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識、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把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結合起來,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和思想修養(yǎng)的大學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思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角度出發(fā),將地方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打造“以藝促德”“藝德互促”的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育人模式,是地方高校建設與改革的方向。本文立足于江南音樂展開論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音樂;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8-0044-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識、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從這些蘊含著中華文明、民族精神的文化“瑰寶”中,可以感受到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的文化底蘊,提高文化自信。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于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響,存在著傳統(tǒng)文化缺失、民族精神缺失的問題。將歷史與文化融入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與高等教育對接起來,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發(fā)展道路,可以在進行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讓學生的思想也得到洗滌。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俗、節(jié)日、手工藝、表演藝術等眾多門類,基于高職的學情,考慮到實效性和可操作性,選擇具有濃厚地方文化特色的音樂形式入手。將地方音樂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將藝術的思想教育價值落到實處,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還能極大地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江南音樂的發(fā)展現狀
江南音樂,具有“魚米之鄉(xiāng)”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素雅、細膩、秀慧”的音樂氣質,音樂中呈現的“謙和、禮讓、創(chuàng)新”的精神內涵,反映了當地人民的樸實民風和開拓進取的精神。江南音樂有著獨特的審美語匯和文化特點,聆聽音樂,可以感受到江南的淳樸民風、語言特征、生態(tài)環(huán)境,了解充滿詩意、情懷的文化內涵。
江南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除了享譽世界的百戲之祖“昆曲”和歷史悠久的“古琴”外,還有蘇州評彈、江南絲竹、錫劇、蘇南吹打曲、常州吟誦、常州小熱昏等。通過調研,我們發(fā)現這些“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存在很多問題,如文獻資料的凌亂、音響資料的匱乏、傳承人才的缺失等,這些問題讓這些曾經家喻戶曉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岌岌可危。
二、江南音樂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一)江南音樂文化的認同——增加大學生認知途徑
1.以多元化音樂類型為載體,深入挖掘江南音樂元素
當代大學生大都喜愛流行音樂,但流行歌曲的藝術層次參差不齊,教師可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以具有“江南風韻”“中國風味”的流行歌曲為載體,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深入挖掘流行音樂中的“中國元素”,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感受江南音樂的藝術魅力,加深對地方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以學生喜愛的“中國風”流行歌曲《青花瓷》為例。從音樂中三個本體層面——旋律、歌詞、伴奏入手,深入挖掘其“中國元素”,引出中國傳統(tǒng)調式——“五聲音階”、美學思想——“大樂必易”、江南風韻——江南絲竹,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了解其所蘊含的音樂內涵、思想內涵、文化背景,感受古人們的情懷與夢想,品味“雅致”的江南風韻,將音樂學習上升為情感體驗、精神共鳴,加深對江南音樂文化的認同。
2.拓展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引入經典江南音樂
江南音樂的形式多樣,有如詩如畫的江南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無錫景》,有文人墨客的誦讀音樂——常州吟誦,有極具民間風味的江南曲藝“蘇州評彈”、“常州小熱昏”。在江南民歌的學習中,可以品味“一曲一景”的藝術魅力,感受江南曲調的清新素雅;在常州吟誦的學習中,可以了解歷史上文人誦讀的音樂風貌以及吳語的音韻特色,探究古代南方詩歌的演唱特點,把握中國古典文學精髓;在江南曲藝的學習中,可以感受地方曲藝濃厚的韻味和格調。
由于江南音樂門類的特殊性,很多音樂形式的傳承人非常少,而且大都是“口傳心授”的教學形式。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江南音樂的魅力,可以將傳承人的講解、演繹制作成教學視頻,以在線課程的形式進行推廣,一方面便于更多的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對這些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江南音樂文化的傳承——拓展大學生藝術實踐模式
高校除了教育職能外,也承載著文化職能。作為江南地區(qū)的高校,肩負著傳承與發(fā)展江南音樂的重任。大學生在學習江南音樂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吳語地區(qū)音樂文化的特色,提升音樂素養(yǎng)、審美情趣和藝術品味。以社團為載體,以“口傳心授”的傳統(tǒng)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為依托,借助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平臺,提升大學生學習江南音樂的興趣,切實促進江南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1.構建兼具“志愿服務”和“文化傳承”的音樂社團
大學生社團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補充與延伸,是學生自我教育和學生之間互相教育的重要平臺,是豐富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專業(yè)的廣闊性、豐富的實踐性、靈活的自由性,使得學生愿意在社團的活動中獲取新知識,得到新啟發(fā)。
例如常州地區(qū),可以結合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立“常州吟誦社”“吳地音樂社”等具有地方文化和藝術特色的學生社團。聘請當地的文化傳承人,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上文人階層吟誦音樂的風貌,感受吳語的音韻特色,品味吳地音樂的“婉約美”。并通過“常州吟誦進校園”“吳地音樂展”等社團活動,以“傳承人”的身份,與其他師生分享非物質文化的藝術魅力,這樣既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還可以增強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感。
以“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志愿服務活動”為依托,將地方音樂融入大學生社團活動,舉辦“中秋吟誦”“花燈賞歌”等音樂會,以及“愛心義工”、“三下鄉(xiāng)”、“關愛留守兒童”等志愿活動,在活動中傳唱古樸厚重的常州吟誦《游子吟》和如詩如畫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太湖美》等,用行動詮釋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2.建設多元化的藝術實踐教育基地
建設非物質文化的實踐基地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并非一個學校就能完成的。因此,要實現江南音樂研究和教學機構的資源共享。例如,常州地區(qū)將常州大學的非物質文化研究基地“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常州工學院的“常州文化研究中心”、常州民間機構“常州吳文華研究會”和“常州吟誦傳習所”等地的資源利用起來,加強溝通與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共享型”實踐基地,內外并舉,將各個單位的師資、場地、教學理念進行共享,最大限度地對江南音樂進行傳承與發(fā)展,極大地提升大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思想修養(yǎng),將“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落到實處。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如何把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結合起來,培養(yǎng)具有良好文化修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以及堅定文化自信的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角度出發(fā),將地方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打造“以藝促德”“藝德互促”的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育人模式,是地方高校建設與改革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曾遂今.音樂社會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常州非遺保護中心.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莊若江,察愛國,高俠.吳文化內涵的現代解讀[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4]劉福來,李東斌.地方高校地域文化育人體系的探索[J].社會科學家,2016.
[5]劉紅英.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