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侃吝
【摘 要】服飾表達是青年群體彰顯自我、表達情感、獲取社會認同的重要途徑。青年文化中漢字圖案的表達形式以交流為目的,對青年自我與他物進行信息傳遞,在不同程度上融合了漢字的語言交流能力和視覺傳達功能。本文從“中國李寧”漢字圖案的設計現(xiàn)象著手,對青年文化服飾中的漢字圖案進行整理分析,對漢字圖案的發(fā)展、青年文化中漢字圖案的特征以及其服飾表達方式進行了分析總結,發(fā)掘青年文化群體對服飾中漢字圖案的情感表達。
【關鍵詞】青年文化;漢字圖案;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523.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8-0141-02
青年文化是由青年群體創(chuàng)造、分享、交流的與社會主體文化既關聯(lián)又獨立的亞文化系統(tǒng)[1]。是通過青年社會化互動中體現(xiàn)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差異,而形成特殊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理想和人物形象等的要素集合[2]。在青年文化中,無論是在校園環(huán)境中,還是在社會職業(yè)環(huán)境中,或者是互聯(lián)網社群環(huán)境下,當代青年的服飾都會以自我個性的表達手段和方式來獲取社群對身份和文化的認同,從而獲得社會存在的安全感。漢字在服飾上的發(fā)展運用正是語言的交流與視覺的呈現(xiàn),契合了青年文化的表達,使得漢字圖案的服飾設計在青年文化中得以接受并被消費。
2018秋冬紐約時裝周上,以“中國李寧”(如圖1)為圖案代表,從當代年輕人的角度展現(xiàn)了李寧品牌在年輕化品牌轉型中所表達的理念與情感,以青年潮流狀態(tài)獲得了青年文化消費群體的喜愛。對于李寧品牌來講,“中國李寧”的漢字圖案設計表達了中華民族符號性特征,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特殊性存在的視覺元素;“中國李寧”還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競技體育下的運動精神,具備時代特征。再者,“中國李寧”以年輕化潮流狀態(tài)的品牌形象轉變,與青年一代消費群體的求新精神十分契合。
一、漢字圖案的發(fā)展
漢字圖案應用于服飾設計中由來已久。秦漢時期,漢字通過織錦的方式出現(xiàn)在服飾織物上,成為服飾圖案。發(fā)展至明清,以祈福納瑞的“福”“壽”“喜”等為代表的漢字裝飾圖案變得流行[3]。發(fā)展至現(xiàn)代,以青年群體為消費主體的服飾設計運用為多,對漢字圖案的使用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服飾上,更多是轉為注重漢字圖案形式美感的裝飾效果和表達漢字內在意蘊的指意效果,成為青年文化消費群體表達的重要途徑之一。
漢字在其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其表現(xiàn)方式逐漸以圖案化轉向抽象化、符號化。漢字在發(fā)展成為服飾圖案的過程中,將漢字賦予平面設計手法,使之在服飾上成為圖案,強化其圖形化的表現(xiàn)方式。漢字圖案在青年文化中得以發(fā)展,這是因為,漢字的外觀造型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視覺意味,在與人移情的過程中,青年文化群體有效地借助服飾圖案元素展示,借助漢字的內涵意蘊或漢字的符號象征,對自身或象征進行情感的傳遞與表達。總的來說,青年文化中的漢字圖案是漢字的外在視覺形態(tài)與內在意蘊功能進行融合后在服飾上的體現(xiàn)及表達,即漢字圖案化在青年文化服飾中的體現(xiàn)及表達。
二、青年文化中漢字圖案的特征分析
(一)民族符號性
漢字在世界上表現(xiàn)為一種特殊的中華民族符號。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使得青年群體的國際交互安全感和民族身份認同感得到提升。民族文化符號的漢字服飾圖案元素在青年文化群體中得到接受和需求。
OCCUPY青年服飾品牌中“華人青年”(如圖2)的漢字圖案設計表達,是在傳達文字本身代表的民族符號特征,向華人群體獲取青年華人的民族認同以及對自身華人身份的表達。
(二)視覺圖案性
漢字圖案作為一種服飾裝飾圖案,以色彩、造型、肌理、構圖等設計方式的不同為服飾增添視覺效果。青年文化下的漢字圖案或以強烈的視覺意味在服飾上表現(xiàn),在保持漢字意蘊的同時更突出強調圖案的視覺沖擊帶來的趣味性和時尚感。
(三)功能指意性
漢字圖案以漢字為主體發(fā)展而來,同時也繼承了漢字的語言交流和文字指意的功能特性,使得漢字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具有功能指意性特征。青年文化下,指意性的文字圖案使其除了一定的裝飾功能外, 更多地強調著文字傳達的語言信息,以表達青年文化群體自我奉行的觀念、主義或象征意義。
青年服飾品牌F.L.A.M中“異想青年”“異想青年保護主義”的漢字圖案設計是關于品牌文化的服飾表達。其以青年文化為核心品牌文化,主張自我的表達,與青年文化消費群體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通過漢字的語義象征表達“拒絕平庸、堅持思考”的青年文化態(tài)度。
三、青年文化中漢字圖案的表達
在青年文化中,漢字圖案的表達是人對外顯示形象狀態(tài)的重要手段,通過漢字圖案在服飾上的展示,向外界獲取認同感的同時表達自我的觀念和個性,達到社群交際的目的。從漢字圖案的功能角度來看,漢字圖案作為媒介進行表達的方式包含了文字的指意交流表達和圖案的視覺效果表達。
(一)指意交流表達
1.IP情感表達。青年文化下的IP(知識產權[4])化漢字圖案通常表現(xiàn)為中文品牌名的運用,漢字圖案作為IP的載體與消費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青年文化消費者通過IP化漢字圖案獲得IP傳遞的文化與情感,將自我與IP聯(lián)系起來?!爸袊顚帯保ㄈ鐖D1)、“請喝可口可樂”(如圖3)是消費者通過李寧品牌IP、可口可樂品牌IP所代表的時代感、文化內蘊以及潮流態(tài)度產生共情心理。
2.反抗性表達。社群生活中的青年群體往往受到來自于自身與社群沖突的不同程度的壓抑,服飾中的漢字圖案也是青年群體反抗不悅、宣泄情緒的渠道之一。潮流品牌ZICH的“不接受批評”是品牌通過漢字的語義交流,表達見解,釋放反抗性情感。
3.象征性表達。社會交際中的青年群體往往基于個性、觀念信仰和身份表達,利用象征性符號的標示來滿足自身。漢字圖案的文字語義指意與圖案化視覺效果都以其自身特點滿足了青年群體的目的需求。通過服飾圖案的表達,獲取自我滿足感、社會認同感和社會存在感。
(二)視覺效果表達
青年文化中漢字圖案外在形式的獨特性展現(xiàn)了青年文化群體的審美特性。從漢字圖案的裝飾效果來說,青年文化中的漢字圖案以視覺符號參與現(xiàn)代服裝裝飾,在保持了文字原有含義的基礎上,突出強調圖案的外在形式美感,其符號意義偏向視覺效果的表達。
1.字體造型表達。服裝中漢字圖案的設計重點在于漢字文字,通過對漢字符號造型的筆畫結構或是字體形態(tài)進行一定程度的再造型藝術設計,使得漢字圖形化,以達到服飾圖案的視覺效果。CLOT凝結集團通過對“凝結”(如圖4)的文字造型設計,使得漢字以虎紋的視覺效果呈現(xiàn)。在青年文化情感的物化過程中,更多會注重青年文化語義漢字的展現(xiàn),在漢字的原始外觀形制的基礎上,注入現(xiàn)代創(chuàng)新設計理念,運用現(xiàn)代平面設計的理念與方法,通過圖形語言以達到情感表達的目的最大化。
2.比例布局表達。服飾圖案是服裝構成元素之一,與服裝有著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通過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進行尺寸比例的對比協(xié)調和章法布局,以達到不同的青年文化審美理想。
青年文化中的漢字圖案大致以視覺重心比例布局的形式居多,以觀賞角度的視覺聚焦來重點突出穿著者通過漢字圖案表達的著裝理念與個性思想(如圖1、圖2、圖3);或與其他類型服飾圖案協(xié)調尺寸比例,組合成混合圖案,通過漢字語義輔助釋義混合圖案的思想情趣和審美個性,達成視覺美感(如圖4);或以塊面感協(xié)調服裝結構的視覺美感(如圖5);或以大小各異的漢字圖案散布在服裝表面,通過均衡協(xié)調,表達服飾圖案審美情趣。
四、結語
漢字在青年文化下的圖案化演變過程中,不僅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符號特征,也展現(xiàn)了文字的指意功能特征,還強調了圖案的視覺效果。通過青年文化情感表達,漢字圖案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形式美感,豐富了服裝造物形式,使得青年的個性化通過漢字圖案載體得以表達,成為青年文化的一種符號文本。通過漢字圖案,驅動青年文化消費群體表達自我個性身份、展示自我形象狀態(tài)、尋求社會存在感、交流觀念思想,將青年群體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體系建設成當代的青年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寒松.當代文化沖突與青年文化思潮[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2]陳榮武.當代青年文化的歷史衍變與現(xiàn)代性建構[J]. 思想理論教育,2014,(1):91-95.
[3]溫潤,黃宇潔,段衛(wèi)杰,任珊玥,馬顏雪.漢字圖案在現(xiàn)代時裝設計中的應用[J].絲綢,2015,52(11):52-59.
[4]鄭成思.知識產權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