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坤秀
【摘 要】紅色基因是紅色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國精神的精髓;紅色基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百寶箱”。高中思想政治教師作為紅色基因的主要傳播者,應解碼紅色基因:依托紅色資源,滲透課堂教學;巧用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構建第二課堂,開展社會實踐。讓紅色基因融入青年一代學生的血脈,這對于青年一代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對于青年學生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紅色基因;高中思想政治;路徑
紅色基因是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凝練出的紅色精神內核,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青年人堅定信仰的時代密碼。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學校是培養(yǎng)紅色傳人的搖籃,青年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作為紅色基因的主要傳播者,應積極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課紅色基因的傳承路徑。只有將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課這項工作做扎實,才能確保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革命薪火生生不息。從課程實施載體來看,紅色資源、媒體技術、第二課堂都是可高效利用的資源,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可以此為切入口,讓學生自覺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一、依托紅色資源,滲透課堂教學
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是實踐產物與精神文化的有機統(tǒng)一,既有物質層面的要素,又有非物質層面的要素,具體包括: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指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時期做出卓越貢獻的仁人志士;“物”則是上述志士或烈士居住過、工作過或是戰(zhàn)斗過的舊址、遺址以及他們的所用之物;“事”是推進革命事業(yè)向前發(fā)展的重大革命活動或歷史事件;“魂”則體現為包括井岡山精神、紅船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內的革命精神。通過加強紅色資源的整合及其有效利用,讓青年一代學生了解和銘記革命歷史,從而進一步傳承好紅色基因。
(一)甄選革命先烈,理想信念不滅
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奪取紅色政權的道路上,涌現出一批批為革命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雄。中華民族不屈的個性在一個個愛國的仁人志士身上迸發(fā),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探索救國救民之路,譜寫了一首首不朽的壯歌。寧死不屈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面對敵人的鍘刀也不肯屈服的劉胡蘭,嚴刑拷打也不改變信仰的江姐,犧牲自己保護戰(zhàn)友的黃繼光等一大批英雄形象躍然紙上,而他們的事跡及所體現的具體精神也成為思政教師可利用的有效資源。
面對形形色色、數不勝數的革命人物,該如何選擇呢?首先,人物的選擇要契合講授內容主題,唯有如此,教師才能行云流水般連貫地教授內容,不讓學生覺得突兀。其次,可根據地區(qū)恰當地進行人物的選擇,如針對興國縣地區(qū)的高中生,在講授《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可選擇興國縣經典人物李美群“馬前托孤”的故事,用一個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贛南蘇區(qū)紅色人物形象讓紅色文化直抵人心。在教學過程中,以當地的經典紅色故事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最后,革命人物要具典型性。所謂典型性人物是指具有獨特的個性,又集中表現某些共性的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辯證統(tǒng)一。如李大釗、董存瑞、焦裕祿等典型人物雖形成于一定的典型環(huán)境即具體的現實關系中,但他們的精神往往超越時代的局限而具有某種永恒的性質。
(二)挖掘文物內涵,厚植愛國情懷
革命文物是我國文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yǎng),是弘揚革命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輔助課堂教學,讓學生不僅感受到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更能洞悉文物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增強文物的感染力,增進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愛戴之情,從而厚植學生愛國情懷。教師帶領學生參觀當地歷史文物收藏館或是在課堂上展示文物圖片,不只是讓學生看到躺在館中被珍藏起來帶有歷史轍印的文物,還要帶頭通過搜集資料、走訪先輩、請教館長等多種方式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讓學生用心感受到文物所散發(fā)的溫度、所傳遞的精神、所凝聚的心血,讓一件件陳列品成為青年一代學生的精神補品。如在進行《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這一課講授時,可呈現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的館藏文物中的一件厚重而破舊的羊皮襖;接著為學生講述羊皮襖主人曾廣華的平凡而又輝煌的一生,讓學生認識到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同時讓他們明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雖有不同的具體內含,卻有共同的要求。
每件文物的存在都有其價值,每一件文物流傳至今都歷經多年風霜,所以必然擁有屬于自己的故事,也必然蘊涵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作為教師,應當做一位勤懇、踏實的挖寶人,將文物“前世”演繹給學生觀看,由此拉近學生與文物的距離,讓紅色基因融入學生血脈。
(三)講好紅色故事,砥礪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思想政治課以立德樹人鑄教育之魂,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承擔著特殊使命。紅色故事作為中國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那在新時代的今天,該如何用紅色故事來演繹精彩課堂呢?首先,把握故事的溫度和高度,選材時應選擇契合主題的故事,對故事的講述做到聲情并茂、繪聲繪色,語氣要抑揚頓挫,手勢要恰如其分,讓學生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走進故事里,實現“同磁共振”的育人效果。其次,建構故事的結構和邏輯。不過度地解讀或過度拔高紅色故事,但需對其進行深加工,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對情境的描述、對情節(jié)的構造、對人物的塑造以及對問題的設置都需要根據所授內容進行調整、創(chuàng)新,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硬塞入學生腦海里。最后,演繹故事的真情和實意。在課堂上所講述的故事必須是真實發(fā)生的,而不是胡編亂造。唯有真情演繹真實,方能打動人心。如在講授《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 執(zhí)政為民》時,教師可講述“彭德懷不吃雞”的故事。彭德懷的革命事跡展示了共產黨人擁護群眾、嚴守紀律的高大形象,讓學生產生強烈的精神震撼。
二、巧用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紅色基因的傳承離不開學生所處的大背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微媒體”的興起,帶來了紅色基因傳承的新載體、新手段、新平臺,紅色基因的傳承離不開傳播方式和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自話”的單一教學模式,把握和感知自媒體時代青年一代學生知識觀和學習觀的轉變,充分利用媒體技術,營造多元、開放、動態(tài)的課堂教學情境,實現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啟發(fā)式、辨析式的教學模式。
(一)有效利用耳目一新的敘事手法
傳統(tǒng)的紅色文化講授主要通過理論化的表達、單一的靜態(tài)圖片呈現來實現,這一直觀的敘事表達,受時空限制大,難以生動傳達其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思想,拉大現代人與歷史人的距離,甚至讓青年一代學生產生抗拒心理。在“互聯網+”時代和微媒體傳播視域下,思政教師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新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借助微媒體,有效利用微故事、微視頻、微情境,用別具一格的方式將“高大上”的理論轉變?yōu)椤敖拥貧狻钡奈嬅妫瑢ⅰ按蟮览怼弊兂伞拔⒄Z言”,“大理念”變成“小故事”,將紅色基因嵌入微視頻中。其內容豐富、形象豐滿,既具有歷史底蘊,又彰顯時代特色,這就使得學生不僅只是用耳朵在聆聽老師所講的故事,與此同時,還能用眼看見畫面,于一場場視聽盛宴中產生情感共鳴,讓紅色文化留存記憶深處。此外,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可選取有關紅色文化的微博熱點話題或是引發(fā)熱議的微信推文作為切入口,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做網絡信息浪潮中的掌舵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靈活創(chuàng)造震撼心靈的表現視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激活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已經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嘗試,例如,把案例教學、情境教學與計算機模擬技術相結合,借助專門研發(fā)的軟件系統(tǒng)(軟件系統(tǒng)會提供包括情境創(chuàng)設及變換、角色動畫、角色扮演、情境構造粒子系統(tǒng)、天氣等自然現象模擬及動態(tài)渲染、水波等自然運動模擬、交互式教學功能組件設計、網絡通信等核心功能模塊)進行案例情景模擬。在不同的實驗主題中,引導學生以主動思考的方式鍛煉思維、提升能力和形成理性的認知態(tài)度和認知方式?!盵4]思想政治教師作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而學生作為認同主體,亦可考慮這種實驗型方法,設定與“紅軍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等主題相應的虛擬歷史現實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身”經歷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征程,感悟先輩們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作出的行為選擇,不由自主地燃起對先輩們的崇敬之情,從而更為深刻地理解紅色基因;同時這一體驗對個人價值觀也起到了很好的榜樣示范作用,由此引發(fā)學生對個人理想信念的思考,對祖國建設的思考。這一情境體驗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知、情、意、信、行,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三、構建第二課堂,開展社會實踐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倍鴺嫿ǖ诙n堂,開展社會實踐正是這一新時代要求下的應有之舉。實踐教學讓學生成為活動的參與者、體驗者,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政治覺悟,著力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開展紅色專題活動
基于對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的關注,思政教師除了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并進行有效課堂教學,還應注重第二課堂的構建,促使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在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基礎上,弘揚愛國主義,傳承紅色基因。如開展“與紅色人物面對面”專題講座活動,邀請老一輩革命家或先烈的后輩來進行講座,通過講述自身或者家屬的生活經歷、革命故事,拉近學生與革命人物的距離,聽見遙遠的聲音。在交流互動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思想碰撞中傳承紅色基因。教師還可組織開展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紅色專題實踐活動,如開展“我為家鄉(xiāng)紅色景點代言”主題演講活動。通過搜集資料、走訪革命先輩、探尋紅色印跡等方式自主、獨立地撰寫代言稿,并以演講的形式呈現,于一次次的談話、紀錄、行走中感悟紅色文化的力量。當然還可以開展“我與紅色精神密碼的故事”講故事比賽或者組織“紅色文化知多少”知識競賽等系列寓教于樂的主題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成為紅色基因自覺的傳承者和忠實的發(fā)展者。
(二)組織紅色研學活動
研學作為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研學作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紅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八一起義紀念館、秋收起義廣場等帶有紅色基因的景點或者革命遺址去學習。教師既可利用自身豐富的紅色資源庫進行現場教學,也可邀請解說員帶學生進行一場“革命之旅”,讓學生在傾聽中了解革命歷史史實,在見證中領悟紅色力量。從一件件文物到一具具雕像,從綠樹蔭蔽下的共和國搖籃瑞金到具有歷史意義的革命圣地西柏坡,從嚴以修身的李大釗到一心為民的楊善洲,從留存的文字和資料中聽見先輩們諄諄的歷史叮嚀,從代代相傳的文物中透視革命戰(zhàn)爭年代人們的生活、學習等狀況,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感化和心靈上的洗滌。研學活動一方面讓青年學生在緬懷先烈的過程中體會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增強其愛國情懷;另一方面讓青年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戰(zhàn)爭的殘酷與先輩的勇敢,通過情景的感染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通過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堅持讓紅色基因融入學生的血脈,才能讓青年學生切實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與責任,做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李東坡,郭佳琪.紅色文化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意蘊[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9,36(5):138~146.
[2]孫喆,邵奇,于春梅.“紅色基因”:提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策略探討[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7):171~173.
[3]李慧琳.理解、認同與傳承:發(fā)掘紅色文化時代價值的三個環(huán)節(jié)[J].思想教育研究,2019(2):106~109.
[4]羅麗琳,蒲清平.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及其時代價值[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6):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