識分子的心神。知識分子逐漸開始在考據(jù)之外尋求另一種路徑。

        在參與乾嘉學派的話語構(gòu)建之外,常州文人還開創(chuàng)了專屬于自己的著名學派——常州學派。該學派的出現(xiàn)標志著明清時期常州學術(shù)發(fā)展和思想文化進入鼎盛。常州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是莊存與和劉逢祿。[8]42在觀念上,常州學派提倡今文經(jīng)學,希望創(chuàng)建一種以嚴謹考證為方法論的新思想。因而,《春秋正辭》的價值不止于研究內(nèi)容本身,其思想中潛藏著的求變求新的精神追求才是更為重要的,這也是常州學派對近代學術(shù)思想產(chǎn)生重要推動作用的原因。

        莊存與之所以選擇今文經(jīng)學,這與他所處的地域文化品格有很大關系。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同鄉(xiāng)洪亮吉對莊存與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很大作用。莊存與注重語言文字之外的意義,而非語言文字的單純考據(jù),即“獨得先圣微言大義于語言文字之外。”[9]在這一點上,常州學派顯然受到唐荊川以來王學的影響。

        梁啟超在其《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中,對常州學派及其思想淵源講得比較清晰,他認為常州學派在吸納乾嘉學派思想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即借考據(jù)求實證:“在乾、嘉間考證學的基礎之上建設順、康間‘經(jīng)世致用之學。”[2]30這與常州學派提倡今文經(jīng)學的學術(shù)理念是一致的。但是,限于篇幅,梁啟超并未將常州學派及整個常州文脈的源流問題展開論述,因此,這一問題仍有待厘定。

        常州學派不僅是一地文化的象征,還應被視為清中晚期整個學界的代言。受常州學派的影響,時人治學的焦點全被“古今之爭”擄去,古文經(jīng)學和今文經(jīng)學之辯讓大量學者和學派卷入其中。論戰(zhàn)的意義不在于內(nèi)容和結(jié)果,而在于論爭促成了思想的解放,其作用略同于王陽明對困于八股中的士人。

        如果從近代中國學術(shù)發(fā)展流變反觀古今之爭的話,“宗古”還是“宗今”只是表象,著書空談還是經(jīng)世致用才是學術(shù)論爭的內(nèi)核。所以,自明代至清中晚期,常州文人始終在貫徹王學思想中的經(jīng)世致用的觀念,盡管在治學內(nèi)容上各有偏重,但是在思想要旨上是非常接近的。

        古今之爭也并非絕對意義上的思想對立,只是學者們對古籍認知上的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觀念分野。回溯到唐荊川的時代,唐氏及其門人在治學上并無古今之別。唐荊川雖然師承王陽明、王畿,反對理學及其影響下的八股制度,但是,在文學方面,他對唐宋古文卻保持較為濃厚的熱情,反而“從古文辭派轉(zhuǎn)到唐宋派”[10],說明古今之爭并非不可彌合。

        正因如此,乾嘉后期的學術(shù)界逐漸涌現(xiàn)出一些“兼具古今”的學者。如陳澧、朱一新及至晚清的章太炎等[6]106-107,尤其是章太炎雖然自稱古文派,但卻是“反傳統(tǒng)很厲害”[6]116的人。他們的出現(xiàn)證明學術(shù)論爭不會阻礙文脈的傳承,思想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觀念的適時轉(zhuǎn)變才是確保文化前后相繼的關鍵。抱殘守缺或唯我獨尊的觀念,既有害于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也不利于文脈的流轉(zhuǎn)。

        總之,常州學派是常州文脈中最具典型性、也最具承前啟后意義的學術(shù)團體。常州學派是對王學思想本真的回歸,莊存與、劉逢祿等人超越明末至清初的思想混戰(zhàn),回到儒學最初的分野,直抵儒家思想的根本性問題,進而沿著經(jīng)學的傳統(tǒng)對孔子以來的文化脈絡進行梳理,適度融入王學思想,最終推動學術(shù)走上經(jīng)世致用之路,為晚清常州后輩學人大膽引入西方現(xiàn)代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形象地說,正是常州學派賦予了常州文人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

        四、近代思潮及其余續(xù)

        晚清學人對八股的反對是中國學術(shù)近代化的起點之一。因為“八股和一切學問都不相容,而科學為尤甚?!盵2]21王陽明對八股的批判就十分激烈且極具說服力,這也使王學得以跨越數(shù)百年直抵晚清、再次為近代知識分子所推崇。只不過,解構(gòu)本身并不能推動中國學術(shù)自身的建構(gòu),心學也不能解救陷入困頓的晚清士人,更不能治愈瀕死的清王朝。

        在國家危亡之際,龔自珍和魏源相繼提出“更法改圖”“師夷長技”的口號,可謂力挽狂瀾于既倒,他們也因此成為引導國人走向世界的領袖。二人師出同門,都屬于常州學派的余續(xù),劉逢祿的思想對兩人產(chǎn)生了最直接的影響。因而,晚清以來,常州文脈的延續(xù)表現(xiàn)為從常州學派到“龔魏”“康梁”再到瞿秋白、洪深的文化路徑。隨著西方思想的涌入,常州學者廣泛接受外來文化,試圖借此改造國民以實現(xiàn)救國圖強的愿望。

        龔自珍青年時期受教于劉逢祿,主修公羊?qū)W,是常州學派的嫡傳弟子。龔自珍“依王畿以后心體學與佛學愈益融合的形勢,以今文經(jīng)學援佛學入心體學,而使心體學更具救人救世的功能?!盵11]1506簡言之,即“以公羊之義譏切時政”[12],從而達到革新社會的目的。

        魏源也是劉逢祿的學生,又轉(zhuǎn)而佛、道家和王學的會通,為近代新思想的興起鋪路。

        從學術(shù)思想、理論思維契入而言,龔魏大體相同,他們以今文經(jīng)學的微言大義,針砭時弊,以佛教即心即佛喚醒內(nèi)在自我主體精神,發(fā)揚心力感佛力的無窮盡之力,救國圖強。[11]1524

        在龔自珍和魏源之后,康有為繼而成為引領新思想的代言。在梁啟超看來,康有為是一個“從‘常州派經(jīng)學出身,而以‘經(jīng)世致用為標志”[2]34的學者。梁啟超則是康有為衣缽的直接繼任者。因而,在觀念上,康梁既是龔魏的繼承者,亦是常州學派的賡續(xù)。

        西方文化的傳入,迫使學人重新認識傳統(tǒng)文化。西學的“它山之石”極大地拓寬了學人的視域,帶來了許多新思想和新方法。西學東漸占據(jù)這一時期學術(shù)史的主線。西學之風并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其歷程可以追溯到明萬歷年(1573—1620)間,正是明人開始“讀書”[2]10的時期。利瑪竇的到來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言是比較重要的。明代學人以及之后的學術(shù)也多多少少地受到過這一風氣的影響。及至清代,中國與西方的交流也并沒有斷絕。康熙對來華的西方科學家、傳教士及學者的重視[2]19為西學的傳播保留了一定的空間。雖然乾隆之后的閉關鎖國極大地限制了西學的傳入,但是,以皇家為代表的上層社會同西方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聯(lián)系。

        盡管民國以來中學和西學的爭論持續(xù)了相當長的時期,但是,西學東漸的社會趨勢卻是不可逆的。就常州一地的學術(shù)歷程而言,晚清以來直至近代,常州學者所治之學皆是一種超越古今之爭的新學問,甚至具有“令學者對于二百多年的漢宋門戶得一種解放,大膽地獨求其是”[2]34的功效。

        在傳入中國的眾多西學思想中,蘇聯(lián)及馬列理論是其中重要一支,這也是影響近代常州文脈走向的決定性因素。作為常州早期革命家之一,瞿秋白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社會思想方面豐富了常州文脈的內(nèi)涵。他踐行常州學派經(jīng)世致用的理念,沿著魏源所提倡的師夷長技之路,在學習西方現(xiàn)代思想的基礎上,努力尋找中國走向富強和現(xiàn)代化之路。五四前后,瞿秋白憑借其扎實的俄文功底成為學生中的“政治領袖”[13],并逐漸在學術(shù)界和思想界擁有了全國性的影響力,常州學者再一次成為時代的弄潮者。

        洪深的思想是在繼承以瞿秋白等人為代表的左翼文學理念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他對西方文化和西方現(xiàn)代文學的理解是比較深刻的。一是得益于現(xiàn)代教育和西學背景,洪深的戲劇理論來自于國內(nèi)頂尖學府(清華大學)和海外求學的經(jīng)驗,相應地,他的大量創(chuàng)作實踐也體現(xiàn)了學院派的風格。二是地域文化的影響,常州接近上海,是中國近代較早接受外來文化的地區(qū),這也為洪深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較好的社會環(huán)境,洪深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新思想的影響。這兩個方面因素為洪深投身于近代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改造提供了空間。

        左翼文學對常州現(xiàn)當代文學批評家的影響是比較深刻的,洪深之后,常州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領域涌現(xiàn)出的一系列批評家,如阿甲(1907—1994)、錢谷融(1919—2017)、高曉聲(1928—1999)等人,他們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左翼文學思潮的影響。阿甲創(chuàng)作的《紅燈記》及其相應的文學理論明顯地傳承了左翼文學的主張;受魯迅影響的錢谷融的文學觀和高曉聲對新時期社會轉(zhuǎn)型的思考也都體現(xiàn)出后代學者對明清以來常州思想文化的繼承。

        總之,常州文脈的傳承并未因近代史的大裂變而斷絕,相反受龔、魏、康、梁等人的影響,常州學者在外來文化面前表現(xiàn)出的開放與包容的態(tài)度是非常突出的,這既是自唐荊川以來王學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更是一種獨特文化基因的表征。經(jīng)過歷代學人的沉淀,常州文化本就厚重扎實,西方文化的傳入更為之增添了豐富的內(nèi)容。因而,常州的社會文化在西學東漸的熱潮中始終處于文明發(fā)展的前列。

        五、結(jié)語

        從思想的流轉(zhuǎn)和文化傳承的關系來看,常州的地方文化具有創(chuàng)化、接受、包容等特征,這也是其影響明代以來中國學術(shù)思想走向的內(nèi)在原因。常州的文化脈絡既不是無源之水、也非無繼絕學。王陽明可謂活水之源,他對唐荊川及明清兩代常州文人產(chǎn)生了近五百年的影響。常州學派則使常州文化超越地域的限度,將文化的地域性轉(zhuǎn)變?yōu)樗枷氲娜珖?。受其影響,明清兩代學人多數(shù)在守制與維新的兩極中奔突。直到西學東漸之后,對外交流的強烈訴求取代了文化的內(nèi)向齟齬,常州學術(shù)的發(fā)展方向才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改觀。

        晚清以來,人文社會思想劇烈交鋒,常州的文化薪傳卻并未斷絕。盡管歷代學人觀念不盡相同(或有所抵牾)、學者之間的稟賦性格也各有區(qū)別,但是內(nèi)在的思想和文化的韌性是始終如一的。常州文脈因而具有現(xiàn)實性和時代性的雙重價值,經(jīng)世致用的愿望不斷激發(fā)文人思想的自覺,使其觀念不僅適用于當時,還能夠超越時代。正因如此,明末學人的思想才能夠穿越兩百多年的歲月對清末的文化改良運動產(chǎn)生作用。[2]34反觀歷史,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唐荊川、洪亮吉、莊存與、洪深等人分別代表了幾個關鍵性的階段,他們不僅為明清以來中國學術(shù)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還構(gòu)筑了常州獨特的地方文脈傳統(tǒng),使豐富多樣的思想流派匯聚為亙古不絕的文化之河。

        參考文獻:

        [1] 王陽明.傳習錄[M].張懷承,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04:14.

        [2]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

        [3] 王畿.王畿集[M].吳震,編校整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267.

        [4] 錢穆.清儒學案序[M]//錢穆.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論叢:八.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0.

        [5] 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 吳琦幸.王元化晚年談話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7] 陳居淵.清代性靈說與王學[J].文史哲,1994(6):69-76.

        [8] 吳澤,陳鵬鳴.常州學派史學思想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41-47.

        [9]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98: 677.

        [10] 前野直彬.中國文學史[M].駱玉明,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81.

        [11] 張立文.中國哲學思潮發(fā)展史: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 陳鵬鳴.龔自珍與常州學派[J] .江漢論壇,1996(11): 60-63.

        [13] 瞿秋白.多余的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169.

        責任編輯 ? ?趙文清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Literary Scholars in Changzhou:From Tang Jingchuan to Hong Shen

        CHANG Ruyu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Abstract: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modern times, such as Tang Jingchuan, scholars of Changzhou have jointly formed a series of logical linked and successive thoughts. The evolv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Tang Jingchuan period. As a middleman,Tang Jingchuan is an inheritor of Wang Yangming and a wakener of the Changzhou School.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period of school, the Changhou School,together with some Changzhou scholars of the Qian-jia School,constituted the main body of Changzhou culture in this period. The third stage is the period of the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Influenced by the Changzhou School,modern Changzhou scholars promoted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Profound inheritance is not only a symbol of cultural prosperity of Changzhou,but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making a mark of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thoughts.

        Key ?words: the Changzhou School;cultural inheritance;Wang Yangming;Tang Jingchuan;Hong Shen

        猜你喜歡
        王陽明
        明·王陽明《傳習錄》
        山西水利(2023年3期)2023-07-27 03:21:32
        王陽明心學的價值擔當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40
        論王陽明的仁孝思想
        真正心平氣和
        試論王陽明的孝德觀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40
        朱熹、王陽明對《大學》詮釋之比較
        真正心平氣和
        今日文摘(2017年10期)2017-05-27 18:38:16
        王陽明“因時致治”法律思想探討
        法律史評論(2016年0期)2016-11-08 01:42:10
        淺析王陽明“知行合一”說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3
        關于王陽明的入仕之道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AV| 玩弄丝袜美腿超短裙校花| 视频在线观看国产自拍| 人与动牲交av免费| 男人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天堂无| 亚洲中文字幕剧情类别| 米奇7777狠狠狠狠视频影院| 久久免费视频国产|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影院| 免费一区二区高清不卡av| 性大毛片视频| 久久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色戒| 久久亚洲av熟女国产| 999精品无码a片在线1级|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经典网 |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蜜桃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YW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c0930| 国产tv不卡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 av天堂中文亚洲官网|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96| 99精品视频69V精品视频| 亚洲aⅴ无码成人网站国产app|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三级日本理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四虎|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