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豐
摘 要:藝術院校編劇課程與思政教育結合有天然的土壤。本研究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兩者結合的可行性,并從教學實際出發(fā),以主題和人物的教學章節(jié)作為基礎,在完成專業(yè)教育的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編劇課程中,讓編劇課程成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從而幫助大學生提升道德境界,樹立正確的思想信念。
關鍵詞:課程思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藝術教育;編劇課
“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薄敖處熃探o學生的知識,多年以后可能會過時,可能會被遺忘,但教給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是學生一生的財富,會讓他們終生難忘?!绷暯娇倳浿赋鲂聲r代的課程建設應當是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而隨著“課程思政”的提出,如何將藝術院校專業(yè)性極強的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成了一個重要議題。課程思政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隱性思政”的方式,與“顯性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起,達到全課程育人的目的。藝術注重感性,它可以進入人的靈魂深處,最終作用于人的意識,有效發(fā)揮德育的功能。筆者以編劇課程為例,將思想道德與故事的意象形式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讓學生在藝術中認識人生,辨別真善美,樹立正確的思想信念。
一、編劇課程和思政教育結合的基礎
思政教育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nèi)核,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nèi)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nèi)容。而編劇課程之所以能夠和思政教育結合,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基礎。
第一,電影、電視劇擁有媒體的傳播特性,能把各種信息內(nèi)容和價值信念通過電腦、手機等媒介傳達到社會的各個階層。編劇課教學過程中大量的案例來源于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課程內(nèi)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將課程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在現(xiàn)代社會中,影視作品形成的社會共識更具有普遍性。
第二,劇本創(chuàng)作要求學生具備龐大的閱讀量、閱片量,在積累沉淀之后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出有自己獨特表達方式的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調(diào)動了學生直接的人生經(jīng)驗和通過閱讀、采風、調(diào)研等形式獲得的間接經(jīng)驗,每一個步驟都滲透著學生對于世界、人生的看法。列寧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中指出:“寫作事業(yè)應當成為整個無產(chǎn)階級事業(yè)的一部分,成為由整個工人階級的整個覺悟的先鋒隊所開動的一部巨大的社會民主主義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弊鳛樗囆g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欣賞藝術、感受藝術,更有義務站在這個高度上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引,并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編劇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第三,影視作品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編劇理論中常常涉及兩種內(nèi)容:人物與主題、結構與情節(jié)。在這兩種內(nèi)容中,人物與主題是重中之重,即李漁所說的“立主腦”。影視作品中的“立主腦”大多是通過塑造一個人物形象,然后由這個人物在故事中做選擇以及選擇結果帶來的命運變化來詮釋整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就是這部影視作品所要傳播的價值觀。影視作品往往采用以下的方式進行價值觀的樹立。
在影視作品中,主人公常常要解決的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這三個問題為影視作品構建了一個基本框架,即人物、人物前史和人物總動機。拓展來看,便是人物最初境遇如何,而后人物經(jīng)歷了什么,在遇到阻力時人物做出了怎樣的選擇,最后這個決定又對人物命運有什么影響。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處處需要用價值觀將人物與主題緊緊交織在一起。不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觀眾,始終面對的就是人物是如何做的,以及這么做以后發(fā)生了什么。影視作品比其他文藝形式藝術效果更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影視作品通過造夢,讓觀眾真切看到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并且對創(chuàng)作者投射在主人公身上的價值觀做出評價。
影視作品中的價值觀落腳點并不是玄乎的大道理,而是觀眾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所產(chǎn)生的一種感悟、記住的一個人物和這個人物所做的事情,甚至是一句臺詞。當觀眾談論影視作品時,實際上談的大多是這部影視作品的價值觀。比如,人們在談論當代人焦慮感的問題時,大多數(shù)人會說自己或多或少感到焦慮。如果你對他說化解焦慮感最好的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保持樂觀、積極的性格,培養(yǎng)興趣愛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他當時可能會認為你說得有道理,可過后便忘了。但如果在影視作品中有一個擁有這些價值觀的人物做他的榜樣就不一樣了。筆者以2004年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幸福終點站》為例進行分析。
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主人公維克多·納沃斯基是一個東歐人,為了完成父親的心愿,從自己的國家乘坐飛機前往美國肯尼迪機場,但在機場卻被告知他的國家發(fā)生了政變,這意味著維克多的護照和身份證件全都失去了效用,他成了一個沒有國籍的人,既不能入境,又不能回國。無奈之下,他只能在機場生活,等待新證件的辦理。在滯留機場的九個月里,維克多一直忍受著機場官員迪克遜的折磨,迪克遜把維克多視為晦氣的象征。但這些并未給維克多帶來過多的煩惱,這位老兄自得其樂地在這樣一個狹小的濃縮的物理空間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巨大的豐富的人生世界。他觀察著經(jīng)過這里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他們各自的人生悲喜,他發(fā)現(xiàn)這里充滿慷慨與野心、荒唐與驚奇、身份與地位、循規(guī)蹈矩與意外奇遇,而且他還在這里與空姐阿米莉產(chǎn)生了一段浪漫的愛情。
在這部影片里,編劇在人物塑造上用了以下設計來體現(xiàn)價值觀念。
樂觀、積極的性格。主人公被面簽官一次次拒絕后,依然每天都去,他從來不放棄能出肯尼迪機場的機會。面簽官問他為什么明知道會被拒絕卻依然每天都要來,他說他永遠都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這段情節(jié)展現(xiàn)了一個擁有樂觀積極性格的人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應該具有的人生態(tài)度。
保持興趣愛好,有一技之長。在最無助的一個夜晚,主人公看到了一面沒有裝修完的墻,他本身就有極強的木工基礎,絕望之中的他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裝修這面墻上,完成了修葺。然而這個無心之舉讓他后來獲得了一份報酬豐厚的工作。這段情節(jié)展現(xiàn)了一個人擁有興趣愛好、一技之長的重要性。擁有一項特長,也許機會就在拐角處。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主人公并沒有因為是在異國他鄉(xiāng)而拒絕相信別人,相反,他勇敢地和周圍的人溝通交流,甚至積極地為別人當紅娘,并且非常盡心地處理他人的事情。主人公擅長溝通交流,以誠待人,他在一個小小的機場里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周遭的人從厭惡他到對他好奇,他最后還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和朋友。在影片的結尾,所有的人都支持他離開肯尼迪機場。
學會交談和傾聽。對于在機場偶遇的空姐,主人公并沒有急于將自己的苦惱傾訴給這個陌生人,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傾聽和幫助對方走出煩惱,這也讓他獲得了一份意外的感情。
付諸行動。在整部影片中,主人公不論是對待工作還是對待感情,總是積極主動,勇于面對困難,是一個永遠的行動派。
以上五點體現(xiàn)了編劇在設計人物、編織情節(jié)時的考量。莎土比亞有句名言:“即便一只麻雀的死,亦有特殊的天意?!币磺械膬r值觀都隱藏在人物的選擇和命運中。當觀眾觀看一部影視劇,在面對情節(jié)、臺詞和人物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中接收到了創(chuàng)作者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編劇課程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近年,我國電影市場出現(xiàn)了一批質量上乘的主旋律電影,如《湄公河行動》《戰(zhàn)狼》《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攀登者》《中國機長》及《我和我的祖國》等。這些電影或聚焦于當代社會現(xiàn)實,或取材于真實案例,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如程勇、冷鋒、方五洲等,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投射到人物形象中。在編劇課程教學中,人物部分是重中之重,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去闡述人物教學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個人層面價值準則“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結合。
(一)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
人物塑造是一個人一切可以觀察到的素質綜合,一切通過仔細考察便可獲知的東西,如年齡和智商,語言和手勢風格等,這些特質的獨一無二的組合便是人物塑造。但這不是人物,只有充分提示人物真相,才可以稱之為人物。人物真相只有當一個人處于壓力之下做出選擇時才能得到揭示——壓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選擇便越真實地體現(xiàn)了人物的本性。
在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機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進行人物塑造的時候,不光要從戲劇性的角度出發(fā)講解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價值觀思考。在進行人物真相的課堂訓練時,無論塑造何種角色,都應融入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以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為例:在影片中的《相遇》單元里,張譯飾演的主角高遠,是一名參與試驗第一顆原子彈爆破的科研人員,高遠這一角色正符合“愛國、敬業(yè)”這一準則。他為了國家事業(yè)舍棄了自己的家庭,離家三年,父母親人和自己的相親對象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哪里,他隱姓埋名,就是為了祖國的富強。在影片中的《北京,你好》單元里,葛優(yōu)飾演的主角張北京,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他并不是一個“高大全”的英雄主人公形象,愛吹牛、好面子,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同時他身上也具備優(yōu)良品質——誠信、友善。本來他打算將奧運會開幕式門票作為禮物送給自己的兒子,但在偶遇一個在汶川地震中失去父親的孩子后,決定讓出這張珍貴的門票,幫助這個孩子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傊?,教師在講授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的過程中,不僅要從戲劇的角度出發(fā),幫助學生掌握如何塑造一個人物,也應該從思政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思考人物背后的價值觀。
(二)人物弧光
所謂人物弧光,是指優(yōu)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還在提示的過程中展現(xiàn)人物內(nèi)在本性的發(fā)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如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白晝流星》單元里,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了兩名貧困的流浪少年沃德樂和哈扎布,在他們身上就完成了一次人物弧光的轉變。從開始時的見利忘義、違法亂紀,到最后的洗心革面,重新找回生活的目標。人物形象設計不僅符合戲劇規(guī)律,也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核。
綜上所述,編劇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沒有明確講述思政內(nèi)容,卻潤物無聲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進專業(yè)教學中,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既兼顧了專業(yè)教學,也加強了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在編劇課程進行思政融合之前,學生創(chuàng)作的劇本中含有思政內(nèi)容的僅有30%,但在課程進行思政融合之后,創(chuàng)作劇本包含有思政內(nèi)容的已達到80%,學生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正能量主題的創(chuàng)作。筆者認為,教師應當重視編劇課程教學的三個階段,從知識培養(yǎng)到思維啟迪,最后到價值引導,促使藝術院校的大學生不僅要會看、會寫,更要成為一個能講好中國故事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顧仲彝.編劇理論與技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責編:初 心