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摘 要】影片《少年的你》將鏡頭聚焦于“校園霸凌”的青年亞文化,用灰青色調奠定了影片的傷痛基調,采用青春疼痛敘事的敘事手法,將青春定格在殘酷之上。本文將基于拉康的鏡像理論,從影片中人物的自我建構和自我救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鏡像;他者;自我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9-0132-01
一、他者與自我建構
拉康認為,6-18個月的嬰兒在照鏡子時,開始會以為鏡中的形象是他人,后來意識到是自己,這時嬰兒能夠認出鏡子中自己的形象,并在這個階段充分認識到自我。在此之前嬰兒還沒有“自我意識”,在此之后嬰兒開始將“自我”與“他人”區(qū)分開來,“自我”的主體意識開始萌芽。
拉康認為自我始終是一個空洞的存在,主體在鏡中所認同的并非自我本身,而是對象化了的自我,因此“自我即是一個小他”。陳念的無父、貧窮背景使她極度自卑,而母親的離去更導致她無依無靠,需要自己保護的母親、欺凌自己的同學、指責自己沒和同學相處好的老師等人都無法作為認同的對象,此時同樣孤獨無依、被人欺負的小北就成了陳念自我認同的對象。作為混混的小北每天在社會上漂泊,打架斗毆是家常便飯,當小北脫了衣服給背上的傷上藥時,陳念站在簾子后偷偷地看,既覺得傷痕觸目驚心,又崇拜小北敢于反抗、以暴制暴的勇氣,這種認同的觀看就是“凝視”。拉康認為,凝視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看,而是一種“逃避象征秩序的方式”,當陳念凝視小北時投射了自己的欲望,是一種欲望的投射[1]。當徐渺在學校門口向陳念哭訴自己被迫施暴的經歷時,陳念將自己想象成小北,充當起了保護他人的角色,護送徐渺回家。因為這種認同和凝視,小北以暴制暴的態(tài)度成為陳念被欺凌時的“理想自我”,于是影片中出現了兩次陳念反抗魏萊的橋段。第一次是剛與小北認識,企圖用暴力遏止魏萊的欺凌,將她扔過來的排球又砸向她,但卻再次遭到魏萊的報復,被推下樓梯;第二次是陳念答應不報警后,魏萊還無休止地說陳念母親的壞話,瞬間激起了陳念的“理想自我”,于是狠推了魏萊一把,直接造成了她的死亡。影片中類似的自我認同還有很多,例如魏萊一直將自己的母親作為自我認同的對象,總將“我媽說”掛在嘴邊,把母親作為精神標桿的魏萊在潛意識中將母親的形象幻化為自己的形象,面對警察的審問從容淡定地撒謊,在警察的“規(guī)訓”中依然沒有醒悟,最終釀成了自己的悲劇。
二、“誤認”與自我救贖
拉康認為,一切混淆了現實與想象的場景都能成為鏡像體驗,自我的認同離不開鏡中影像,主體的每一次認同都是在期待、想象與理想化,并內在的化為一種自我約束后,發(fā)現之前的認同是一種誤認,然后開始尋找新的認同[2],而這種不斷在認同與“誤認”之間重復的過程就是主體成長的過程,也是自我救贖與自我重構的過程。
中國式的成長語境使個體對群體認同的鏡像產生迷戀,人們不自覺地向群體靠攏。一開始的陳念將自己認同為群體的一員,群體中的成員都致力于高考,學習成為第一要務,所以當胡小蝶作為特殊的個體遭遇校園霸凌時,陳念并沒有站出來為她做點什么,但胡小蝶自殺前的話點醒了她,讓她發(fā)現鏡中的形象并非自己,仿佛是一種“誤認”,于是當大家都在拍照、議論、圍觀胡小蝶尸體的時候,她走上前去惻隱地為她披上了一件外套,而這也是她成為新的被欺凌對象的原因。當陳念遭受校園暴力時,其他依附于集體的人也沒有施與援手,大家依然都在集體氛圍中默默地學習,把陳念的遭遇作為茶余飯后的趣事,此時陳念更加證實了自己之前對群體的“誤認”。同樣,影片中的徐渺作為被迫的施暴者,一直將魏萊作為自我認同的對象,按魏萊的標準來建構自身的形象,在鏡像的驅使下,對魏萊言聽計從,逐漸成為他者的自我,與她們組成“三人幫”一起欺凌胡小蝶和陳念。胡小蝶的自殺導致徐渺被請家長,使她開始意識到之前的鏡像認同似乎是一種“誤認”,于是開始動搖,當拿著一筐小白鼠追陳念時,她知道陳念就躲在垃圾箱里,卻選擇了回歸自我、放過了她。當陳念有小北保護,魏萊她們無法下手之后,便將霸凌的魔爪伸向了徐渺,將她從施暴者變成了受害者,此時徐渺更加確定之前的認同是一種“誤認”。
人的一生將經歷無數次鏡像認同,尤其是在成長階段,每一次認同與“誤認”都是一次成長的生成,這種自我否定也必然帶來無助和疼痛。陳念發(fā)現對群體的“誤認”之后,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冷眼旁觀給胡小蝶帶來了巨大傷痛,于是遇見有同樣背景的小北之后,便將他作為了新的自我認同的對象,承擔起保護母親的角色,但后來卻因為其中的暴力驅動誤殺了魏萊,于是又意識到對小北的認同其實也是一種誤認,因此在小北替自己頂罪后,依然選擇自首,承擔起自己應付的責任,完成了自我救贖。
三、結語
影片中的青少年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多次的鏡像認同,卻又在“誤認”中醒悟,在認同與“誤認”的重復過程中逐漸長大。影片聚焦于校園欺凌的熱點話題,將社會問題與青少年的成長并置,展現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焦慮和不安,同時引起人們對校園欺凌這個問題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史敏.電影<告白>的精神分析讀解[J].戲劇之家,2014,28(1):82.
[2]申朝暉.<狗十三>:鏡像映射與癥候探微[J].電影評介,2018,40(2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